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一个城市的明天?
从经济角度看,具备与本地资源利用高度相关的经济主体结构,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生产力布局,公共产品主要依赖财政二次投入;
从社会角度看,具备和谐的就业环境、政策环境,有与这个城市历史与文化底蕴相符的市民道德;
从运营角度看,具备中长期规划远景,近期计划建立在有破有立基础上,而不仅限于城市的旧貌换新颜。
一个城市的明天应该代表这个城市公民的较为集中的愿景。
高房价将丢掉二三线城市的明天,看似耸人听闻,并非杞人忧天。
一、高房价让二三线城市牺牲掉“可持续发展性”。
高房价条件下,二三线城市的土地一下成为香饽饽。对本地城市而言在创造了大量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同时,也为后期城市良性发展留下隐患。
一是囿于开发形式的局限,普遍的开发采取了住区或商业改造,导致市政围绕房地产走,最终把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落实到科技园工业园中。城中区大量存在的是小商业小服务与日常消费消闲产业,说穿了,城心是消耗性产业的天地,城外是政策性孵化区与投资型住房消费区与穷人区。
二是一些城市急于搞旧城改造,加之一大二公的思想,一方面是成片城市化,忽视一个城市整体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加速的旧城改造增加既存的就业压力、盲目增加消费产业布点,也造成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机构的超负荷运营。实际上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层面是城市效率,包括生产、消费、再生产、再投资以及人口结构与自然增长率的稳定。
二、高房价改变了二三线城市的“创业板结构”。
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必须高举内引外联的旗帜。招商的目的并不是提高用地效率,让一块废地能够产生生产力;也不是盲目上园、上开发区等,用招进来的女婿当儿子用;更不是通过国有银行机构债权与土地资源的快速资本化,赢得人们的短期称赞。
二三线城市为什么被称之为二三线城市,除了用房价作为衡量的一个中国特色外,二三线城市更多是因为经济内涵的不足,无法承担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二三线城市要想更长远的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创业板结构。从广义上说要形成本地经济的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合理比例;从狭义上说要形成有利于本地人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本地创业,再在本地进行再投资,并由政策引导形成一定的结构。
如同中国搞开放,每一个二三线城市相对于大城市与明星城市及所谓一线城市就是中国,那些发达城市就是外国,自力更生才是根本。
三、高房价改变了二三线城市的“空港”远景。
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告诉我们,当人均GDP达到一定水准的时候,城市空心化便成为制约或推进其快速质变的关键因素与极强推动力。
而房地产的快速发展,用地的提前入市,城市中心区概念外延的无限扩大,城市化盲目集中在土地版图上来体现。如此循环下去,任何城市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均无法获得基于经济发展产生的城市空心化所带来的正面“空港效应”。
四、高房价拒绝了农民的“进城”愿望,延滞甚至阻碍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
高房价下,进城务工的人员很难通过居者有其屋来认定自己的城市公民的身份。高房价也打消了农民入城的积极性,大量存在的是“谋生大军”。高房价助涨了城乡的绝对差别,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现代化离主人的理想视野越来越远。
早期的广州,周边的从化、花都等均发展了高效农业,当房地产开发延及到这些地区的时候,土著农民成为第一批消费与投资者,他们既投资于本地房地产,又开展经营不动产为主的家庭副业,形成较好的循环。
高房价总相伴而来的是高地价,品牌开发商竞争于一线,中小型开发商只好向二三线城市退驻,当品牌开发商也进驻二三线城市的时候,他们就只好再退避三舍了。恰恰这三舍就是农村现代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基础。
五、高房价在为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的富裕人员进行财产保值增值的温床,同时牺牲掉本地城市的竞争力形成基础。
本地城市竞争力的形成基础集中表现为人力与劳动力成本、资源的优势与可开发条件、现在交通与政策形成的投资环境。
土地不断出让并不代表城市化人群的不断增涨;农村集体用地尤其是城市周边集体用地的成片出让也不意味着产生了自住型需求。因为货币追逐利润的本质,沿海发达地区的富裕人员,他们既有炒作房产的经验,又具备短期集中资金快速进入二三线城市不动产市场的能力。
在高房价预期条件下,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内地成为一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城市的富裕人员进行财产保值增值的温床。目前各二三线城市房价暴涨的主要表现就是回流置业与异地投资消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