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多方位学习

(2011-01-28 08:21:16)
标签:

果晖

台湾

法鼓山

龙泉寺

好学的心

企业管理

心灵教育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

多方位学习

 

  2009年9月27日黄昏,龙泉寺几位同学作每天的例行交流。

  贤佳法师:“回顾这一周的上课,感觉很多内容非常好。一方面形式值得借鉴,另一方面内容本身我也很感兴趣。时间有限,不然课下可以多看一些书,把课好好上一上。难得的机会,虽然上不了很多课,但既然来了,就好好珍惜,种因吧。师父说:‘时刻保持好学的心。’这一点对我是很大的策励。”

 

多方位学习
同学交流

 

  贤生法师:“这一周我也触动挺大的。在云来寺,果贤法师讲:‘推展佛教事业,需要两点:能力和愿力。’我觉得能力应该是放在第二位的。师父也是这么说的,首先看我们的发心,只要有一点点发心,师父都会给我们机会。我在这里所见所闻,更让我认识师父的理念,而不是能在这里学多少东西。我看法鼓山的僧团建设和事业体,很受触动,感觉师父的很多心愿在这里展现出来了,很实在。

  学这里的这些课程,我觉得更多的不是学课程本身的内容,而是学习他们是怎么来教的,这个更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学课程本身,你会很执著自我的学习。而关注他们怎么教的,就是一种角色转换。佛法的知识,在我们寺院里也可以学,而教学的方法,这里有其特色。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可能站在台上。惠敏校长说的换角色思考,我很受启发。我就想,师父该怎么思考、抉择?这样思考的时候,会更加深细地看到自己不足的地方。发现自己心胸很狭小,当境界很宽广时,根本就容不下来。看圣严长老的历程,就像师父一样,很早就立愿。后面的弟子对他的理念理解、认同、实施得比较深入的,才能走得很近。这是值得我们的学习的,就是你能不能跟得上师父的思路,能不能配合得上?师父心中有一个蓝图,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实现这个蓝图。

  我们更多的可能是为后面的人作铺垫。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抉择了一下。你看这课程很多、很好,不要说学两个月,把你放在这里学五年、十年时间,你也很难说能把佛教学得很通达。包括学巴利语、藏语、英语,我觉得很好,也很想学,但是在这有限的时间内,能否学到什么东西对我们回去以后更有益处、能发挥更大作用?我是从这个角度抉择的。我的发心是承事师父的心愿,要把这个心愿去实现,所以我学习的重点方向是看他们怎么把圣严长老的心愿变成实际的,相关的所有理念、制度、人员、事业体,都是我想了解、学习的。看他们怎么一点一点,就像种子一样,发芽、开花、结果,然后枝繁叶茂。这里面的精神和方法把握了,然后看怎么借用、变化。将自己看到的、学到的作一个整合,作为未来实用的基础。从关注个人学习,到关注团体建设,这是我的一个突破吧。希望我们大家互相策励,共同学习,不枉一起出来一次。”

 

多方位学习惠敏校长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

 

