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2011-01-07 07:36:02)
标签:

惠敏

台湾

义德

妙法寺

汉传佛教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2009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

重树法幢

——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2009年9月19日,是一个周六,我们早起和法鼓佛教学院学士班及硕士班的学生们一起出发,赶往台湾南部嘉义地区去参访。因为昨晚惠敏法师在禅五结束时给大家有所嘱托,佛教学院的同学们都按照要求早早地到集合地点等候。我们大陆参学者被安排和硕士班一二年级的同学一辆车,惠敏法师同行。

  校外教学的行程安排如下: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一路上正好借着因缘和大家相识,佛教学院的同学们要求我们讲一讲个人的出家因缘,我们当然也很想了解一下他们来佛教学院上学的计划,所以就分开进行了一阵“两岸连线”。台湾和东南亚一带联系比较广泛,所以东南亚一带的很多华裔来到台湾读书,或者出家者也不在少数,和我们一起去南部的同学中就有几个是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来的。台湾师生之间的交互也是很随和而又相互尊重。他们有时会开一开惠敏法师的玩笑,毕竟已经是硕士班的学生了,而且其中有一些同学还是在中年事业有成之后或者老年退休了之后再来读研究所学习自己热爱或感兴趣的学问,所以和老师之间有一份亦师亦友的感情在里面。惠敏法师也是很平和地和大家打成一片,其中可以看到惠敏法师的睿智和幽默,他常常能从大家的语言或行为中敏锐觉察出一些信息出来,并且在回应大家的刁难时巧妙提出来,往往让大家觉得很开心或意想不到。

  法鼓山在台北的金山地区,相对于台湾靠近北部,而嘉义地区在南部,所以路上需要花不少的时间。我们在上午大概十一点多钟才抵达第一站——嘉义的义德寺,与原计划相比晚了一部分时间。义德寺的法师们早早到门口迎候,看着她们如此盛情迎接,让自己感到很惭愧,要不是惠敏法师带队和佛教学院集体的感召,我们大概是没有这个福报的。义德寺是一座尼众道场,以学律持戒为核心,和尚尼是绍安比丘尼。我们依次排班,进入大殿礼佛,简单在斋堂用过午斋后,跟着绍安法师和前面做向导的比丘尼参观义德道场。

  一栋楼上,我们看到一个“般若净宗学院”的标志,应该是她们培养僧才的机构,其中的宗旨和教育方针体现了她们的特色:

 

般若净宗学院

※宗旨:三无漏学为行持,续佛慧命为己任,弘法利生为家务,终归净土为目标。

※执事表: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教育方针:

一、教育课题

1、道德 2、教理 3、戒律 4、行门(念佛) 5、僧众事——护法安僧,弘法利生

二、目标

1、培育道场执事人才及教育人才。

2、循序渐进引导修行生涯规划与实践。

三、修学原则:

全面修学,重点深入。(可堪为僧之基础需全面修学,后随个人根基,重点深入)

四、教育体制

1、采学分制,必修课程不得拣择,总学分数满85学分以上,方得毕业。

2、班别

(一)预修部(一年制)——新受具足戒者修学阶段。(含小众)

(二)正式生

(1)初级部(二年制)——结业已,品学兼优者升中级部。

(2)中级部(二年制)——结业已,品学兼优者升高级部。

(3)高级部(二年制)——毕业已,有能力欲专修研究者,安排予以师资教学培育陶练。

   义德寺创建于一九七四年,一九八二年仲秋举行庆成典礼,为了纪念,恭请方丈修严老法师指导筹划开坛传授为期七天的菩萨戒会,三师则礼请煮云长老为得戒和尚,菩妙、晴虚二长老分任羯摩、教授闍黎师。自建成以来,于每年寒暑季,请得忏云老法师,举办“大专女生斋戒学会”,成就知识分子体解佛法、解行双修之机会。后来因为参加斋戒学会者日增,殿舍不敷供用,于是在一九九零年增建一楝大讲堂、大斋堂、念佛堂及多间寮房,至九四年方全部竣工。寺院注重戒律的学习,为了能创建一方清净传戒的戒坛,绍安比丘尼多方参考学习,曾到五台山普寿寺以及太姥山平兴寺学习戒坛的制造样式,参照道宣律师所造《戒坛图经》而专门创设了如法的戒坛,并被台湾著名的道海律师赐名“甘露戒坛”,从而让十方戒子得以纳受清净戒体。果清律师专为戒坛赐联:“入此门来,人人皆得胜妙戒;出斯户去,各各咸修庄严行。”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戒坛西侧外观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戒坛西北角外观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戒坛西侧第二层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义德寺戒场西北角标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戒坛顶层正中授戒十师座处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戒坛顶层边侧比丘尼十师座处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戒坛顶层戒子礼拜处

