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可惜小华书很少……

(2008-09-04 16:49:35)
标签:

最美丽的观众

幼儿早期教育

家庭教育孩子

读书兴趣和成才

人生理想奋斗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可惜小华书很少……

中耀

  小华六岁了,他生长在一个经济状况不错的家庭,长得可爱、智力发育也好,人们都说她精灵。
  小华的衣服真多:冬天有羊绒大衣、羽绒服,还有好几件毛衣;夏天有各种漂亮的童装,纯棉的、真丝的、进口面料的……简直穿不过来。可是妈妈好打扮女儿,小华自己也爱美,遇到新鲜式样的还要买。
  小华的玩具也很多:电动的、电子的、积木的、塑料的各种玩具装满一大箱子,光绒毛娃娃就四、五个……
  可惜,小华的书却只有几本,而且还是早已看旧的。所以小华高兴的时候愿意看书;不高兴的时候就不愿意看书……因为这些书小华早就看过好多遍了,再看就没意思了。
  有时小华跟妈妈去买电视报,看见报刊亭里有好多好看的书,小华要妈妈买。可妈妈说:“这书多贵,家里的书还不够你看的吗?”于是妈妈花上好多钱,给小华买了好几样小食品和雪糕。其实,妈妈没有算好账,这花销可比买一本书贵得多。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吃穿好一点可以。但是太过分宠爱孩子,容易养成孩子奢恀、不爱惜东西的毛病,这对孩子不好。一个生活上过分享受的人,将来多半不能勤俭刻苦。
  更成问题的是小华没有书可读,缺少“精神食粮”会对孩子的发展很不利。如果家长加以引导,小华本来可以读许多书,这对她的发展会有很多好处。可惜小华的书很少。应该说:小华有过剩的物质生活,却缺乏应有的精神生活,或者说小华精神生活处于饥饿状态。
  让孩子早一些接触书、多看书是很多好处的:
  天津“小诗人”田晓菲,父母都是教员,家中有很多书,哥哥教她看了几本,她竟然喜欢上了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五岁时他已开始读大部头的《红楼梦》。家长不懂早期教育,怕累坏她,于是五岁把《红楼梦》锁进了书柜。妈妈还要求她读什么书要经过审查,可是晓菲对读书已经产生了兴趣,她总能想法弄来书读。后来她在日记里写道:“书使我忘掉一切,沉浸在一种奇妙的境界里,让童心在美丽的幻想中飞驰;书使我爱憎分明,书使我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人生……”她从六岁起就写诗歌、童话、小说……先后在报刊上发表。十四岁时被北京大学录取为“少年大学生”,入学前她已经出版了两本书,后去美国留学。
  十三岁考入国防科技大学的那威,两岁半时,向妈妈要书读。那是“四人帮”时期,书很少,妈妈给她买了一本《阿南的故事》,她不认识的字就问大人,几天功夫就读完了。她还叫妈妈给买书。妈妈领她上街问她要什么好吃的?她说:“我什么好吃的都不要,就要书,给我买又大又厚的书!”从那以后,父母带上她上街总要进书店买些书。
  那威读了很多书,实在没书可读,她就读妈妈的医书和爸爸的军事书籍。书读多了,知识面广了,智力提高了。那威五岁上了小学一年级,后来跳入三年级。七岁时她又自己跟广播学完了四册英语课本。九岁时考入哈尔滨三中,十三岁考入国防科技大学。
  从这两个孩子成长过程看,他们都得到了读书的好处。
  也许有人说:这两个孩子特殊,但是天生的“天才”是不存在的。其实,“天才”的才能是读书的结果。如果“天才”一直没书,或者一直不读书,他们又会怎会成为“天才”呢?
  如果小华有书,小华爸爸、妈妈及身边的人都积极给她买书,教她读书,即使小华比不上上述两个人,小华也是能有很好的发展的,肯定要比她现在情况好得多。我看小华的爸爸妈妈应仔细想想这个问题,相信他们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欢迎浏览点评我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