  贤世法师:“你说话有时比较绝对,这种绝对,我觉得不一定对。你说事情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其实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就是针对课程本身,你说课程不该学吗?我觉得不见得。惠敏校长说的那一部分,我觉得很好,但是他说的是多方位思考,不仅是换位思考。针对事情,形式重要,内容也重要,什么都重要,只要能学到的,他就去学。我发现法鼓山这边的一个特点是:每个人都很谦下。每个人不会说我懂得很多,怎么样、怎么样,不会的。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我发现师父说的话正中我们的问题:‘不要总认为自己的理念是最好的。’我们见到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跟我们一起来的其他四个人,他们其实都是很有思想的人。有谦虚的心,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说上课的内容不重要吗?上课的内容同样重要。你没有正知见,怎么去思维?每个部分都是值得我们去学的。至于说师父的理念是怎样,我们每个人都在揣测。我们每个人都在学习师父的一个侧面,都在尽力理解。我觉得在能学的时候,尽量去学。我们周围的人也好,他们这里的人也好,他们的管理也好,他们的内容也好,都值得学习。比如果晖法师,我发现他很有学习的心。上次我们学菩萨戒,证融法师说:日本有个佛学核心期刊,录取文章标准很严,留日回来的博士很少再去发文章,因为这边的教学事务也很忙,但果晖法师这几年一直都在发表东西。我观察他,发现他早晚殿也上,禅修也上,而平时很多事务也不能耽误,因为他是副住持嘛。这次我们参学人员,他是指导老师。大一的新生,他也是指导老师。事务这么多,为什么他能做到每个事情都不落,甚至研究工作也不落?那天,他在看书,我去问他,他回答很简单,就两个字:‘随众。’随众就是最好的修行,跟着大众做事。大众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是保持正念的一个最好的方法,慢慢的功夫就好。他们这边人很多出家很久,十几年的很常见,相比来说,我们出家的时间很短的,真的就是学生。在这边,我看每个人所长,了解是怎么来的,我尽量观察这些东西。

   多方位学习

法鼓山副住持果晖法师

 

  上课的内容,我觉得很多内容也是很好的。像佛教史这些内容,我们没有经过正统的学习,这个可能也是我们龙泉寺建立学制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发现法鼓山的学习中,语言是很重要的一关。在学习佛法很深入、很精深的团体中,文言文的学习很重视。文言文学得好,对佛教经论的学习才会深入。师父其实比较早的就开始重视这一块儿了,像小沙弥的学习,最开始就让他们背书。我们去年开始就尝试学英语、藏语。这方面,师父是比较清楚的看到了,比较早的就开始布置。我们的一个缺陷是,一方面可能是忙,另一方面浪费了很多时间,我们该学习的时间没有好好学习。法鼓山的人是用功的,相比来说,我们的用功是不够的。我们多了解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制度化建设,学习怎么保证精进用功。”

  贤生法师:“在法鼓山的校训手册中,对其制度化建设有很好的说明。另外,我还了解到,法鼓山做水陆法会,就改用数位化牌位一事,每年作七十场说明会!”

  贤益法师:“怎么这么多?怎么做的?”

  贤生法师:“法师和居士在不同的地方,对不同的人做。理念的宣导很重要,他们有一支队伍在做。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来,我们理念宣导的力量相比起来很欠缺。”

 

 

 

相关链接    2009年台湾法鼓山参学记系列连载:

 

参学记一·走近法鼓: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参学前行·法鼓概观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三·师友互动: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初赴台湾见闻

参学记五·走近法鼓: 亲闻法鼓教育体系的简介——初到法鼓·与方丈和校长见面交流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八·走近法鼓: 法鼓山信众组织体系——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走近法鼓: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六·走近法鼓:学习放松——初到法鼓·体验禅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参学心得:角色和愿心——校外教学·心得感

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

参学记二十五·法鼓山外:一年一度的佛学论文发表盛

参学记二十六·师友互动:时刻保持好学的心

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多方位学习 

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圣严长老的悲

参学记二十九·走近法鼓:法鼓山的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 

参学记三十一·参学心得:什么是无

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苦行度众,道范利人——参访承天禅

参学记三十三·参学心得:宗派圆融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三十五·走近法鼓:这个校长不一

参学记三十六·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一

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禅修初体验

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会心的交流 

参学记四十·走近法鼓:禅法在欧美的弘传——听果元法师介绍欧美佛教情况

参学记四十一·法鼓山外:冰清玉洁莲因寺——参访台湾莲因寺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三·参学心得:参禅与学教

参学记四十四·参学心得:学术与信仰 

参学记四十五·走近法鼓:佛法行世间 

参学记四十六·走近法鼓:深爱中国的华侨沙 

参学记四十七·师友互动:言与行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理解人间佛教——参学报告(二)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