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2010-12-21 09:23:21)
标签:

杨秀兰

阅报区

法鼓山

图书馆

贝叶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十·走近法鼓

读万卷书

——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2009年9月16日上午在法鼓山第三大楼看完“中华佛学研究所三十年暨法鼓佛教学院三周年成果展”,来到图书资讯馆参观。

  图书馆与大楼的其它部分是封闭隔离的,因为要冷气常开,保持恒温恒湿。为我们做导游的杨秀兰居士介绍说:图书馆要冷干,以防发霉,及防白蚁、蟑螂等小虫,保护图书。圣严法师开始希望三十万本藏书,后来改为十万本,而多用数位藏书。现在藏书五万多册。一般学生借书一次最多15天,可续借一周。

  杨秀兰居士又请一位图书馆管理员作介绍。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图书馆空间平面配置图

 

  我们了解到:该馆共分5个楼层,其中二至四楼开放给读者使用。一楼为采录编目办公区。二楼主要为参考区、文物特藏区及藏经区;三楼为佛学书库区、期刊区、阅报区等;四楼为世学书库区、多媒体视听资料区及视听设备区;五楼是数位(即电子数码)典藏组和资讯组。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图书馆空间平面配置图的文字说明

 

  二楼进门是多种语种藏经样本和103册的《法鼓全集》展示台。现在该馆收藏有汉、藏、满、梵、巴、日、英、泰、缅、柬埔寨、傣文等多语种的大藏经57套,是该图书馆的特色。藏经区按朝代排列,从明清到民国,然后还依语种。特别是乾隆大藏经是拓印版,还有墨香。还有房山石经的影印本。泰文大藏经是泰国法身寺赠送的。藏经能买到的尽量买。密封的玻璃柜里收藏着古藏经贝叶写本,最早是1724年的,缅甸僧人用铁笔在贝叶上刻写,该收藏柜的对面桌上摆着的电脑里可查看其内容。其来源是圣严法师和惠敏校长外出出席会议时得到的,大多是居士收藏赠送。2008年馆藏又增加了大量藏文微缩单片,含美国国会PL480系列及不同版本的甘珠尔及丹珠尔。还有一个敦煌特藏区,以方便最近敦煌热而引来的查阅需要。在阅览区一角有一排电脑,提供整个图书馆藏书的网上检索。还提供有CBETA、SAT、TBRC、ACIP、CSCD等不同语文电子佛典的检索,还提供有四库全书电子版、BAS书目资料库、JSTOR及ProQuest Religion电子期刊全文资料库等检索服务。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二楼的藏经展示台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依朝代排放的藏经系列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书上放着防虫的冰片包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蒙文藏经和贝叶经存放区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贝叶经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供查阅贝叶经内容照片的专配电脑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二楼的电脑检索区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资料库检索台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特种资料检索使用手册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二楼的阅览桌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二楼的二手书结缘处

 

  三楼里的佛学现期期刊有500多种,大陆的几乎都有,中佛协的会刊《法音》杂志每期都能在这里看到。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三楼的阅报区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三楼的佛学书库区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三楼的期刊区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三楼佛学书库中的《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

 

  四楼视听区有很多录像带、录音带和光盘,并有多个视听小隔间。

 

 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四楼的分区

 

  五楼数位典藏组持续的将佛教典籍数位化,并与大众分享数位化的成果,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的数位化。

  该馆透过新整合性自动化系统Aleph、异质性资料库整合查询系统Metalib及智慧型全文延伸查询系统SFX,提升馆内及线上的服务品质。此外,2007年,该馆加入全球性图书馆合作组织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而馆内数位典藏组亦成为TEI(Text Encoding Initiative)协进会成员之一。除馆藏发展之外,未来在整合型佛教数位典藏协进会的推动之下,该馆将进一步与其它图书馆及典藏单位合作,并建置佛教研究的远距教学平台。成为佛教研究领域中最主要的图书馆之一是该馆的终极目标,除服务法鼓山的教育单位之外,也能服务国内外的学术单位。

  法鼓山的图书馆确实是一个很现代化的大型佛教图书馆,据他们介绍说其馆藏在台湾来说也是非常可观的,而多语种、多样化的馆藏图书以及珍藏资料,相信其纯佛教方面馆藏资料不少于大陆的北大等高校图书馆。来台湾之前,师父就交代我们要了解法鼓山的图书馆。师父爱看书,也爱收集书,不仅自己看,也常常挑出书来给弟子看。师父在广化寺有两个大书库,在龙泉寺的书房的几个书柜里也摆满了书,并且让僧众也设图书室,将来建图书馆。以前我随师父外出,师父总让我收集各种好的书刊资料带回去。师父曾多次说: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不要闭门造车、夜郎自大。因此这次来法鼓山,除了尽心参学,我还会随力收集各种书刊资料,并将自己的见闻通过博客作一些介绍,与有心人共享。

 

 

 

相关链接    2009年台湾法鼓山参学记系列连载:

 

参学记一·走近法鼓: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参学前行·法鼓概观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三·师友互动: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初赴台湾见闻

参学记五·走近法鼓: 亲闻法鼓教育体系的简介——初到法鼓·与方丈和校长见面交流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八·走近法鼓: 法鼓山信众组织体系——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走近法鼓: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六·走近法鼓:学习放松——初到法鼓·体验禅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参学心得:角色和愿心——校外教学·心得感

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

参学记二十五·法鼓山外:一年一度的佛学论文发表盛

参学记二十六·师友互动:时刻保持好学的心

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多方位学习 

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圣严长老的悲

参学记二十九·走近法鼓:法鼓山的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 

参学记三十一·参学心得:什么是无

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苦行度众,道范利人——参访承天禅

参学记三十三·参学心得:宗派圆融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三十五·走近法鼓:这个校长不一

参学记三十六·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一

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禅修初体验

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会心的交流 

参学记四十·走近法鼓:禅法在欧美的弘传——听果元法师介绍欧美佛教情况

参学记四十一·法鼓山外:冰清玉洁莲因寺——参访台湾莲因寺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三·参学心得:参禅与学教

参学记四十四·参学心得:学术与信仰 

参学记四十五·走近法鼓:佛法行世间 

参学记四十六·走近法鼓:深爱中国的华侨沙 

参学记四十七·师友互动:言与行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理解人间佛教——参学报告(二)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