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彧:一个想买下北京的人
■文/魏家东(作家)

2004年初的一次IT年会上,我见到了潇彧,这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在经过一次长谈后我们便成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后来的工作上我们还有过多次合作。
潇彧来北京已经十余年了,可谓事业有成了。他曾跟我说:“如果有足够的Money,我最想买下的是北京这座城市。让所有路过这里的,考虑留下或者已经不准备再离开的那些乡下的老百姓享受北京风情的那股味道,不再是带着腥味的乡土气息,也不再是滂沱大雨带来的阴霾。而是那百年风云过后,浓厚肥沃的土地上留下的历史沉积的味道……”
潇彧的豪情壮志,潇彧的理想便在这历史沉积中蓬勃,或者是潇彧的幻想更像一种关怀,每当我独自辗转于各个城市之间的时候,就会想起潇彧的话,那时便会由心底涌起一股温暖。
北京,这是一个熟悉的、响当当的名字,让许多没有到过北京的人充满了渴求和向往。
北京,一个很多人向往的大都市。可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真的很喜欢北京,还是那些已经驻留在北京的人多多少少有点虚荣的满足,才让我们在北京有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空间。
潇彧说他并不喜欢北京这座城市,但是他喜欢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说不清为什么,只是喜欢而已;要非找个理由不可,那更大的魅力来自于北京对人才的竞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京是开放的城市,但是比起深圳、广州、上海,又有些保守。北京有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哪怕一个民工都晓得买份报纸看看。在北京,潇彧更愿意带朋友到西单或王府井转转,他说北京人时尚新潮流的精致及沉稳中的升华的文化气息都浓缩在其中了。
每一个城市都有她独特的气质,独特的人群,独特的生活,或者说,独特的符号。是的,人们在这个名叫“北京”的城市里忙碌着、休闲着,恣意、愉悦但并不招摇。在这个城市,你可以留下,也可以离去;没有什么理由,也没有什么压抑,只要你喜欢,让心坦然,快乐永远属于你。
在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眼中,城市是这样诞生的:“人们彼此喜爱,即便在逃离城市时也要寻找人群,于是便在乡间重建了城市。”所以,当你在现代的城市广场上看到体现乡村气息的景色时,千万不要惊诧,因为人们在悬浮的城市里越来越不自觉地显示出对欢乐人群和快乐人生的依恋。在繁忙都市的紧张工作氛围里,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变得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重要。
也正因如此,我们往往拒绝空洞没有灵气的城市,讨厌机械式、格式化的工作,也疏远了不该疏远的朋友,让自己变得抑郁和孤独。其实,只要你热爱生活,热爱有气息、有个性的城市,热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你就是一个真正开心的人、快乐的人!
这就是潇彧选择留在北京的理由。
十年前,潇彧在北京读书,那时的北京还没有像现在这样美丽,交通也没有现在这样发达。在经历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申奥成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神舟五号飞上蓝天之后,北京一下子发生了巨变。从地铁到轻轨,从四环到五环、六环的修建,从新的住宅小区到商务写字楼的竣工,一片片绿地,一座座桥梁,似乎让北京一夜之间变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北京的变化,让潇彧感慨万千,北京的博大,坚定了他在北京实现梦想的信念。
毕业后,潇彧去过很多城市,先后换过不同的工作:从老总助理到文案策划,从大学老师到编辑记者,直到今天的工作。每次工作都是一次机遇,也都是一次转折、一次新的开始。这完全符合他想要的生活模式,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新的感受。
潇彧说:“年轻就是资本,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和选择。”
潇彧说:“在我去过的许多城市里,上海的小气似乎让人有点窒息,大连的开放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南京的发展总是比杭州慢上一拍,深圳的节奏仿佛一直在跟着Money旋转,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伴我度过四年大学的首都北京。”
在北京,潇彧在一家网站做市场主管,这已经不是潇彧第一份工作了,经验让他做起事来得心应手,很多在别人眼里比较繁琐的工作,到他的手里便迎刃而解。进入公司的一个月后潇彧顺利转正,成为公司核心部门的灵魂人物。
同事们说潇彧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正好让我赶上了!”
但我了解,潇彧的成功源于他自身的胆识、才华和责任心。
2000年,互联网刚刚从泡沫中复苏过来,在一家电子商务公司的潇彧,大胆向公司提出模式的革新,不能将圈子缩小在一个城市,做电子商务要做就做全国的,加强物流环节,加大合作力度。这项提议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虽然公司保守派依然只想稳固现有客户,增加产品类型。但是潇彧拿出熬夜赶出来的运营计划书时,公司老板说:“这件事就让潇彧来做吧,一个如此认真的人一定会做好工作的。”
那个时候的潇彧还只是一个部门的主管,他的计划与设想是为了公司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证明自己。他与公司签了一个军令状,成者晋级加薪,败者走人。
在今天,潇彧回忆起来总是说:“其实那个军令状只不过是形式,是公司领导做给那些保守派看的。领导们对我还是很有信心的,看好我所构想的未来。如果没有成功,我的损失大概也就是丢了一份工作,可公司的损失就大了。现在想想也挺有压力,年轻就是资本啊!一根筋地干下去,最后我成功了,让公司成功转型。并且在一年后占据同类产品全国网上销售一半的市场份额。”
那一年,潇彧晋升为公司主管市场营销的总经理助理。
事业蒸蒸日上的他,在2002年初辞掉了这份工作。公司领导试图挽留,但潇彧说,现在有点思维疲惫,需要调整一段时间。
我问潇彧:“那时是不是找到更好的工作了?准备跳槽?”
