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宝来与10万元车市的火药味

(2008-11-30 21:15:08)
标签:

滾滾車輪

汽车

新宝来

悦动

朗逸

新凯越

锋范

新宝来与10万元车市的火药味

文/滾滾車輪

 

 

新宝来的加入,让10—15万元的A级车市场再一次加深了火药味,自悦动开始,到新凯越,再到朗逸和新宝来的加入,以及即将上市的锋范,都是本年度最具实力的五款A级新车,竞争的激烈化也使得这个市场在低迷的车市中显得如此突兀。

 

 

很快,悦动已经上市8个月,新凯越也已半年,朗逸也已近5个月,最晚上市的新宝来也有2个月的上市期,从目前的销售数据来看,悦动与新凯越交替领先,朗逸与新宝来则处于第二梯队。从理论上说,悦动与新凯越的领先优势是前期车型打下的口碑基础,并且上市较早也是获得较大放量的现实因素;而朗逸与新宝来上市较晚,加上朗逸是全新车型,使得放量没有悦动和新凯越来得那样迅速。

 

 

但是不可否认,10万元级别车市的火药味已经越来越浓烈,随着时间的流逝,竞争的激烈性也将日趋加大,而车型的降价促销也会随之愈演愈烈,尤其是悦动与新凯越,两者迫于新宝来和朗逸的压力已出现大幅的降价,终端价格已经远低于厂商指导价。而朗逸,也在新宝来上市之时做了5000元的价格调整,以缓解新宝来的价格优势造成的压力。很显然,得益于上市最晚,市场期望值高和定价的合理,新宝来给10万元车市带来了更多的火药味。

 

 

就现实情况来说,接下去的三个月内,悦动与新凯越还将继续把持销量的前二位,毕竟市场的基础和优势已经让两者获得了极大的认知,而朗逸与新宝来还将经历一个成长和逐渐打开市场的过程。但从竞争力上说,悦动和新凯越是不及朗逸新宝来的,而新宝来的产品力也因为研发周期比朗逸更长,背景更深而更具优势。所以朗逸与新宝来绝不会止步仅仅七、八千台的月销量,在产品形象逐渐树立起来和市场认可度不断升高的情况下,朗逸和新宝来可能将比悦动和新凯越“更具明星气质”。

 

 

在悦动与新凯越打得不可开交之际,也许两者谁也没有想到,朗逸与新宝来是如此地难对付,如果他们低估了大众的放量能力,那么悦动与新凯越之间的战争将由相互进攻转变为相互防守,共同抵御朗逸和新宝来的进攻。而新宝来的性价比、品牌和工艺等优势也让竞争对手采取扬长避短的宣传策略,同时也让后来者采取了差异化战略已避开与新宝来的直接竞争。

 

 

而这个后来者便是即将上市的广本锋范,三厢飞度的换代车型,重新定位之后划入了A级车的竞争行列,但从车型特征上来说其与悦动、新宝来等车型却并非属于同一车型级别,但也不可就此认定锋范没戏,毕竟日系厂商的差异化战略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并且广本自身还有一个成功的雅阁。但对于锋范来说,差异化战略的奏效,还是要小心地避开新宝来添上的这股浓浓的火药味。

 

“滾滾車輪”原创,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转载及引用时必请注明出处!

 

笔者联系方式:

QQ:629236625 

邮箱:

kimiloveaudi@sina.com

 

其他文章欣赏:

十大即将停产车型点评

全面解析新奥迪A4L与市场前景

新浪网上汽车4S店优劣评析

评析北京现代全新中高级轿车NFC

新奥迪A4L扩容 成就一汽野心

看国内汽车三巨头如何过冬

国人消费小车的时候到了吗

中国汽车将面临巨大考验

这次,新宝来拼的是实力

菲亚特在中国的全新旅程

各级别新车助推车企盘点

日盛德衰的车市是一种趋势么?

为消费者说话系列之四:车企应打蓝海服务牌争夺战

新宝来会踩在朗逸头上吗?

新宝来朗逸福克斯搅局10—15万元车市

“为消费者说话”系列之二:汽车行业肮脏信息知多少

为汽车消费者说话系列之一:汽车企业应直面降价

雪铁龙C4:放下架子做好人?

史上最强奇瑞,A3也敢拼实力?

热点车型下半年价格及走势趣评:经济型车

热点车型下半年价格及走势趣评:中高级车

油价走高更需保持平和心态

朗逸的定价比消费者更精明

雅力士步新凯越后尘:高位高价

中高级轿车发展趋势分析

新凯越价格偏高值得思量

地震等影响会使得车市短期濒冷

朗逸和新宝来该做真正的“大众车”

日系新车疯狂侵占曝光国产车市残酷格局

新凯越与新伊兰特优劣分析

自主品牌绝不能弥留不前于小排量

一句话评析今年46款上市新车

打了孩子更要爱,自主品牌更该“重新”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