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爱的教育
(2011-12-31 15:01:51)
标签:
教育孩子教育随笔神童少年天才感悟早期优育 |
分类: 幼儿早期教育 |
给孩子爱的教育
李晓东
不知道你是否读过名著《爱的教育》?里面有个小男孩,在得知爸爸病倒在城里的医院,小男孩急急赶去,父亲已经瘦得不成人形。小男孩日夜守在床边,不断安慰爸爸:“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我要带你回家!”五天后,一个健康的爸爸突然出现在他面前。原来躺在床上的那个病人并不是他爸爸,是因为病人憔悴得被小男孩误认了。爸爸要带小男孩走,小男孩不同意地表示:“我要留下来照顾病床上的那个‘爸爸’”。后来,“病床上的爸爸”咽下最后一口气。小男孩伤心极了,临走哭着说:“我爱你!爸爸!”。他哭得是那么的伤心,因为他为这位“爸爸”已经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爱,尽管那人并不是他的爸爸。
读了这则故事,让人在心底涌动着融融的爱意。
生活中的爱无处不在,有父母之爱,姐弟之爱,师生之爱,同学之爱;还有对弱者之爱,对不幸者之爱;及至对人民的爱,对祖国的爱... ...
爱的内容都是生动丰富的,都是融入了生活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和感受得到的!孩子有了这样爱的教育,才能够真正地被社会所接受。
现在,许多家长都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在谈到教育的时候,家长们更多的是想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以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但是,家长们似乎忽略了对孩子爱的教育。
生活中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场景:
妈妈给宝宝买来许多好吃的小食品,爷爷走过来:“这么多好吃的?让爷爷也尝尝……”然后拿过宝宝手中的小食品轻轻咬了一口。结果,宝宝大哭着非要爷爷吐出来。妈妈跑过来哄道:“宝贝别哭,妈妈再给宝宝买更多的好吃的,谁也不给吃……”然后没好气地“批评”爷爷:“这么大年纪了还和孩子争嘴,真是的……”宝宝破涕为笑。
父母是孩子爱心的播种者,在日常生活中,其言行对孩子的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上述案例中妈妈的做法,使孩子形成了“好吃的应该由我独享”的心理暗示,长此以往,就会滋长孩子自私、贪婪的意识。所以,父母要注意用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有了自身的言传身教,孩子才能从潜移默化的影响中,模仿家长一点点做起,最终塑造一颗宽容、谦让的爱心。
孩子不是天生自私的,每个孩子生来都有潜在的爱心。许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懂得爱家长、爱亲人、爱老师、爱同学、爱他人……而是由于父母溺爱孩子,愿意把自己全部的爱都给孩子,而善意地拒绝孩子回馈给自己的爱。结果,拒绝了孩子最初的爱心,甚至把孩子萌发的爱心早早地抹杀掉了。如果你给了孩子许多好吃的小食品,爷爷拿过宝宝手中的小食品轻轻咬了一口,母亲不是“数落”爷爷,而是耐心地教育孩子,告诉他应当尊敬老人。有好吃的东西,应当孝敬大人,还应当关爱别人……孩子长此以往接受这样的爱心教育,就会逐渐懂得该怎样爱他人。
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和社会的爱,也要让孩子去爱自己的父母和社会。孩子只有心中有了爱,才会体会到父母挣钱之不易、别人生命之可贵;孩子也只有心中有了爱,才会真正的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自信、什么是幸福。
如果父母在向孩子施爱的同时,引导孩子理解真爱,理解父母挚爱后面的艰辛,理解父母期望中的深情,激发孩子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教会孩子以爱回报父母,从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情做起,比如给刚下班的父母递上一杯热茶,为劳累一天的父母捶捶背……那么,爱就会在两代人之间流动起来,就能有效促使孩子不断由“被爱”向“施爱”转化,形成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良好人格。当孩子踏入社会后,将这种人格素质运用其中,则会建立起充满和谐与友善的人际关系,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多数父母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和技能培养,热衷于让孩子参加各种“辅导班”、“特长班”,开发智力,提高才艺,却忽略了教给孩子“爱的能力”。所以,在孩子的各种能力被培养起来的同时,父母只讲奉献不求回报的单向付出,把孩子推向了缺乏爱心意识的漩涡。孩子因此认为:自己享受父母的爱是天经地义的,父母给我的付出也是理所当然的。
当孩子内心没有爱的时候,自私和仇恨的空间便增多了。有的孩子甚至变得蛮横自私、冷漠、残忍。他往往只从自身利益出发思考事情,只知道自己的需要和权利,不会体会到别人的尊严和利益。为了达到自己的要求,满足自己的享受,孩子会不惜破坏别人的尊严和利益,甚至是生命。他只需要别人无条件的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给予。他不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客观的思考和理性的判断,更多的是无助的抱怨和荒谬的行径。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对孩子爱的教育。
下面是我博客的内容目录,请您选择浏览,恳请点评!!!
-
■谈孩子学习的“最佳期”
“胡萝卜加大棒”■ -
■关于学生的“实话实说” ■“唐宋八大家”和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