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法鼓山怎么参学——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标签:
台湾法鼓山博文广济寺戒律文化 |
分类: 僧众弟子 |
【2009·台湾法鼓山参学记三·师友互动】
到法鼓山怎么参学
——参学前行·师父指点
9月4日下午,在广济寺旁听完赴台参加供佛斋僧活动的组团会后,我们随师父坐车返回龙泉寺。在车上,师父说:“你们听一听,出发时就不用再组团了。”
贤益法师说:“听一听,挺紧张的。”
师父:“法鼓山没事,放心嘛。”
贤益法师:“我们去台湾,师父有什么教授?”
师父:“主要几点:一、他们怎么加强自身建设,怎么建设一个团体,又有多方面:人才、文化、图书馆、组织、档案、……;二、他们的禅法,很有特色;三、他们对居士的组织、教育、管理、引导。”
贤世法师:“他们很系统。”
师父:“当然,完全国际化。”
贤世法师:“去了着重学什么?”
师父:“随缘,要留心,主要前面说的几个方面。一人关心一个主题,再汇集。除了上课,课下可交流。惠敏法师对图书馆、电脑很精通。保持友好关系,以后可电子邮件联系。
人家怎么做的,有什么资料、档案,留心这些方面,以后对我们就有帮助。你熟悉的过程就是学习、提升的过程,不是很难,最重要要有心,要想做这个事。不想做这个事,就不会去缘,不会用这个心。
把僧俗教育系统弄起来,需要专门研究戒律。戒律对一个寺庙很重要。戒律研究、清规研究、制度研究、教理教义教史研究,才能建立修学体系。过去是僧官制度、丛林清规,这精神与现代社会结合,以后才能有新路。”
贤生法师:“时机不好把握。”
师父:“把握不好时机,人就没什么出息。芸芸众生,太虚大师时几十万僧人,有几人后人记得?一位大德的出世是种种因缘促成的。。庙里同学的理论学了一点,只是缺少实践。书读多了,容易会理论化、理想化。现实是另一回事,因缘复杂。”
贤益法师:“师父说:一等人创造机会,二等人把握机会,三等人错失机会。我能做到把握机会就不错了!”
师父:“机会是平等的,但不是平均的,就像下雨,这里下,那里也下,但有时这里下得多,那里下得少。众生平等,不是平均,如过堂吃饭,保证每个人吃饱是平等,但每个人的量不一样。如车,有小车、货车、铲车、……,虽然是车,但车跟车不同。同样,虽然是人,但人跟人不同。”
贤世法师:“弟子们是不是跟车差不多,小车、货车、铲车、……,各有特长和作用。”
师父:“很多是天生的,我们创造缘而已。只要认准目标,就坚定不移地往下走。”
贤生法师:“一般人坚持不下来。”
师父:“我以前讲过一个喻:有人跑马拉松得冠军,别人问他为什么能得冠军,他说他提前将路途分多个目标,每个阶段目标上争取跑第一。一般人目标划得太长,心力不够。把长远目标分成短期目标,一个个加起来,长远目标就容易实现。”
贤生法师:“以前听师父讲过,没感觉,这次有些感觉了。”
师父:“要有悟性,没悟性,讲一百次也没用。佛夜睹明星开悟,牛顿被苹果砸而‘开悟’。”
贤益法师:“听组团会,感觉当领导挺累的。”
师父:“被领导也是很累的。”
贤益法师:“我觉得佛协跟社会差不多。”
师父:“本来就是社会一个齿轮。”
贤佳法师:“培养几个有成就的法师就好了。”
师父:“要有这个土壤、条件。”
师父还指示我们四人做一个前行讨论。我们四人在9月5号晚上进行讨论,作出一个初步参学规划:
“一、参学内容
(一)主要方面
1、僧团自身建设:人才、文化、组织、档案、图书馆、戒律、清规、制度、教理教义、僧团教育(学修、法事、学制)等
2、禅法;理论、教学、实修、弘传
3、信众建设:对居士的组织、教育、管理、关怀;法会、档案
4、其它:(1)法鼓山国际化、社会弘法、与大陆的互动等;(2)同去法鼓山参学的其他僧人的学修和特长;(3)台湾社会和佛教界状况及其他佛教团体的做法与经验。
(二)分工配合
