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会心的交流

(2011-02-21 19:24:05)
标签:

台湾

汉藏

莲花戒

汉传佛教寺院

汉区佛教源流记

北京龙泉寺

教育

分类: 僧众弟子

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

会心的交流

 

  七天的话头禅七结束后,贤佳法师和贤世法师互相剃头时,谈论起汉藏两系佛法的异同。

  贤世法师:“这两天观察和思考台湾的佛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台湾著名的四大道场中,法鼓、佛光、中台都是以禅修著称或为自己修行的核心的,这是很有趣的现象。我在上《汉传佛教史》课程时,蓝吉富老师曾对密教的特征有一个总结,说‘重法而轻视人间文明’,从这点来看,台湾佛教之所以能开创出这么多的佛教事业,而深入影响到民间普通人的生活,与他们内部汉传佛教为核心的特征是不无关系的。你看,在台北市上经过,经常可以看见大街上有一间间类似基督教的街道旁教会一样的小佛堂,里面有佛像,行人随时可以进去拜佛,这种方式让佛教的普及化做得很好。

  我在想会不会和禅法的这种容易和生活结合的特征相关?禅法在实际生活中可以应用得上,而不用离开自己现实的世界,这对普通世俗社会的人们提供了一些方便。”

 

会心的交流

千佛山菩提寺阿弥陀佛殿的壁雕:汉传佛像、藏传法螺

 

  贤佳法师:“可能是,但师父也曾提到:很多汉传佛教道场里面的人,嘴里说的是大乘,心里的作意是小乘,只想着自己有什么成就,而行为上,却连人天乘都没有,很多道场的事情都不愿意做、不愿意承担,变得非常懒惰,这都是实际的问题。”

  贤世法师:“虽然这样,但这些我觉得也并非是汉传佛教特有的现象,我想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也和汉传佛教寺院的丛林制度不无关系。丛林里面集体共住,衣食住宿由集体提供,自己不做,也总会有人做。藏传佛教的出家人是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是单住的。假如藏传佛教也有汉传这样的丛林制度的话,大家是不是愿意去承担丛林里面的这些工作,也是很难说的。所以也并非是汉传佛教的教理本身的问题所在。其实汉传佛教在社会化上比较容易做,可能在这点上,藏传有着自身的困难。”

  贤佳法师:“这倒也是。其实现在,面临新的社会形势,佛教在社会化上面又有自身的欠缺,这可能是需要面对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贤世法师:“是。汉藏佛教各有特色。我比较担心有些藏传的出家人过度强调藏传的优胜而贬低汉传,这可能造成一些严重的问题,让一些信众不了解而丢弃汉传本身的优势,那将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有些藏传的僧人用当年莲花戒论师论败摩诃衍的事情作为汉传佛教不足的标志,但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疑案,敦煌考古资料的记载跟藏地的历史记载有很大差别。”

  贤佳法师:“是,而且流传出来的他所说的禅宗的那些观点是否是禅宗自己的正统观点也是不一定的,他是不是能够代表禅宗也不一定。”

  贤世法师:“是,或者说他所说的这些观点表示修行的一个阶段,并非从开始到结束都是这样,这也是可能的。但如果用这样的证据作为藏传优于汉传的评价,其实是不尽合理的。我是比较担心这样的情况,好像听说还有相当多的藏系出家人就说:我们在历史上早就打败你们了,从而有轻视汉传的意思。”

  贤佳法师:“是,在现代社会怎么样弘法,藏传佛教现在也在面临一个转型期,需要探索和借鉴。”

 

 会心的交流

法鼓山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研究班”

 

  贤世法师:“其实宗大师在《广论》中说的汉地和尚的观点,也许也仅仅是他一个人的观点,不一定代表所有汉地出家人的看法。清代的贡布嘉在他写的《汉区佛教源流记》中还对这个鸣不平,他说:‘至于所谓‘无所想,无所事事’,宗喀巴大师说:在诸显密教法中如此阐述,似虑及证得本性之补特伽罗,即诸通达任运成就者之特色也。至西藏之和尚,却反解其义,彼将其义释为凡夫俗子与共同之法,致使许多愚痴者引入断见。此弊端被莲花戒和益旺二贤者彻底清除,却是恩重如山。但如此至此缘故谓之‘和尚之见’,列入断见名目中,非也。即非所有(和尚)也,而仅仅指上述和尚一人。’”

  贤佳法师:“汉藏两系教法需要互相全面地了解和理解。”

  贤世法师:“怕就怕相互的轻毁。”

  贤佳法师:“是!这样只会让外人看我们的笑话,说我们在自己窝里斗。”

  贤世法师:“现在我们发展起步晚,如果在南传或藏传等的研究和学习上要想很快赶上台湾和国外可能不是很容易,不过我感觉我们的独特优势让我们在汉藏佛教的对比学习、研究和交流、融合上有先天的优势,也许我们从这里多做努力,可以很快出一些成果。师父让我们开始学习外文,我想是有这方面的用意在吧。

  其实从现在看我们的学习经历的话,我们刚开始借用《广论》作为一个方便,比较容易建立佛法的基础正见,但我们的知识结构是有一些不完整的,特别是对汉传佛教了解得太少。刚开始听师父的开示,总觉得好像抓不住要领的感觉。其实师父是在用一些汉传佛教传统的一些特色在讲。这方面我们是有欠缺的,师父在给我们补课。现在我们再去理解师父的开示,就会发现好懂很多。我希望未来我们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这样局面将会很不一样。”

 

 

 

相关链接    2009年台湾法鼓山参学记系列连载:

 

参学记一·走近法鼓:圣严法师与法鼓山——参学前行·法鼓概观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三·师友互动: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参学记四·台湾掠影: 风灾过后的台湾——初赴台湾见闻

参学记五·走近法鼓: 亲闻法鼓教育体系的简介——初到法鼓·与方丈和校长见面交流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八·走近法鼓: 法鼓山信众组织体系——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走近法鼓:读万卷书——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图书馆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六·走近法鼓:学习放松——初到法鼓·体验禅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参学心得:角色和愿心——校外教学·心得感

参学记二十一·走近法鼓:法鼓山课程之初体验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二十四·走近法鼓:见识法鼓山的客堂接待系

参学记二十五·法鼓山外:一年一度的佛学论文发表盛

参学记二十六·师友互动:时刻保持好学的心

参学记二十七·师友互动:多方位学习 

参学记二十八·走近法鼓:圣严长老的悲

参学记二十九·走近法鼓:法鼓山的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 

参学记三十一·参学心得:什么是无

参学记三十二·法鼓山外:苦行度众,道范利人——参访承天禅

参学记三十三·参学心得:宗派圆融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三十五·走近法鼓:这个校长不一

参学记三十六·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一

参学记三十七·走近法鼓:法鼓山的禅法(二

参学记三十八·走近法鼓:禅修初体验

参学记三十九·师友互动:会心的交流 

参学记四十·走近法鼓:禅法在欧美的弘传——听果元法师介绍欧美佛教情况

参学记四十一·法鼓山外:冰清玉洁莲因寺——参访台湾莲因寺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三·参学心得:参禅与学教

参学记四十四·参学心得:学术与信仰 

参学记四十五·走近法鼓:佛法行世间 

参学记四十六·走近法鼓:深爱中国的华侨沙 

参学记四十七·师友互动:言与行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四十九·参学心得:理解人间佛教——参学报告(二)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