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

(2011-01-23 17:51:53)
标签:

大寮

法鼓山

客堂

知客

台湾

圣严法师

龙泉寺

佛教管理体制

人文关怀

文化

分类: 僧众弟子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

 

  2009年9月22日黄昏,在法鼓山参学的几位同学作每天的例行交流。

  贤生法师说:“上午下课后,我和贤世法师去‘行愿馆’看了看,那是信众接待处。法鼓山对信众的引导很细致,有一套系统。客堂、义工报到、流通处、文教展览等都集中一块儿。客堂有两处。义工有专门的培训。来的人,不管是新人、旧人,想做义工、或作供养、或参观,都有专门的引导人员。那里的结缘品和流通的书都是法鼓山自己出的,琳琅满目。流通的书接引老年人、中年人、轻年人,以至到给小孩看的卡通书都有,而且很多种结缘的小册子可以放在口袋里,很人性化。那里不让照相。今天只是粗略看了看,后面再找机会深入地去参学。”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

行愿馆的指示牌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

行愿馆的影视、墙报宣传

 

  10月2日例行交流时,贤生法师说:“今天我去了解法鼓山的客堂。客堂里面除了一位法师,其他的都是义工。义工有专职的,也有临时的,排班上岗。法鼓山对信众每周周末有念佛法会。每月第四周的周六有‘大悲忏’法会。他们一些做法的效率比较高,比如接收供养给开的收据是法鼓山特制的,上面印好了供养项目,只要在项目前打勾,再写上姓名和钱物数就可以了,不用写很多字。不然在法会时,人很多,写那个单子慢,尤其是写普佛的单子特别慢,就排长队。他们的义工都是经过培训的,对人很客气,特别耐心。他们给结缘法鼓山的行事历,详细列明各个分支道场半年内的活动计划。大的活动还有专门的介绍手册,做得很正规。义工作引导、介绍是分区分片的,固定在一个区域,不用跑得很辛苦。”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

知客服务处的指示牌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客堂的结缘书

 

  10月23日例行交流时,贤生法师说:“今天我主要是走访了法鼓山行愿馆那一片。先去了义工室。义工室主要是做山上义工和山下义工的联系、安排。他们山上对义工需求量挺大的,办一场法会的义工会超过一千人,平时周末也有几百人。义工总的分两大类:一类是山上长期呆着的专职义工,另一类是短期来或者天天来但非专职的义工。义工室起统一调配的作用。义工来了,八点钟,法师先带着交流一下。主要交流什么呢?就是出坡劳动中能够缘到法,能够用心、修行,目标都是‘提升人的品质,建设人间净土’。哪个部门组别需要义工,先向义工室提出申请,比如说大寮组需要十个义工,义工室就分配十个过去。义工报名可以打电话预约或网上报名。义工来了,先进行通适的培训,然后带到哪个组,如大寮、禅堂、环保等组,再作专业的培训。下午四点钟,他们会回来行愿馆,分享心得,因为五点就要下山。他们义工有专车,对好几个地方接送。每天早上七点拉上来,下午五点拉下山。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行愿馆义卖的点心

 

  他们还有一些人对义工进行关怀,这一点做得很好。据说法鼓山在台湾有四十多个分支点,划区域就近接受义工和进行关怀,但还有一个统一调配的行政中心。比如台北的道场有一个活动,就打电话到行政中心。行政中心就召集台北附近的义工或其它地方义工去支援。义工系统有统一的关怀。其它的一些机构也配合对义工关怀,如助念团,家里有人重病、往生,他们就去助念、关怀;生活上需要资助的,也可以通过慈善基金会资助。还有一点,他们对山上的长期义工的界定是很严格的,三个月以上才能成为长期义工,而且考核很严格,什么人适合呆在山上,什么人不适合呆在山上,有一套很完整的制度。简单地来讲,首先是要服从这里的管理制度,包括随众。他们这里的长期义工需要坚持上早晚殿,随众过堂倒没有要求。义工过堂吃自助餐。另外大家在一起做事要和合,以及寮房里要注意什么问题等等。他们很注重发心和学修。义工有固定的课程,如周二、周四、周五有课程,引导比较全面。他们专职的义工有一定的补助,但不多。他们会给山上的长期义工买医疗保险。义工在山上可以一直到老,没有退休。他们对人都有评鉴标准,我们可以借鉴。他们这里做得最久的义工有二十年了,给我作介绍的那位义工也做了很多年了。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大寮的洗切菜机

