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成材家庭教育天才少年大学生神童学习理想孩子智商优育教育早期教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中耀
中耀
一、有人说:“想把孩子培养成超常的‘神童’(即经过早期教育有超常表现的孩子),是不可能的愚蠢想法”,认为“神童”是天生的,不知要多少年、多少孩子中才偶然出现一个神童。其实,神童不是天生的,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如果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多数会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表现,成为神童也不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能否对其进行了早期教育,这已为古今中外大量事实所证明(只要你不带有色眼镜去观察,一定可以看到很多实例)。因此,想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的想法是正常的、也是可能的;反之,放弃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才是愚蠢的、错误的。对这点务必要有正确看法。
强调只有在游戏中教育孩子,才是唯一的育儿方法,对孩子不能采用其它方式教育的说法则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不偏狭、不固执,都会承认我们身边整天玩的孩子太多了(98%以上),如果把他们和受过早期教育的孩子进行比较,哪个更聪明?是不难得出正确答案的。
三、有些人“鸡蛋里挑骨头”地刻意寻找超常孩子身上的弱点,借以攻击早期教育。最典型的是对当年“5岁少年大学生”小津津的求全责备。
有一位老人赞小津津是天才,津津说:“姜是老的辣,您是老人才!”一位记者采访他,临走时他冒出一句:“相见时难别亦难”,让记者很感动。津津是武汉大学慎重考核后录取的"少年预备班"学员,经济学家于光远考察后,说津津是个了不起的人才“苗子”!
四、有人借“神童”后期的发展不良而否定早期教育,也有人因在学期间的“少年大学生”表现不佳而反对办“少年班”。不久前有媒体报导了当年的“神童” 宁铂到五台山出家了;年纪最小上“科大”的谢彦波,后来又考入中科院读博士,因与导师矛盾又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读博,后来又与导师(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菲利普.安德森教授)关系紧张而回国,据谢彦波说:“关系紧张是因为他不赞同导师的理论”,这应当是可以的吧!归国后他在大学担任现代物理学讲师。
于政,13岁由初三跳级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读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他以三门功课285分的好成绩名列全国第2名,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理论物理学系录取,提前两年赴美读研。可他也因为与导师关系不睦而回国。科大物理系希望他回科大读博,他没同意,只好在家赋闲。他想回科大工作,但科大规定教师须有博士文凭,他当年的班主任老师劝他重新读博,他不愿意,以为自己再有一年总能找到工作,可工作一直没有着落,只能靠母亲生活。有人以此来证明:早期教育好处不大……
我们冷静思考一下,其实这三个人也不简单,宁铂19岁就在科大当上了全国最年轻的讲师;谢彦波也当上了大学物理教师,于政虽暂时没工作(有关部门理应给予帮助,毕竟是优秀的人才),也不能说将来不能工作。
宁铂的出家当然不好,但也有他的具体原因:当年他读“大一”选系时,因没有感兴趣的专业,曾要求去南京大学学天文(兴趣对一个人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应当给予尊重),可学校硬是不放他,他只好转向神秘主义的“星象学”研究,因此人们说他有些“怪异”,此后,他又执着的追求宗教、哲学、气功和围棋(自然也是兴趣使然,如果走得正确也未尝不可),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复杂的,宁铂由于生活的种种不顺利,最后竟到五台山出家了(曾被找回一次,但一年后又去了)。他父亲对他的看法是:“宁铂还在学习,还没有完蛋,相信他有一天会回来的……”至于结果如何,那得看将来宁铂自身的发展变化了。
从三人的成长发展,我们看不出早期教育的害处,顶多说在早期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人生修养方面指导教育不够。
从多年来科大少年大学生发展的统计情况看,绝大多数人的发展是好的:有的出国留学深造、有的任高校教师丶还有的担任较高级的科研工作……可以肯定地说,办少年大学生班没有错,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更是应当肯定!既为早慧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也为国家培养了优秀人才,绝不能因为个别孩子的发展出了点问题而把板子打在早期教育身上……
至此,我们以充分的理由说:早期教育是培育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应当充分肯定而不能否定(事实上也是否定不了的),否则将给孩子、家庭和国家带来极大损失。
前一篇:说说孩子的“潜能”
后一篇:提高博客点击率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