 

  台湾的几处持律道场深得大众的拥护。男众有正觉精舍、南普陀寺等处,都有专精戒律的僧才。女众则有悟光精舍、南林寺等处,也是专弘戒律的。在法炬昏暗、道途莫辨的时期,深入律藏、持守净戒几乎是历史上祖师们树立正法幢的不二选择,藕益大师面对明末佛教的衰败相状,曾多次提到说:“律门衰败,大法并危,不具前之十德,鲜克砥其颓波”,“毗尼若住世,正法永不灭”,藏传历史上有宗喀巴大师重扶戒幢建立正法的显证,而汉传历史上每每佛法衰微时,有心之人莫不以扶持戒律为第一要务的。但匡扶戒律,实非易事,藕益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自序》中也提到,从他三十二岁开始讲解《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到四十四岁期间,能遵照律法精神而力行的,仅有徹因、自观、僧聚三人而已,可见弘扬之难。从现状来看,经过近代弘一大师系统整理、培育人才的感召,已经有多人追随大师的脚步,开始了重视戒律的尝试,不过要将戒律的精神真正变成如我们日常饮食一般能须臾可行的方法,还需要多方的努力和探索,希望未来能真正将戒律的精神落实到生活中,这样就可以建立未来正法重兴的广大基础,则法幢树立应该指日可待。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义德寺前合影

 

  参访过义德寺,我们在下午的时间来到天律山妙法寺。妙法寺是这次校外教学主要的支持发起和组织者。寺院不大,掩映在茫茫树林中,通向寺院的路也很窄,以至于我们的大型旅游车很艰难地慢慢开到寺门口。寺院外观也没有砖雕镂刻的华丽,却有点像普通的厂房一样简陋,让人初一见很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进到里面才发现布置得非常庄严,虽然简陋却并不失庄重。我们依次进入大殿后坐定,看到前面一排贵宾席上有宏印长老、妙法寺开山长老天常法师、妙法寺当家天宏法师、妙法寺住持天明法师。宏印长老在这里给大家开示了有关弘扬汉传佛教的话题。宏印长老是台湾高雄人,一九四八年生,十七岁出家于台北树林镇吉祥寺续祥长老座下,亲近印顺导师六年;先后历任六所佛学院讲师。曾任圆光佛学院教务长六年,嘉义宝华佛学院院长三年。台湾佛教青年会第一、第二届理事长。现任财团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海印精舍及自在讲堂住持。听说他对印顺导师推崇之至,故而改名叫“宏印”,表示专宏印顺导师思想的意思。在妙法寺的大殿,他给大众说: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宏印长老在妙法寺开示

 

  “谈到我们的圣严长老,在我们汉传的中国佛教近代的高僧大德里,圣严长老是我非常敬仰的。尤其他晚年的时候,创立了法鼓山。虽然他现在离我们而去了,但是为了复兴汉传佛教,提升汉传佛教在当今国际佛教的地位,他老人家的那种悲心愿力,真正是念兹在兹。有一回我见到果晖法师,我说每次想到你们的师父,我就想起蜡烛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圣严长老身体不是很健康,而且还要美国、台湾世界各地来回奔波,为了复兴我们的汉传佛教,努力不辞辛苦,这种精神让我们做晚辈的人从内心发出赞叹和敬佩,不断努力。

