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本来很好,如果出现不妥,也是自身的原因,如传销,如房地产市场。
我们不妨从文化的视角看看开发商如何自乱市场的。
其一,豪宅实际就是照着自己的身材做,美其名日量身订制。
比如别墅的做法,不外乎世界收藏馆的定位,恨不得把全世界浓缩在这几百亩地里;如英式管家,殊不知英式管家不是服务内容而是人的素质;如各式风格的建筑藏品,难道是因为其风格,其园林,其环境,其服务,其营销做派,才让人认识到收藏价值吗?显然不是,只是因为许多开发商没有认识到富人也在发生变化,但认识到富人在增加,因此,别墅这玩意儿肯定稀缺。
在武汉的东湖边,有个项目叫楚世家,一层一电梯,多层,什么配置都想好了,其老板实际就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的,光样板间的床就价值不差,人们也趋之若“雾”。为什么呢?并不是其功能多么的丰富,其设计多么的精细,其台地园林与中式风格多么的逼真,倒因为东湖边再不会有空地用做开发而已。
其二,片面地认为文化进入项目除了服务,除了文化痕迹在景观建筑的植入,除了所谓企业文化以外没有藏身之所。
万科前期的成功实际是准确捕捉到“市场经济初期”必然存在一族“中产阶级”,面向纯住宅物业以及中高档做法,实际也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藕合了社会变迁。
现在,社会阶层的变化还没有新的迹象,所以楼市推出的产品不外按照面积大小,配置优劣,环境好坏,地段级次,再嫁接上开发商的企业文化,来进行卖点式宣传与体验式营销,有用吗?武汉有个尚龙地球村,项目曾经搞得很好,路边,花坛,房前屋后,到处可以看到全球式各类人物,现在看了都觉得幼稚,但那时是可以做为案例写进教科书的。
实际上开发商现在最应该做的就是从文化入手,来开发社会阶级,再根据他们的消费特点来进行营销安排,包括只投入不产出的各式文化营销体验,只有这一步才可能将沉淀及观望中的部分需求通过定点的营销模式予以释放。
其三,对市场以及客户的定位缺乏前瞻性,实际就是弱化了文化对群体的影响力,造成通吃既存市场的现象。
如果有谁研究了中国的自由职业,肯定可以在一个中级城市开发纯定位于文化自由职业者的乐园;如果有人发现了北漂一族的存在而在早前几年开发纯提货进驻式公寓,肯定大有市场。这说明了通过文化研究来进行产品定位更具长久性,接受程度更高。
其四,重营销投入轻营销研究,重设计胎教轻文化引导,重标准卖点少文化买点或采取直白式文化推广。
在营销教科书中,物业胎教仅限于项目功能定位与项目概念设计,主要就是针对市场空白与市场成熟产品提炼你的营销范围,再就此范围进行适当超前的研究,所谓客户定位,然后把重心放在如何打造新产品上,再将这个思想剃度给设计单位。
也就是项目的气质,表情,是否有韵味,都在前期一并完成。
殊不知杨家有女初长成,女大十八变,考虑到前后天的变化,如果适当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尝试,结局自当不一样,举武汉的百步亭社区为例,其成功并不是因为产品与地段等硬件因素,相反是因为对土著文化与居住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的探索,得到了各式媒体与政府的号召与推广。
其五,严重忽视人权的开发指导思想。
在许多开发商看来,做好了产品,实际其理解的产品也就是产品核心功能与外延的一些东西,并针对目标客户推出营销做法,就可以了,更多的后期传播靠的不是真正的品牌影响力,而是人们的买邻情结,是入住者经过体验,在一种产品文化内涵普遍缺失的条件下的一种错觉体验,当众多项目没有提供应予提供的东西的时候的一种对自己属区的优越性体验,通过口碑予以放大,吸引了更多的置业力量。
有许多例行性承诺变成了卖点,因为不是所有开发商都能承而为之;又因为许多开发商诺而不为,让少许的开发商的兑现承诺成为二次卖点。类似情形不胜枚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