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看来,任何不成熟的市场都经历过炒倒了三步曲,最为难过的是上个世纪的传销之疼.
中国楼市如果从无到有地看,也正在经历着炒倒了三步曲.
八十年代尾九十年代初那段时间,房子不是用来住而是用来买着,藏着,企望有个好的脸色.如同那个年代,买个大屏的彩电结婚就算体面的事儿,买房子要么是外来的如港人澳人台湾人的玩意,要么是暴发户用以藏娇的去处.很少买房是完成居住目的或因为没有住而买房的.
但是土地不要钱或者说不要现钱,于是有胆识的人有胆量的人投机意识强的人们纷纷挤向一个叫海南的地方,弹丸之地一时风生水起,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但早期行政对房地产的干预非常可观,所以九十年代中期的楼市变局留给我们的只是一些幸存者,日后成为大姥,他们的积累从何而来,一个很大的问号.
稍后金融风暴来了,为了扩大内需,实际是通过行政的办法甩掉强加于企业身上的社会性负担,我国正式启动了住房货币化分配,暂时还没有提升到商品性市场的高度.但真正的商品房开始露脸,也有些早期的生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天地.由于一个市场的发育阶段,规则与未来均不是很明晰,所以这还称不上一个完整的市场,投机功能与投资性区别并不明显,也没有多少人认识到可以炒.
翻到新世纪,完全的个人买房行为主导了中国真正的商品性楼市提前诞生.南中国首先吸引了外地人的眼光,他们发现流动人口支持着房子的未来回报,他们发现房子的稀缺性,也发现了有一套房子,你不仅仅是房东,还可能获得其他,如人,如租赁收益,如倒卖价差,而且可以避税.
一旦人们发现了楼市可以倒,可以炒,很自然象几何倍增原理在连锁业的运用一样,迅速在全国范围,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蔓延.涉及到一些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流动人口素质高的地区.
真正产生炒房族或炒房团应该是土地闸门收紧的零三年末开始.人们很容易计算全国性住房总需求量,也很容易得出人口的增长远大于房源的增长,而且房子的附着物土地用一点少一点,而房价,最原始的房价实际完全依赖于当地人的消费,随行就市是房价本来的特点,早期开发商也没有暴利心态,他们本来有许多就是用合约来获得的资源,相当半空手套白狼,所以尽快收现是他们的主要目标,所以当团购的形式炒房来临时,他们非常大气地整体整批出售他们的商品房,甚至与购房者一道考虑如何分成的问题.
而在此时期,全国性经济结构矛盾,全国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全国性区域收入差异,显示出的购买力畸形,直接进入到全国性楼市,以沿海发达城市为依托,形成集中炒买.其间更有聪明人注册虚拟公司,签订虚拟合约,倒地倒项目,而个人炒房阶层也主要集中于国内的几个房地产发达城市,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这个时候调控产生了,由于调控并没有关注房价背后的炒作与倒靶,只针对人们对高房价的指责,于是以为收紧了出货的口袋就可以将投机打死,以为强令开发商进行行政性产品供应,老百姓就买得起房子了,以为高税可以刺激倒买倒卖行为,万万没有想到收入前段时期高度集中产生的后果,万万没有想到寻租产生的消费畸形,万万没有想到土地以较低的代价早早流入到二地主的手中,万万没有想到政府后续城市化建设所需支出大部来源于土地,但用一点少一点,想再投入只好提升地价,地价上涨了房价跟着涨,谁也不会想到越调越高,于是查一查数字,发现银行的资产百分之七十与房子有关,但按照正常理解,接近二十个亿的银行负债,为什么还会产生每年近四万个亿的按揭资产呢?利差到哪个人手中去了呢?
固然现在围绕金融的全面调控实施,早期炒倒都成功了,他们可以心满意足地转战别的行当,但剩余的无房户就难了,政府也难了,银行也不那么好使了,高房价造成的浪费后果推进了高速发展的经济数字,也让我们必将为前几年的透支买单。
全国山河一片红,恐怕不是上个世纪行政救市所能解决的。
1\欲罢不能。(逐步将博首文章汇集于此的一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