  讲到我们汉传佛教,感触很多,大概在今年五月份,我见到了一个捷克人,练气功法门。他在台湾新竹带禅七,他来到我的精舍,我问他你有何高干?我那个精舍来两个游览车没地方坐的,一台能容得下就不错了,两台绝对爆满。我出家虽说四十多年了,很惭愧,自己的福德因缘不够,没有盖庙,一直住精舍而已。那位捷克人说现在南传的、藏传的、汉传的,讲实际修行的体系,南传的有、藏传的也有,汉传的就没有了。我问他:你知道印顺导师没有?他的著作你有涉猎过没有?他说我有看过。我问他印顺长老也没有修学体系吗?他说也没有。他让我想到法鼓山的开山圣严长老,他(指圣严法师)在日本读博士,我们的校长(指惠敏法师)也是博士,但是我感觉到的圣严长老要重新振作汉传佛教的那种精神,重新要恢复和光大汉传佛教修行的东西,这样的用心、这样的努力,大家有目共睹,所以未来的社会会越来越认识到汉传佛教的价值。在西方社会,要想将佛教的思想发扬出去,需要我们去努力,尤其是法鼓山惠敏校长,责任重大。我看到现在法鼓山惠敏校长、果东法师、果晖法师,这么多优秀的法师,这么多优秀的年轻人。汉传佛教真的要恢复和建立,真正是要努力恢复僧团制度。像我这样没有办法建立僧团,太虚大师认为佛教的复兴最终要落实到僧团,印顺导师认为将来的汉传佛教的恢复需要有一个稳步和合的僧团:比丘的僧团、比丘尼的僧团,在教证上一定要能够和南传与藏传对话,光大汉传佛教。今天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以后有因缘再和大家交流。招待不周,还希望多多包涵。”

  和圣严法师一样,宏印长老对汉传佛教所处的处境也是极为忧虑和不忍的,看着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和对大众殷切的期盼,可以体会他心中的悲切和宏愿。虽然台湾佛教在近些年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面对未来,依然面临诸多困境,这也需要两岸多方合作和共同探索才能化解目前所面临的一些危机。

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三宝山灵岩禅寺大雄宝殿

 

  离开妙法寺,我们前往香光寺参观。然后,我们晚上赶到三宝山灵岩禅寺,入住在这所位于嘉义县内东隅竹崎乡桃源村的禅寺中。寺院建在一处山岗上,山坡陡峭得连车都难以直接开上去,我们步行上山,能感到略微的寒意,可想而知这里的海拔还是比较高的。灵岩禅寺有一所建设得很庄严的禅堂,天花板上还专门雕塑有飞天的形象,四周墙壁上小佛龛围绕,显得富丽堂皇。赶了一天的路,大家可能都累了,晚上大家自由活动,有些人也在这所禅寺的禅堂中打坐,体验了一下这里禅堂的氛围,而一部分人则选择早早地休息,想着参加明早的早课和早坐。

 

 

 

 

 

相关链接    2009年台湾法鼓山参学记系列连载:

 

参学记一·走近法鼓: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参学前行·法鼓概观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三·师友互动: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初赴台湾见闻

参学记五·走近法鼓: 亲闻法鼓教育体系的简介——初到法鼓·与方丈和校长见面交流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八·走近法鼓: 法鼓山信众组织体系——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走近法鼓: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六·走近法鼓:学习放松——初到法鼓·体验禅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参学心得:角色和愿心——校外教学·心得感

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

参学记二十五·法鼓山外:一年一度的佛学论文发表盛

参学记二十六·师友互动:时刻保持好学的心

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多方位学习 

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圣严长老的悲

参学记二十九·走近法鼓:法鼓山的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 

参学记三十一·参学心得:什么是无

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苦行度众,道范利人——参访承天禅

参学记三十三·参学心得:宗派圆融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三十五·走近法鼓:这个校长不一

参学记三十六·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一

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禅修初体验

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会心的交流 

参学记四十·走近法鼓:禅法在欧美的弘传——听果元法师介绍欧美佛教情况

参学记四十一·法鼓山外:冰清玉洁莲因寺——参访台湾莲因寺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三·参学心得:参禅与学教

参学记四十四·参学心得:学术与信仰 

参学记四十五·走近法鼓:佛法行世间 

参学记四十六·走近法鼓:深爱中国的华侨沙 

参学记四十七·师友互动:言与行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理解人间佛教——参学报告(二)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