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零八年第一新政加速楼市新垄断

(2008-12-19 15:28:42)
标签:

房产

楼市

房价

新政

博文

分类: 我思故我在
 
    新政有这么几句:加强对中小套型、中低价位尤其是新增项目的融资支持、对品牌房企并购合理给予融资支持。由此再展开分析,基本可以得出结论,号称零八年第一新政的1217新政,必将加速楼市新垄断。
    先看看品牌房企在未来发展中的瓶颈与动作:
    中原第一房企的建业储备用地460万平,只够两年半的开发;万科储备用地900万平米够三年半的开发;此外是华润等带国有性质房企逆势储地。这说明,品牌房企依然看好未来的房地产市场,而土地储备将是其战略瓶颈之一。
    股市的低迷带来的是地产股时冷时热,曾经甚至跌破净资产。为此,他们不得不推出隆重的促销措施来稳定现金流,刺激股价。未来品牌房企能否如期从企业债、股市等募集到足够的开发资金,这是其战略瓶颈之二。
    由于房地产生产周期比较长,导致品牌房企想调整产品结构非一日之功,所以现在市场面上真正品牌房企所持有的待售资产较多为舒适房源,而市场真正得到救市利好的则是普通型改善型消费所期望的紧凑户型,如何平衡产品结构这是其战略瓶颈之三。
    以万科门为引领,整个2008带来一股维权不能风与维权致力风,消费者必欲维权到底成为冷涩市场的一道风景线,为了更好准备条件调整战略,也为了在后市继续品牌效应,各品牌房企都把重心放在了客户营销方面,建业启动了“671琢玉行动”,万科更早是进行了全面的“客户分析”,年末更是发布新闻调整产品战略为“自住与改善型”产品,金地则继续理科技术流,致力于成本企画与降低营销费用。品牌弱势是整个2008冷涩市场的一个缩影,也是品牌房企2009及以后应正视的瓶颈之一。
    因此可以说,品牌房企面临着两方面的重压,一是来自市场的销售压力,二是来自客户遥品牌忠诚度或品牌危机,为此,通过新增项目产品调整来满足需要已不可能或来不及,只能从政策的夹缝中寻求生存之道。恰好1217新政给出了出路,那就是并购及投入到普通消费领域的开发。
    投入到新产品开发,所需时间不多,并且想通过产品差异来赢得市场信任,规划研究也耗时间,最为便捷的当属并购,通过收购中小开发商的项目,进行就地化改造,既能获得政府的融资支持,又能快速改变单一面对中产阶层的产品结构。
    而中小开发商基于一年来的冷涩,急于找出路,这个出路不是低价倾销,而是谋求与大房企的联姻,既能保持自己的阵营席位又能求得好的卖价,因为品牌房企对中小开发商及其项目的围剿态势必然不会计较卖价的多寡。
    另外一个佐证是,品牌房企的产品除了上述针对中产阶层的中高档产品外,剩余者主要是针对市场推出的投资性产品,显然投资消费目前尚未纳入政府救市的范畴,这部分产品迅速转身虽然存在可能,但影响不太大,相对于并购,不如将其留在既存市场,充当稀缺品。
    当大鱼吃小鱼蓬勃展开的时候也就是新垄断产生之时。
 

月入六千首付五万如何买婚房  2009抄底买房全攻略 

楼市或将遭遇“年关风暴”四大理由  词话2008楼市最美十帧风景(附图)

降价成全不了楼市  国金三十条加速楼市回春

三十年性文化重建下姻亲历程  买房“五要”“五不要”

二套房贷将在下次降息前松动   文化文章:林语堂妙论“女”“性”

经济适用房“色厉”而“内荏”  袖珍小户现在是大量抄底的好时机

降价成全不了楼市  抄底买房良策与时机把握

母亲走了才觉得妈的可爱  救市不能以牺牲房产投资特性为代价

百家讲坛为什么惨招非议  年末特稿:2009楼市稳定之上反弹之下

普遍救市让哪几类房子成了紧俏货

破解消费“哑铃”困局,重启楼市系统  年底前可以买房吗

目前成交反弹可以持续吗

2009年买房有哪些利好措施可以期待  土地杠杆用好楼市一定能在2009年重新站立

四万亿有多少与房价有关  北京房价2009将率先反弹趋稳

降息刺激消费大错特错  楼市2009崩盘VS回暖的决定力量

房价无底,2009买房波动中藏玄机

新房奴的五大标签  房价反弹是救市走向深入的前提

现在是富人理想的买房时间  效尤者为什么愤恨万科

    1\欲罢不能。(逐步将博首文章汇集于此的一文)

    2\重点推荐:来一场房地产改良运动(本人的研究思想)
    4、股市泡沫PK楼市泡,哪个易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