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曹操家庭的早期教育

(2008-02-21 15:55:34)
标签:

我记录

我的事业梦想

育儿

亲子

早期教育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曹操家庭的早期教育

中耀

    历史上,曹操家族中出了一批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形成一个出色的“家族人才链”,这绝不是偶然的,下面我们分别谈谈他们父子的情况: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在曹丕代汉称帝时,追尊为“太祖武皇帝”。
    曹操父亲名“嵩”,曾任太尉。曹家富有,多藏书。曹父为人忠厚,但曹操一小却很顽皮,“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性放荡,不治行业。”据说他一小玩鹰、遛狗、游荡无度。叔父曾把这些事告诉他父亲引起曹操不满。一天曹操看他叔叔来了,就装成“歪嘴子”样。叔叔问他怎么回事?他说受风了。叔叔忙把这事告诉他父亲。父亲大吃一惊,急找他回来看他脸上并无任何毛病,问他:“叔叔说你中风了,现在好了?”曹操说:“我根本就没中风,是叔不喜欢我,所以才这样编排我。”此后叔叔再对父亲说他什么,父亲也不信了。
     这件事说明曹操一小就很诡诈,这也可能是父亲娇惯放纵他,使其品德失修的结果。
    当时也有人有另外的看法:梁国的桥玄,是个严明而有才略,并且善于识人的人。他曾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还对他说:“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故以妻子为托。”他就认为天下人都不如曹操好,甚至把自己妻子的后事都委托给他。并且是桥玄把当时还不出名的曹操介绍给徐子将的。
    这说明曹操少年时虽然诡诈,但不是很坏的人,桥玄对他的看法不是没道理的。
    孙盛的《异国杂语》上曾写过如下一段话:“太祖曾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去。才武绝人,莫之能害。博览群书,特好兵法,抄集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孙武十三篇,皆传于世。曾问徐子将:“我何如人?”子将不答。固问之,子将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大笑。
    从这段记述看,曹操武艺还特别好,自然也一定是下过大功夫。他博览群书,抄过兵法、注过“孙武”,这又不是游荡无度的人可以干得来的事。他学文学武、养鹰玩狗,什么事都想试试,并且都能干得出色。说明他精力十足、兴趣广泛,这是受过早期教育人的特点。而且他二十岁时就举孝廉,如果他从小没受过很好的早期教育,也不会有这样好成绩,只是缺乏更多资料来证明。
    他品德似乎有问题,史料记载他为躲董卓夜奔,因主人杀猪,他误以为要杀他而先下手杀死吕伯奢的故事:
    “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子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这种事,后来还干过,确实心毒手狠。子将说他那两句话是极透的。
    他以镇压农民黄巾起义军起家,后来迎挟去汉献帝,从此“奉国灵威”,南征北战几十年,终于统一北方;他用人唯才,在經济上重农业、兴水利、改革农具,处进生产……在历史上有进步意义。所以鲁迅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曹操长年戎马倥偬而不忘吟咏,“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这和他少时所受的广泛教育是分不开的,鲁迅说魏初的文章特色是“清峻”、“通脱”,曹操的诗文确实具有这种特点。
   他的诗歌现存二十首,数量不多,但是大多是出色的佳作,悲凉慷慨,气势磅礴,如《观沧海》、《龟虽寿》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或以之为书法条幅的内容。
   曹昂:曹操的长子,关于他的资料也不多,只说他“弱冠举孝廉”,这是很不易的事,但他早亡。
    曹丕:(187-226),曹操的次子,字子恒。建安十六年(211)为王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冬,废汉帝,自立为魏文帝,在位七年。
他在位期间虽然也关心人民生活,但战事未息,所以人民的生活没多大好转,他也没多大建树。但仍不失为开明皇帝。郭沫若说他是“旧式的明君典型”,但如下文曹植条所述,他对他的弟弟太刻薄了。
    曹丕受过曹操的早期教育,他在《典论自序》中,生动地记述了他一小所受教育情况:“余年五岁,上(曹操)以世方扰乱,教余学射,又教余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以时之多故,每征,余多从。建安初,上南征荆州,至宛,张绣降,旬日而返,亡兄孝廉,子修(曹昂)从兄安民遇害。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五岁就学骑射,这当然是早期教育了。曹操教曹丕学武,以他那样热爱文学的人,他当然不会忽视在文学方面教育孩子。曹丕说:“少诵诗论,及长而备历五经四书、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只是没说到曹操在这中间的具体教育过程。