四个人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做分工,有针对性的学习。
(三)博文写作
1、人员分组轮流:两人一组,每组写一周;
2、发文延后从容:博文发表日期错后;
3、人员分组方案:第一组:贤佳、贤生 ;第二组:贤世、贤益
二、组织分工
职务分四:组长、副组长、财务员、后勤员
职责:(1)组长:总体协调、外交联络、财务审批;(2)副组长:协助组长、票证管理;(3)财务员:钱财保管、出纳、账目登记;(4)后勤员:物资管理、生活关顾;
三、前期准备
1、硬件
(1)公共物资
[1]组长:大陆与台湾通用手机一部、有关书籍资料
[2]副组长:票证;
[3]财务员:资金、空白资金领用单;
[4]后勤员:常规急用药品(晕车药、腹泻药、防蚊叮咬药)、剃头刀片8盒、插座转换头4个、纸巾
[5]综合:礼品、电脑4台、活动硬盘4块、相机2台(1大1小)、录音笔4支;
(2)个人物资
生活用品:箱包、香袋、换洗衣物(罗汉鞋2双、T恤2件、好袜子2双、大褂2件、小褂1件、裤子2条)、洗漱用品、剃头刀、
学修用品:笔、本、书(个人近期学修常用、戒本);七衣、五衣、海青、坐具;
2、软件
各人就各自主要参学和写博文的内容方向收集和研阅资料。
3、其它
(1)寺内工作交接。”
步道
9月11日,师父又对贤佳法师说:“到法鼓山参学的博文发表,要下载下来直接成书,不必再费力编排。”
9月12日,我们四人又开碰头会,检查物资准备的落实情况,并就写博文成书的目标讨论出写作原则:小主题独立成篇,避免多主题流水账。初步考虑分为五章:一、台湾掠影;二、走近法鼓;三、法鼓山外;四、师友互动;五、参学心得。
9月13日,师父给贤佳法师发短信说:“你们四人去台后每天都要做一次前行或结行,互相照应,心缘到法。”
相关链接
参学记二·台湾掠影:从专业人士了解台湾佛教近况——参学前行·台湾社会背景
参学记六·走近法鼓:
法鼓山大学院教育的理念和运作——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七·走近法鼓: 大普化和大关怀教育的理念和运作
——初到法鼓·阅读《学员手册》
参学记九·走近法鼓:世世代代为人类点亮明灯——初到法鼓·人员认识及看历史成果展
参学记十一·走近法鼓:大宗教家的素质与培养——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一
参学记十二·走近法鼓:福慧双修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二
参学记十三·走近法鼓:解行并重的僧教育——初到法鼓·了解法鼓山僧教育之三
参学记十四·走近法鼓:逐梦法鼓,研修双美——初到法鼓·了解法鼓佛教学院的教学安排
参学记十五·走近法鼓:境教合一的建筑——初到法鼓·参观法鼓山
参学记十七·法鼓山外:重树法幢——校外教学·参访嘉义义德寺、妙法寺
参学记十八·法鼓山外:
读书之福——校外教学·参访香光尼众佛学院
参学记十九·法鼓山外: 印顺长老的追求——校外教学·参访福严精
参学记二十二·走近法鼓:学风严谨、注重集体的佛教研究——留日教师的经验介绍
参学记二十三·走近法鼓:融入生活、融入大众的台湾佛教——参观法鼓山德贵学苑与云来寺
参学记三十·走近法鼓:把自己的身、口、意向全世界转播——法鼓山的早斋开示
参学记三十四·走近法鼓:佛教的现代价值与应用——正念疗愈与安宁疗治
参学记四十二·法鼓山外:灵岩宗风传台湾
——参访台湾灵岩山寺
参学记四十八·参学心得:见识法鼓山修持与研究并重的汉传禅佛教——参学报告(一)
参学记五十·参学心得:见识社会化的台湾佛教 ——参学报告(三)
参学记五十一·参学心得:两岸情深,法味更浓——参学报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