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博乐 倾湮
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

高考已经落下帷幕,但重奖高分考生、争抢优秀生源的战争才刚刚打响。
“百万+洋房”,是著名侨乡乡亲、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去年在恩平为家乡学子专设的“学霸”奖学金,高考状元可获赠一套商品房。今年,恩平黄冈实验中学的戚文杰以633分的总分成绩成为当地的理科状元,尽管目前还没拿到“状元房”的钥匙和房产证,但是房产商承诺,只要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发下来,就能根据相关规定办理收房手续。到时,戚文杰就成为首套“状元房”的拥有者。看来,“书中自有黄金屋”并非虚言。
尽管此举曾一度引发争议,但今年高考,广东恩平又再次传言,恩平考生只要考过重本线,人人都有钱奖励,再次引起关注。经了解核实,坊间传言的“奖励”并非完全失实,该“奖池”由当地企业提供。恩平市教育局表示,这是一企业拿出150万元作为奖学金,在恩平制订、并在教育局审核备案的高考奖励方案。根据该方案,考生按照录取层次、高考分数的高低而进行奖励,奖励顺序则是:先优先奖励“状元”,其次是“985工程”大学录取生,再是“211工程”大学录取生,最后才是“重本线”入围生。奖金按高考分数由高到低,奖完为止。
该不该重奖高分考生、高考状元?重奖之后的成效与激励机制的设置初衷一致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重"字,超出了人之常情,重金奖励高分考生、高考状元有违教育公平,带来的种种弊端远远大于它带来的好处。
一者,重奖高分考生给应试教育火上浇油,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长期以来,高考录取中的唯分数论备受诟病,其不合理之处众人皆知。而重金奖励高分生,只会进一步强化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唯分数论意识,让大家只看分数,唯分数是从,忽视对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这真的能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所需的人才吗?分数又可以完全说明一个人的全部吗?
此外,重奖容易令部分受奖者骄傲自满,成绩得到了过度肯定,自我感觉良好而不再奋发向上。有调查显示,在清华较为出色的学生当中,很少有原来的受过重奖的高考状元,这从一方面也可以说明,重奖并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发展。
二者,重奖会助长学生的拜金主义思想,玷污高考的纯洁性。学习本应是一种主动行为,是为了自身素质的提升,而重奖则会误导学生产生一切向奖金看齐的不良风气,使学生的学习目的不再单纯,这就违背了激励机制的初衷。还有一些地方存在“教育GDP”的错误观念,评判一个地方或一所学校的教育水平,单纯以上线率、一本率,甚至名牌大学录取人数为指标。一些地方政府越俎代庖奖励高分考生,正是这种观念导致的行为结果。
其实,很难说高考成绩第一名和第二名之间有多大差距,而重奖第一名的做法使高考变相成竞技体育,实质是煽动了学生和家长的功利心。这种“胜者为王,败者寇”的奖励形式无疑是片面的,并且有违教育公平。
三者,重奖高分考生的畸形激励机制对一般考生有失公平。一般考生经过千辛万苦,突破重重关卡,最后却因几分之差遭受天壤之别的待遇,这会造成部分考生心理不平衡。而且资源集中在那些拥有较优越条件的人手中,并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我国公办高校很大一部分支出靠国家财政拨款,其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属于公共资源,如果将有限的经费拿去重奖高分考生,就等于让少数高分考生挤占了更多的教育资源,这对其他考生很不公平,甚至可以说是对教育经费的一种滥用。就算私营企业或者个人自己掏钱给考得好的考生发奖,也不排除商家重奖高分考生是“无利不早起”,借此获得经济甚至政治上的收益。
其实,“振兴教育事业”的方式很多,没必要“豪掷”现金与洋房重奖高分考生。当然,如果企业或个人执意要发奖,完全可以把奖金分配到家庭困难的考生手上,而不是去干“锦上添花”的事。或者兴资办学,用来投资地方学校,惠及每一个学生。这比起奖励多少尖子生,培养出多少个状元,更能说明一个地方的教育水平。
在社会评价体系单一化、社会流动渠道不够畅通的格局下,重奖高分考生的畸形激励机制仍然有着很大的生存空间。只有让“人生出彩,梦想成真”拥有更多的路径,高分考生才不会受到过度追捧。

感谢博乐 倾湮
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青葱校园》栏!

此博选登在新浪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
)

此博选登在《清泉》月刊2015年第3期(总第3期)“名师讲堂”栏
此博选登在《清泉》月刊2015年第4期(总第4期)“园丁论坛”栏
|
————————————————————————— |
本期园丁论坛栏目为暑期热点话题专辑
,在署期里最为人关注的话题恐怕莫过于高
考与补课了。..........................
虽然高考早已结束,但关于高考的话题
依然热度未消,高考本身所反映出来的现象
以及由高考引发的相关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
广泛关注的重点,比如本期选录的有关高考
作文,高考状元,高考移民,高考改革等等
话题从来都是历年高考后热议的焦点。关于
高考,年年岁岁“话“相似,岁岁年年”题
”不同。高考到底怎样改革,什么样的教育
最公平?这应该是我们教育永恒的课题。..
再说暑假补课,教育部门与教育专家及
教师和家长的观点总是不尽不同,到底人们
期盼什么样的假期?课是补还是不补?可以
说各位博友站位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也就
不完全相同,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
。你的观点是什么呢?..................
|
—————————————————————————
.
责任编辑:走进自然
—————————————————————————
|
|
感谢 Mike剑影老师
对本博的精彩点评:
抢夺生源之战可谓惊心动魄,金钱的魅影始终笼罩着这些还没有完全走上社会的莘莘学子,给他们上了极其生动的一课,我们说,“名利双收”是不是这个意思?问题不在于质疑这个举动的可行性。而是它本身就是新的腐败的土壤。又可以在新的人际关系上大做文章,名曰奖励,实质上是在制造高分的机器人,而把学子们的动手能力抛之脑后,就像诗人一样,写了一篇成名作后就开始转载、或者发表一些评论之类的东西,是那样的使人无法理解。我们的的国家正需要大量的有用之才,作为国家科技创新的垫底。而这种做法却反其道而行之,企业确实需要人才,这样获取人才或者采取奖励的方式,是在培养人才吗?我看是在培养学子一夜走红、不需要继续拼搏的懒惰思想。
应当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人才,不是每一个都是顶尖的高手,实际上也不可能,国家需要的是大量的实用性人才,由此再派生出顶尖的科学家。这个顺序是无法颠倒的,企业的文化应当注重什么,这是一个重要问题。从培养人才上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存在侥幸心理,和现代学生的交谈中这种思想可见一斑,国家也不会大力提倡这种做法。
值得深思的是,从名校到地方,都在如此这般地大力举荐人才,高等学府尚且如此,那么一般学府就显得不知所措了。至于博主所忧虑的有关平等的问题,我想,从此项设计的开始就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有失公允的问题确实非常重要,许多有才能的、尤其是有动手能力的学生还是要取代这些所谓的高分者。这是必然的趋势,以此类推,目前的所谓奖励措施明显地是一大败笔也。
人才确实需要培养,而如何获取有用的人才,才是一个中心议题。
感谢好友 增广贤文 赠玉
高考成市场
皇榜有重奖
教育失公平
各地藏秘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