    曹丕在从政之余,倡导和参与文学活动,和当时的文人,饮宴唱和,过往甚密,表现出很好的才气。他流传下来的诗歌约四十首,形势比较多样,对诗歌形式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他的《大墙上蒿行》长三百六十余字,突破了汉乐府的篇幅。王夫之评论说:“长句长篇,斯为开山第一祖。”
    他在辞赋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流传下来三十多篇,大多文笔清新流畅,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大文学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他“妙善辞赋”并不是虚捧他。
    曹丕在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相当地位。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较早的文学论著,可惜今已散佚。但从残章看,他对文学的社会价值、体裁、作家作品的气质、风格以及文学批评的论述都有很好的见地。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192-232)字子建,是曹丕同母弟,生前封陈王,死后谥曰:“思”,后人称陈思王。
他一生以建安25年,(纪元220年,28岁)为界,前期生活在邺城,在父亲的庇荫下过着王子的生活。因家庭条件好,从小又受过早期教育,十多岁时已能“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他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著繁多。”少年时就表现了出色的文学才华。
    一次曹操看他的文章写得很好,十分惊奇,就问他:“是别人替你作的吧?”曹植情急的跪下说:“我出言为论,下笔成章,父亲可以面试,怎么是人代笔的呢?”曹操看他讲得真挚,就高兴地叫他起来了。
    210年冬,曹操在邺城建铜爵台时,让几个儿子作赋。十九岁的曹植提笔立就,曹操看罢,果然很好。深感这孩子才能出众,心中十分欣喜。
    曹植少年时期把全部精力集中在学习上,他不穿华丽的服装,不追求王室的威仪,喜欢文学,且有治国安民的雄心壮志。曹操本打算立他为太子,但曹植也有弱点:“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因此曹操又对他不放心。加上次子曹丕善弄权术,拢络一些人出谋划策,并在曹操面前说好话。结果,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改立曹丕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继任丞相,不久就自立为帝,从此进一步迫害曹植。他把曹植赶往封地并派人监视,传说有一次曹丕叫曹植在七步内作诗,否则就行“大法”,曹植当即吟曰:“煮豆持做羹,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是建安时代最杰出的、最有代表性、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文学家。他无论散文、辞赋或诗歌,都高出于同时代的人。曹氏父子中,他的作品传下来的比较多。刘勰评论他的文章说:“陈思之表,独冠群才,繁约得正,华实相胜。”
     可惜他遇到了一个偏狭的哥哥,多次对他加以迫害,虽然他曾上书请求无条件的报效国家,但是曹丕却没答应他,以致这个怀有大志的英才,四十一岁时就郁郁死去了。
曹彰:是曹操四儿子,少年习武,武艺殊好。
   曹冲:不知是曹操第几子,史料记载他:“少聪察岐疑,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显然受过早期教育。他留下的舟石称象的故事,至今还广泛的流传着。据说他运用的这个原理,比“阿基米德原理”还早一百多年。
曹衮:不知是曹操第几子,他“少好学,年十余岁能属文”,自然也是很小就进行了文化学习的。
曹翕:自幼学习医道,是我国最早针灸书籍《曹氏灸法》的作者。
    曹操有妻妾十一人,生二十五个子女,各人所处环境不同,而且所受早期教育和各自的母亲也有密切关系,所以不能用一个尺度去衡量。
     曹丕、曹植在品德方面都表现了一定的缺陷,看来这和曹操本身的影响有关。如果曹操本人品德极好,他的言传身教也一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情况必然会是另一个样子。这充分说明在育儿成长过程中,任何时候德育都应占首要位置。
曹家进行早期教育的成败得失,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思考。
    根据曹操本人的表现及有关资料,我们可以认为曹操本人是受过早期教育的,他对下一代也是进行了早期教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