 

  我还去看了参访室。参访室和义工室都是独立的部门,但都由大普化的系统来统筹。参访室是来访人的引导、介绍,但不对个人,只对团体,而且一般是要预约的。在这里工作的义工要专门培训,因为要对整个法鼓山的建筑、历史和理念等情况很了解。比如我们刚来时参观法鼓山园区,给我们导览的就是这里的义工。

  接下来,我去了解了客堂。我到轻食区,刚好知客师在那里,也是女众。行愿馆这一块儿都是女众在做。对法鼓山事务的承担,男女众一般是分开的。客堂分了几块儿:一个是知客处,主要是接受供养,提供法会、活动等事项方面的查询,或者基础佛法的咨询,以及对个别访人的综合介绍。轻食区也属于客堂,免费提供一些饮料和点心。客堂不负责挂单住宿。挂单住宿属于百丈院管理。小的道场就由客堂统管了,这里庞大,所以分开管。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行愿馆轻食区

 

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统知客服务处的义工

 

  知客师给我介绍法鼓山的系统,特别介绍他们的三大教育。客堂、义工培训,包括文教工作等,都属于‘大普化’,就是弘化。客堂还有一个功能是对信众进行关怀。法鼓山有一个专门的‘关怀院’。客堂面对信众,要进行关怀,具体到某一个人某个特别事情的时候,就跟‘关怀院’、助念团或者慈善基金会联系配合。比如说哪一个人在哪一个地方需要帮助,客堂了解到了之后,就跟他们联系。很体系化的。义工的关怀有重叠,有统一的协调。我问:‘你们部门这么多,怎么协调配合?’她说:‘开会。’不同层级,不同时间的开会,因为他们建山也才五年,不断地协调。例如筹备第一次水陆法会,他们开了一年的会,因为涉及到很多部门。熟悉之后,慢慢配合就好了。这个部门需要别的部门配合,比如来了客人,需要导引,需要准备食、宿等,她就会给相关部门发函或者提前跟他们说。所有法鼓山分支道场的行愿馆都由设在云来寺的文教中心管。文教中心开发很多产品,这里行愿馆流通、结缘的东西全部由文教中心决定,不属这里的其它部门管理。”

 

 

 

 

相关链接    2009年台湾法鼓山参学记系列连载:

 

参学记一·走近法鼓: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参学前行·法鼓概观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三·师友互动: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初赴台湾见闻

参学记五·走近法鼓: 亲闻法鼓教育体系的简介——初到法鼓·与方丈和校长见面交流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八·走近法鼓: 法鼓山信众组织体系——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走近法鼓: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六·走近法鼓:学习放松——初到法鼓·体验禅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参学心得:角色和愿心——校外教学·心得感

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

参学记二十五·法鼓山外:一年一度的佛学论文发表盛

参学记二十六·师友互动:时刻保持好学的心

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多方位学习 

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圣严长老的悲

参学记二十九·走近法鼓:法鼓山的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 

参学记三十一·参学心得:什么是无

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苦行度众,道范利人——参访承天禅

参学记三十三·参学心得:宗派圆融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三十五·走近法鼓:这个校长不一

参学记三十六·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一

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禅修初体验

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会心的交流 

参学记四十·走近法鼓:禅法在欧美的弘传——听果元法师介绍欧美佛教情况

参学记四十一·法鼓山外:冰清玉洁莲因寺——参访台湾莲因寺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三·参学心得:参禅与学教

参学记四十四·参学心得:学术与信仰 

参学记四十五·走近法鼓:佛法行世间 

参学记四十六·走近法鼓:深爱中国的华侨沙 

参学记四十七·师友互动:言与行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理解人间佛教——参学报告(二)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