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昨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5850亿美元,一举超过8年来始终占据首位的日本。而9月中国增持幅度近436亿美元,刷新了年内增持最高值。我国外汇储备多达20000亿,居民储蓄达到20万亿,财政保持5-6万亿每年的水平。我们面对金融危机的说法因此有机会与挑战一题。
中国的实力不同于上个世纪的1998,但此次危机也是百年未遇。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前地方政府抱怨中央政府给的权太少,尤其是财权。现在,至少在楼市,中央给予地方政府充分自主权,包括减免税费、税费返还,出口退税,地方债券亦在研究中,楼市的救市政策可以结合地方特点自主确定等等。宏观上的个税调整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有了高层的这一整体利好决定,地方政府将不再困扰在土地财政的窝窝棚中,他们将可能展开拳脚对付内需不足及购买力不足的问题。
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土地杠杆。
土地杠杆发挥作用的三个方面是,存量地如何处理,存量房如何有效消化;新增用地如何在市场供应、保障供应、旧城改造互换过程中进行有效调节;土地增持减持与限价地的结合使用,并凌驾于部分开发商的生死之上。
要消化存量房,除通过政策与信心树立来启动消费外,对存量地如何处置影响到新增供应与供应价格,也间接影响到开发商的生死,如果一味放松开发时间限制,不利于市场化体系发展,如果管制,则开发商不能通过降价有效出货,市场有崩盘的危险。所以处理存量房与存量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应放在一个篮子里综合解决。
政府出手收购,开发商开展自救与配合政府建设中低价格保障用房与普通居住用房,政府减免税,开发商按照平均利润加目标成本订价进行供应,政府通过新增用地对开发商未来商业供应的倾斜,补充当地市场供应不足,允许开发商进入旧城改造中的还建房、普通商品房建设,对于开发商的资金困局,地方政府给出一个路子,就是让开发商出地,政府出政策,企业或无房户出部分资金,三方合资建设中低价格住房。而在市场化开发一块,量力而行,品牌开发商进入中高档开发,普通开发商与政府一块进行普通性开发与保障性开发,不要进入恶性竞争与暴利掠夺。
近期博文:
降息刺激消费大错特错
楼市2009崩盘VS回暖的决定力量
房价无底,2009买房波动中藏玄机
新房奴的五大标签
金地们为什么亏本卖房
房价反弹是救市走向深入的前提
现在是富人理想的买房时间
效尤者为什么愤恨万科
1\欲罢不能。(逐步将博首文章汇集于此的一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