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小华书很少……
(2008-09-04 16:49:35)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幼儿早期教育家庭教育孩子读书兴趣和成才人生理想奋斗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可惜小华书很少……
中耀
小华六岁了,他生长在一个经济状况不错的家庭,长得可爱、智力发育也好,人们都说她精灵。
小华的衣服真多:冬天有羊绒大衣、羽绒服,还有好几件毛衣;夏天有各种漂亮的童装,纯棉的、真丝的、进口面料的……简直穿不过来。可是妈妈好打扮女儿,小华自己也爱美,遇到新鲜式样的还要买。
小华的玩具也很多:电动的、电子的、积木的、塑料的各种玩具装满一大箱子,光绒毛娃娃就四、五个……
可惜,小华的书却只有几本,而且还是早已看旧的。所以小华高兴的时候愿意看书;不高兴的时候就不愿意看书……因为这些书小华早就看过好多遍了,再看就没意思了。
有时小华跟妈妈去买电视报,看见报刊亭里有好多好看的书,小华要妈妈买。可妈妈说:“这书多贵,家里的书还不够你看的吗?”于是妈妈花上好多钱,给小华买了好几样小食品和雪糕。其实,妈妈没有算好账,这花销可比买一本书贵得多。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吃穿好一点可以。但是太过分宠爱孩子,容易养成孩子奢恀、不爱惜东西的毛病,这对孩子不好。一个生活上过分享受的人,将来多半不能勤俭刻苦。
更成问题的是小华没有书可读,缺少“精神食粮”会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如果家长加以引导,小华本来可以读许多书,这对她的发展会有很多好处。可惜小华的书很少。应该说:小华有过剩的物质生活,却缺乏应有的精神生活,或者说小华精神生活处于饥饿状态。
让孩子早一些接触书、多看书是很多好处的:
天津“小诗人”田晓菲,父母都是教员,家中有很多书,哥哥教她看了几本,她竟然喜欢上了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五岁时他已开始读大部头的《红楼梦》。家长不懂早期教育,怕累坏她,于是五岁把《红楼梦》锁进了书柜。妈妈还要求她读什么书要经过审查,可是晓菲对读书已经产生了兴趣,她总能想法弄来书读。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书使我忘掉一切,沉浸在一种奇妙的境界里,让童心在美丽的幻想中飞驰;书使我爱憎分明,书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生……”她从六岁起就写诗歌、童话、小说……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十四岁时被北京大学录取为“少年大学生”,入学前她已经出版了两本书,后去美国留学。
十三岁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的那威,两岁半时,向妈妈要书读。那是“四人帮”时期,书很少,妈妈给她买了一本《阿南的故事》,她不认识的字就问大人,几天功夫就读完了。她还叫妈妈给买书。妈妈领她上街问她要什么好吃的?她说:“我什么好吃的都不要,就要书,给我买又大又厚的书!”从那以后,父母带上她上街总要进书店买些书。
那威读了很多书,实在没书可读,她就读妈妈的医书和爸爸的军事书籍。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智力提高了。那威五岁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来跳入三年级。七岁时她又自己跟广播学完了四册英语课本。九岁时考入哈尔滨三中,十三岁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从这两个孩子成长过程看,他们都得到了读书的好处。
也许有人说:这两个孩子特殊,但是天生的“天才”是不存在的。其实,“天才”的才能是读书的结果。如果“天才”一直没书,或者一直不读书,他们又会怎会成为“天才”呢?
如果小华有书,小华爸爸、妈妈及身边的人都积极给她买书,教她读书,即使小华比不上上述两个人,小华也是能有很好的发展的,肯定要比她现在情况好得多。我看小华的爸爸妈妈应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相信他们会同意这种说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