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秦春华北大
秦春华北大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62,413
  • 关注人气:45,7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高考

教育

校园

分类: 高考改革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8627日第9版(课程周刊版),题目为《炒作“高考状元”之风怎么治》。

 

 

        高考录取即将开始。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估计各地高考“状元”以及她(他)们是被北大还是清华录取的消息照例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今年58日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再次重申,各地严禁宣传“高考状元”。禁令已发,言犹在耳,说话算数,现在是到了彻底医治这一顽疾的时候了。

        禁令是禁止人们从事某种行为的命令。要使禁令真正产生效果,就必须使人们违反禁令的成本大于其获得的收益。正是在对收益和成本的计算中,人们不断调整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禁令颁布者

(2018-04-18 06:11)
标签:

教育

育儿

杂谈

校园

高考

分类: 人才培养

       

        本文发表于《高教发展与评估》2017年第3期,发表时略有删减。

 

        在所有的社会机构中,学校也许是最特殊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当然,每一类社会机构都有其特殊性和存在的必要性。学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在于,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和学校打交道,而且,它关乎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人类的未来。人不一定每天会生病,所以不需要每天去医院,但每个人或他(她)们的孩子几乎每天都要上学——除了放假;人也不需要每天和军队、警察局、法院或银行等机构打交道;但每个人每天都必须要面对学校的存在。即使自己或自己的孩子已经从学校毕业了,孩子的孩子也仍然要上学。然而,对于这个和人类生活关系如此密切重要的机构,人们似乎所知并不多。学校是什么?很多人也许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我曾经走访了许多

标签:

教育

育儿

杂谈

分类: 杂谈

       

       本文是我于20171128日在新浪2017教育盛典上的演讲,近日整理成文。现场速记稿发表于《中国教育报》2017124日第2版。

        

        最近,因为社会上出现的一些教育舆情热点问题,我一直处在不高兴的状态里,心里头堵得慌,大家或许都能猜到具体是因为什么。在这个国家,在一个号称是教育机构的地方,在孩子的身上发现了伤痕,这是教育工作者的耻辱。我想起来前几天,我在外地出差的时候,见到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我们聊起来另外一件类似的事情,她问我:“秦老师,以后我们还怎么把孩子放心地交给别人啊?”我沉

标签:

教育

高考

校园

分类: 自主选拔录取


        本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35卷第1期,题目为《什么是大学招生的专业化》。 

 

 

        从美国访学归来,一位教育界的前辈问我,中美顶尖大学在招生上的最大差别是什么?我回答了四个字:专业能力。老先生沉默良久,拍着我的肩膀缓缓地说:“任重道远呐!”

        我明白老先生的意思。同样是招生机构,从事的都是招生工作,但无论是工作范围还是工作性质,无论是工作内容还是工作结果,和美国顶尖大学相比,中国大学招生机构在各个层面上都表现出巨大的差距。严格地说,中国大学实际上仅仅完成了招生的最后一道工序:录取。在此之前的所有工作都没有做,或者说已经丧失了做的能力。招生充其量只是一个不需要任何智力活动的程序性工作,既没有技术含量,也缺乏实质性内容。

        也许有人马上会反驳说,我们不是有考试吗?难道考试不算是招生之前的工作吗?这句话有


       本文以对话稿的形式发表于《光明日报》2016126日第15版(基础教育版),题目为《从“升学”转向“成人”重新定位高中教育》,对话人: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北京市玉渊潭中学校长高淑英。《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6年第22期转载,题目为《秦春华:高中教育不是大学预科班》。 

 

 

        在所有正式教育阶段里,或许高中是最令人困惑的。高中之前是义务教育,每个人都必须接受;高中之后是高等教育,只有少部分年轻人能够进入大学。

        这两个阶段的定位和目标相对清晰。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办高中呢?它既不是每个人必需的因而是强制的,也不是每个人向往的因而要追求的。

        咋看起来,这个问题有些令人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杂谈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61212日第10版,题目为《为孩子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学作品》。

 

        拙作《“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中国青年报》2016926日第10版)发表后,所引起的关注和反响令我始料未及。一些媒体希望采访,被我婉言谢绝,不免得罪,还望见谅。文章一旦写完,就有了自己的生命力。所有的意思已经表达清楚,我没有更多的话要说。

        之所以要再写一篇文章,是我感到目前的讨论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偏离了方向,有必要将这艘船拉回到正确的航道上来。当我们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明白: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面临的难题是什么?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难题?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杂谈


 

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发表文章《四大名著适合孩子阅读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文章中,秦春华提出“四大名著”以及一些国外经典不适合孩子看:《水浒传》里满是打家劫舍,落草为寇,占山为王;《三国演义》中充斥了阴谋诡计,权术心机,尔虞我诈;《西游记》蕴涵着浓重的佛教色彩;从教育的角度看,《红楼梦》也不一定适合孩子阅读,尤其是正值青春期的少年。

此外,他也认为“《诗经》《楚辞》《史记》太过艰深,唐诗宋词也不好懂,《聊斋志异》里全是鬼故事,孩子听了可能会做噩梦。至于《说唐》《说岳全传》《七侠五义》之类则更是等而下之了。”秦春华表示,这些文学经典的确是经典,只不过它们都是成年人的经典,并不是孩子的经典。人当然应该阅读经典,但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人都应该阅读同样的经典。而一些世界文学经典,例如《汤姆·索亚历险记》《安徒生童话》《海底两万里》等因是翻译作品,总归和原作隔了一层。

标签:

北大

高考

教育

校园

育儿

分类: 访谈

       

       本文是《新京报》记者赵实采写的人物专访,发表于《新京报》2016818日第A13版(对话版),略有删节。



 对话动机

 

     “他们看起来也太像了,就像是一个模具打造出来的一组家具一样。”近日,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中,以此形容今年上半年他在上海招生面试时所遇到的学生。这篇文章在网络上引发强烈关注,也把秦春华和中国教育现状推到了公众面前。

        文章中,秦春华对这些公认的好学生提出了疑问:教育被简化成了一条升学直线后,所有的过程只为那个最后结果而存在

标签:

北大

教育

校园

育儿

高考

分类: 人才培养

        本文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6815日第10版,题目为《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编辑加了肩题: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面试学霸。《作文与考试》 2016年第36期同题转载;《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 2017年第3期同题转载;《教育家》2016年第36期转载,题目为《秦春华: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云南教育》2016年第9期转载,题目为《北大考试研究院院长面试“学霸”后引发的思考——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呢?》;《教育文摘》 2016年第11期转载,题目为《这些学霸缺少什么》。

 

        今年上半年,我去上海面试学生。学生们做了非常认真的准备,一个个光鲜亮丽,就像他(她)们提供的申请材料一样。无一例外,每个学生都是学习成绩优异——至少位于年级前5%;艺术特长突出——至少会一种乐器;获得过各级科技创新奖励

标签:

教育

高考

校园

育儿

分类: 国际比较

        本文是作者于2016529日在国家外国专家局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化人才之路”论坛上的演讲,发表于《中国青年报》201666日第10版,题目为《被脸谱化的中西教育》。

 

 

        几天之前,中西文化的使者——105岁的杨绛先生驾鹤西去,和家人在天堂团聚了。人们在缅怀先生的同时,也重温先生那些闪耀着灵性与智慧的文字,从中汲取生活的力量与勇气。有一次,先生结合自己受教育的经历,专门谈到了“什么是好的教育?”她说,“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如果按照这个标准衡量,中西教育之间有本质上的差异吗?

&nb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