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攒书”现象的危害
(2017-11-01 13:22:34)
标签:
“攒书”现象的危害编书流程图书编审图书策划图书提纲 |
分类: 世象杂谈 |
“攒书”现象的危害
李晓东
近十几年来,随着出版渠道的畅通,我国年出版量一路激增,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图书出版量第一位。中国图书市场曾被《纽约时报书评》评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图书市场,每年约有3亿美元的增幅。在市场需求和利益的趋势下,“攒书”——这种低成本高利润的编书模式应运而生。但许多知情者发现,在图书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图书中,竟有许多是“攒”出的“垃圾书”。
如此“攒书”,给出版业和广大读者带来极大的危害:
一是“攒书”是抄袭剽窃
国家版权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齐相潼曾对媒体说,写手七拼八凑,把别人的作品汇编成书,既没有经过著作权人的授权,也没有对著作权人支付合理的报酬。把别人的作品拿来使用,就是贼的行为,就是剽窃者。
“攒书”因为不是自己创作,是摘抄别人的文章拼凑出书。为了防止版权纠纷,摘抄别人的文章或者网上复制下来的文字不能原封不动用到书稿里,需要不同程度的改写。也就是复制粘贴、调换段落顺序,再润色一下文字。如果练熟了“攒书”的方法,成手一天就可以攒上百页。
北大计算机系的朱xx说:“攒一本《计算机的入门操作指南》很容易,只要找几本同类的书略加改动,再换一下插图就可以交稿了。”清华计算机系的尹x说:“就算是软件开发的书,也是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负责的,找外文资料翻译一下,真正要自己动脑子的东西很少。”北大哲学系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学生说,他曾靠着Windows98的“帮助”功能,“攒”出了一本《Windows操作指南》。而那时他的计算机水平还处于入门阶段!
“攒书”严重的侵犯了原著的版权,“攒书”的署名多是假名,因为毕竟是抄袭剽窃,害怕版权追究。
二是“攒书”是粗制滥造
这种“攒书”式的出版方式,一方面向市场输送了大批粗制滥造的书,根本保证不了书的质量。“攒书”的直接危害就是制造了一大批根本没有阅读价值的烂书,这是如今图书市场混乱、质次的一大原因;另一方面也浪费了攒书者的宝贵时间和原创能力的下降;间接的危害就是严重浪费了我国的纸资源和出版资源。
由于大量的“攒书”,造成图书出版事业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令人痛心的退化:
现在我们到书店看一看,就是那些外观华美、装帧奢丽的漂亮书,仅仅在封面哗众取宠、取悦读者,内容却90%是垃圾,根本不屑一读。实在没有几本算得上是“真正创作”的作品,更没有“一家之言”的真知灼见。这种书,或者东一句西一句地抄袭复制;或“新瓶装老酒”重复出版;或“老生常谈”枯燥乏味;或“注水充数”艰涩生僻;或“跟风盲从”低俗不堪;或辞不达意,或错字连篇……
“攒的书”留给读者的“经验教训”就是:不信书、不买书、不看书。特别对于那些“攒书者”来说,图书市场上的很多书都是文化垃圾,都是复制的结果。
三是“攒书”是唯利是图
首先是书商自己策划图书选题。图书选题多为当下流行、预计有市场销路的内容如:电脑、外语、教辅、时尚、旅游、励志……也可以根据出版社或客户的需要制定图书选题。这期间需要考虑:根据市场需求<===>图书策划<===>出版社意见。然后,书商组织有经验的编辑列出图书提纲,书商再组织“攒书者”根据图书提纲搜集相关资料、扫描、汇编……充填内容、贯通成书稿,拿出设计样张。再从出版社手里买到书号,最后以正规出版社的名义印刷出版并销售。
“攒书”好似一块大蛋糕,谁都想借机分一块。出版者赚的是卖书号钱,书商赚的是稿费,而身为“攒书者”的大学生,一般可以得到几千到一万元不等的“枪手”报酬。“攒书者”对“剽窃”也都心知肚明,但较高的报酬使得他们“明知故犯”。付给学生“攒书者”的稿酬大都很低,一般每千字只有二三十元。
四是“攒书”现象应引起重视
在人们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当下,缩短图书出版的周期应以同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为原则,不应该以降低书的质量为代价,这是因为图书出版承载着传承文明的时代重任。如今,捧着这一本本外表精美漂亮的图书,读书人不禁慨叹“精神垃圾食品”实在误人子弟……
由此可见,“攒书”现象的危害,已经发展成为出版界的一大公害,不仅破坏了我国出版业的形象,也严重地影响了作者原创的热情和读者的阅读热情。对此,应引起我们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下面是我博客的内容目录,请您选择浏览,恳请点评!!!
-
■谈孩子学习的“最佳期”
“胡萝卜加大棒”■ -
■关于学生的“实话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