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全餐”饮食更健康

(2014-06-01 08:57:03)
标签:

“全餐”饮食

金字塔

碳水化合物

美丽跷跷板

饮食健康

分类: 健康养生•饮食生活

“全餐”饮食更健康

 

什么是家?

什么是家?

       健康饮食的最高境界是全面、均衡、合理,这也是健康饮食的关键。应该吃多少和应该吃什么,都是为了获取均衡全面的营养,而营养是否均衡,又是根据摄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矿物质、纤维素等7大营养素是否全面来衡量的。饮食营养好不好,并不在于你吃的食物有多高级昂贵,而在于是否食用了多种不同粗细、不同性质、不同类别的食物。“全餐”应该怎么吃,每一类食物吃多少是有讲究的。

 

主食

       包括五谷杂粮类和薯类,这类食物是每天都要适量摄取的,在“金字塔”的第一层,一般以300~500克为宜。五谷杂粮中,以全谷类如糙米、燕麦、玉米、小米、大麦为好,富含纤维素,营养价值较高,还可促进排毒;白米、白面粉由于经精细处理过,营养价值就要差很多,但适合不宜吃高纤维食物的消化系统不良之人食用,当然也可采取如胚芽米或糙米+白米一类的混合吃法,既安全,又更有营养。薯类如山药、芋头、地瓜、马铃薯等可常吃,每天早餐食用,可帮助排泄和增加体能。但最好搭配蔬菜一起吃,否则易引发胃酸或胀气或气滞等。

 

蔬菜、水果类

       蔬菜、水果类是每天都要摄取的第2大类食物。在食物“金字塔”的第2层,对于成年人来说,每天的蔬菜、水果摄取量应是500~700克。水果与其他食物的消化时间长短不一样,可在餐前半小时或餐后1小时吃,如果同时食用,会影响营养的吸收。

 

蛋白质类

       蛋白质类食物位于“金字塔”的第3层。主要指鱼虾类、蛋类、畜禽肉类、豆及豆制品类、奶和奶制品类,摄取量为50~100克。蛋白质类食物食用量很小,食用时容易超标,肉类食物美味可口的烹调方法有很多,往往容易导致进食过量,所以最好多食豆类植物蛋白质。不过要注意,一般豆类如黄豆、绿豆、红豆、鲜豌豆、毛豆、花生扁豆等容易使体质燥热,引发炎症,使血脂高、尿酸高等,应少量摄取,建议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腐皮等。

 

油脂类

        油脂类是位于食物“金字塔”最下层的,每天饮食不宜超过25克。油脂不仅要选择天然高品质油,专家还建议应该经常变换种类,以便得到更为全面的营养素。

 

美丽跷跷板

        有不少女孩子为了减肥,认为不吃主食可以保持身材,只注重吃蔬菜、水果,其实这些观念即不科学也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每顿饭都要尽可能吃“全餐”,控制体形最主要的环节是食用量和食用油类、肉类、粮类这类易发胖食品比例,以及良好生活方式的培养和建立。

“全餐”饮食更健康(乐奀转自网络)

更多精彩博文:

中医眼中的健康标准 食疗三字经 健康生活方式漫谈

话说“中医”的真正含义

生不会说的20个秘密

以四大美女命名的美食

少吃点 能长寿?

山珍海味都有些什么?

养生趣谈:睡觉的四大戒律

健康人生每一天

小习惯成就大健康

健康养生八大误区

中国人的口味口诀

上班族养生十法

能吃是福

黄瓜怎么吃更营养健康?

江西名菜“貂蝉豆腐”

强力推荐:夏季降火七食物(组图)

让你从头美到脚的十种食物

细说十类五谷杂粮的食疗益寿之功效

盘点:营养健康的九种平民食品

十大现代人最佳的营养食品

助你青春不老的十种蔬菜(组图)

西红柿炒鸡蛋的食用功效

话说鸡蛋的健康吃法

辣椒怎么吃才健康?

健康趣话:地黄的药食价值

当之无愧的养生之王——薏仁

吃水果的五大禁忌 吃苹果的N多好处

教你巧吃水果 解决恼人病痛

人体的10个最佳时间

正确饮酒的十原则

话说中国酒文化

谈谈饮茶之养生健身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窥五官变化知五脏病变

秋季最养生的四种素食

常喝啤酒易引发的7种疾病

新春佳节话饮酒养生文化

漫话吸烟传播史与中国烟文化

古人吃饭饮食诸多礼仪习俗

值得警惕的十大致命的饮食恶习

话说喝酒与脸色之间的科学关系

新春佳节话说传统的酒德和酒礼

女人在疲劳和忘事时要闻的7种香

打造健康美女的七个小妙招(组图)

有关“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古诗鉴

适于秋天进补的食物都有哪些?            秋季最宜吃的美味养颜菜

日常生活10种长寿饮食秘方             黄瓜怎么吃更营养健康?

话说萝卜的保健作用  不能与鸡蛋一起吃的七种食  常吃黄豆的十大惊人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