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两个牌子,一个是万科,一个是海尔,其中万科还入驻了世界最小三百企业。海尔是工业产品与消费品,其品牌意味着从产品到服务,也就是营销三含义产品均过得硬。但房地产是个区域性产品,其面临的需求的多变性决定其品牌无法一以贯之,严格意义来说,房产品不存在品牌,但存在品牌效应,突然想到,万科的品牌效应正是中国房地产的悲哀。
为什么?
房产品品牌至少面临着两难:
其一是成本围着价格走,万科是否可以按照深圳标准在武汉复制城市花园?不可能也不科学,那么,脱离产品的内核也就是生产要素的品牌是否是真正的品牌?
其二是既然生产要素无法发生同样的凝聚,那么产品自然无法真正标准化、工厂化,实际就成了有差异的形式产品而已,如何产生具有“通吃效应”的真“品牌”?
但是,万科的房子贵于一般而求者众,万科也一直标榜品牌化。
既然房地产无法产生真正的品牌,而万科的现实示范效应又真切地让人对品牌有所感,有所触,有所悟,只能归纳于“品牌效应”。
丢掉了产品内核的品牌效应恰恰显示着中国房地产二十余年的悲哀!
因为这种品牌效应只能来自于服务,一种是企业为主体凝聚的企业哲学形式的服务,有人归纳为企业品牌;另一种是产品口碑为主体凝聚的以体验为特征的附加值,当然包括了过程与结果中的服务因素。
脱离产品的服务差异其实就是披着品牌的外衣,而因为中国房地产开发水平的差异程度非常之大,结果这种差异被企业文化、被传媒文化、被视觉文化“恶搞”而无限放大,谓之品牌。
当万科的物业几年后水池里的水还可以喝的时候,你未必还对他的载体不放心?当万科展示与让你体验的是在一般别处所难以企及的感受时,你能拒绝他的形式产品?
而中国的住房需求过大,一个万科无法满足,于是,万科因为唯一而成为众星捧月般的“品牌”,我实在想象不出,物业服务本身就是分工体系中的一种,并且一些本身就应该提供或做到的东东,因为其他类似环境下无法普及,便成为稀缺品,从而获得了品牌价值。
当万科与同类的金地、中海外扎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不致产生新的悲哀,因为于产品,只有各有千秋没有鹤立鸡群,而在产品背后,他们所提供的服务相对其他个体而言并非无人出其右。
请问:这个时候的品牌效应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品牌效应,又何来品牌?
所以,万科注定成为中国房地产品牌悲哀的旗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