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北国风
北国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446
  • 关注人气:4,25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释"会来事儿"

(2006-12-22 17:13:30)
标签:

人情世故

世象杂谈

自我修养

思想教育

人生道德观

教育孩子

成才

分类: 世象杂谈
                       释"会来事儿"
                         晓 东
      
     生活中有种人,他特别善解人意,又乐于助人,平时能与周围的人相处得关系融洽,而一旦别人遇到困难时,他总能积极主动地以其最容易接受.最稳妥的方式给人以帮助,人们称其为"会来事儿"。
      "会来事的人"所以能善解人意并乐于助人,主要是因为他们有颗关心他人丶帮助他人的爱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助人心理,促使他们能敏锐地观察到并体会到,他人需要什么帮助和给人以怎样的帮助.....这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艺术和美德。
       与另外一种人相比,就更能鲜明地看出他们的长处:比如,有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时时处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对他人毫不关心,十分冷漠。更有甚者,当别人稍稍侵犯了他的一点利益,或所办的事,稍不合他的心意,便会横加指责丶冷言恶语丶暴跳如雷;有的人则"杵蹶横丧",一句话能把对方"噎死",平时跟谁也没笑容,对下属更是没个好脸儿,"面目可憎"得令人不得不敬而远之.....两者对比,孰优孰劣丶泾渭分明。
       "会来事",绝非巧嘴滑舌丶阿谀奉承丶溜须拍马或看人眼色行事,唯利是图丶唯命是从丶油头滑脑丶见风使舵;也不是顺情说好话丶奴颜卑膝丶随声咐和丶人云亦云丶俯首贴耳......;更不是口是心非丶两面三刀丶口蜜腹剑丶当面甜言蜜语,背后踢脚下绊......。
        "会来事儿"的人,多是讲文明有礼貌丶心地善良丶助人为乐的人,他们特别能以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想他人所想丶急他人所急丶帮他人所需"。一旦与他人发生矛盾,他们总会严以律已丶宽以待人,能容人丶有涵养,具有一定程度的高风亮节;谦让他人丶忍辱负重,是他们的另一特点。无论生活还是工作,在那些互不相让的争执中,总能舍掉自身利益"退一步海阔天空";在工作和荣誉面前,常常表现出"见困难上,见荣誉让"的高尚道德。最难得的是,他们往往具有那种能较好地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际关系,能选择适当的时机,妥善的方式去化解矛盾。既能不丧失原则地"和稀泥",又能娓婉地"化干戈为玉帛"。
        正因为上述种种优点和长处,"会来事儿"的人在生活中颇有"人缘",大家自然愿意和"有眼力见"的人合作丶往来,遇到困难和自己解不开的"扣"时,希望得到他的帮助;同时,人们也愿意有所回报给他。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他们往往就是得到帮助最多的"好汉"。美国作家爱默生说:"人生最美丽的补偿之一,日就是真诚地帮助了别人之后,同时也帮助了自已"。我国有句成语:"吉人天相",称赞的就是这种人。
        有人常常误把"会来事儿"的人,混同于"溜须捧臭"丶"投机取巧"丶"善于钻营"的人加以蔑视,视其为"势力小人"疏而远之丶避而贬之。我们不能否定"会来事儿"的人中确实混有貌似实非的奸佞小人,但是,"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种人终有一天会露出马脚而被人们所抛弃。而我们不可有眼无珠地将"明珠"视为"鱼目"而丢弃。
        也有人矫枉过正,为与"奸佞小人"划清界限,为人处事丶说话唠喀,常常板着面孔,有事说事丶没事  "退朝",缺少幽默感,更没有亲和力。在邻里关系和同事感情上,常常是不即不离丶不冷不热,缺少   "热心肠"。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刚正不阿之
  士,一旦遇到矛盾或者争议,只会直来直杵地据理力争,甚或横眉冷对地"寸土不让",结果双方矛盾就在其"讲原则丶认死理儿"的情况下常常被激化,事情最终往往被搞砸。因为他们不懂得"与人为善"的道理,也不理解生活常常需迂迥丶妥协,凡事应以最佳的方式求得圆满。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俗话所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怨家多堵墙",看来不无道理。
      西方人很重视人际关系,有学者经多年调查研究认为: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人际关系要起百分之八十的作用,而其才华只起百分之二十的作用。其实,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无论在官场上丶市场上或生活中,那些会来事的人,都更容易取得成功,如果我们身边有更多会来事儿的人,那么我们的人际关系丶社会环境就会更加和谐丶团结丶友爱丶进步......。
         但愿有更多的人"会来事儿"。

        

预测孩子的发展

培育好孩子是家中的大事

关于早期教育中的几个话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