潇彧说:“不是,是真的思维疲惫,需要休息,需要充电。”
有人很不理解潇彧的做法,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场战役,可在这个时候却要退出,让人费解!
潇彧说:“我也并不想向他们解释什么,我觉的我对工作是敬业的,是认真的。我把最有灵感和冲动的青春奉献给了这个公司,并且做出了一定的成绩,应该说我做得值得。公司领导的赏识让我很满足,但现在的状态不好,总不能让一个没有状态的人领导公司发展吧。”
潇彧他深知自己当时的重要性,他的决定得到了领导的理解和支持。
2002年,潇彧去清华进修了MBA课程。
他说,再次读书别有一番滋味。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读书。许多古人更是以读书、写书、藏书为乐。“活到老,学到老”等治学格言,中国男女老少均耳熟能详。
读MBA是潇彧调整的重要阶段,没有压力让他放松了许多。
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有人找他一起开公司,潇彧拒绝了,他觉得时机还不成熟。
我说:“这不像你的风格啊!”
2003年底,潇彧到一家新IT企业做总裁助理。他说,这里就是他新的起点,他希望积累资源,理顺人脉。
2004年,我和潇彧进行了多次合作。
他在工作上的激情可见一斑。
在别人眼里,北京似乎永远都是灰蒙蒙的。
可现在的北京不再是你想像中那风沙漫天的“沙尘暴”天气了。现在的北京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美丽,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在熙熙攘攘的西单广场,在人来车往的王府井,在享有“酒吧一条街”美誉的三里屯,在有“小西湖”之称的什刹海,让人感受到的都是现代都市别具一格又极尽张扬的特色。
再看看那些酷毙了的纯物质女孩,她们一个个踩着节奏,咯噔咯噔地在楼梯间行走,在繁忙的工作压力和拼命加速的节奏中,已很难欣赏到她们轻盈漫步的可爱了!
于是,在紧张繁忙的都市氛围中,人们越来越渴望了解,渴望找到与自己心灵相契的朋友,让年轻的心神飞扬。当人们的眼睛不停地朝一幅幅硕大的广告牌和霓虹灯看时,那里承载着诱惑和张扬的个性选择,写满了北京人的欲望和追求。
每当潇彧工作了一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地铁里穿越时,他总会坐在一个角落寻找片刻轻松的停歇。每每此时,潇彧对北京都会有新的感受。
在潇彧眼中,北京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感知的城市。日子一天一天过,可以轻描淡写,也可以用心经营。有人说城市的性格是喧闹冷酷,繁华中散发着冰冷的钢铁气味。但对潇彧,北京盘恒的道路、错综的立交桥,高楼之上、霓红之外有点温情,有点亲切,有点繁忙,也有点悠闲。
从城市到乡村,从乡村到小镇,从小镇再到都市,这只是一个漂泊游子在地理区域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生存,或者说是一种经历。在生存里,潇彧学会了奋斗,体验了自强不息;在经历中,潇彧理解了坎坷,也感悟了人生。
北京,在这里你可以体验都市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趣。这里的夜,清静、幽雅,没有其他城市的喧闹与嘈杂。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北京人,还有很多外地人,他们在北京或生存、或暂住,但却无法遮挡他们的意趣盎然。
如果有了足够的Money,潇彧最想买下北京这座城市。这是一种气魄、一种召唤,所召唤的是“让城外人进来,”所命令的是“让城里人出去”,别整天抱怨城外人抢了城里人的饭碗,有能耐你就去竞争,去竞争才能证明你的能耐。
潇彧是一个有野心的人,但这样的幻想估计只能是跟朋友说说,要是让别人知道了,一定会把他当成疯子。这些幻想是潇彧对北京的感受所致,是意气风发,是热血澎湃。平静下来的潇彧对我说,他刚刚在北京买了一套房子,在五棵松附近,他还邀请我哪天去做客,我欣然应约。
潇彧说:“当我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留在了北京,扎根在这里,因为北京给了我很多东西,我经常会在这惬意的生活中快乐非常。”
一个人的成长,有风雨,也会有彩虹。
一个人的成功,有偶然的机遇,也有奋斗的必然。
北京让潇彧从成长到成功,他感悟了很多,是对生活,对这座城市。

香港Tami设计潇彧头像
>>>>潇彧咖啡·情感文集《生活未曾欺骗你》
>>>>潇彧咖啡·商业之道《博韬商务谁主沉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