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当然,说满腹经纶吧,你们不信。说没一点文化吧,自己也不信。
最近遇了点有趣的事,总觉得该跟大家说说。
咱家的客厅热闹了,自然体现在宾朋如云,贵客盈门。赞也好,骂也好,都是客人。
从小父母就教给我:上门不欺客,进家不咬生。不管谁来,哪怕是破口大骂,先从自己找原因。
林大了,鸟有千种,人多了,自有百姓。
成千上万的人来家,都夸俺两声,连自己也不敢相信,除非那是天上派下的神神,除非是摆着席敬这着酒,吃完了一抹嘴走人,就这也不肯定,还有人不喝酒不吃肉呢。
哭笑不得的是涌进一拨可爱的朋友,叫着叔叔,喊着老师,看的出,态度绝对诚恳,行为也很恭敬。
开口就是一句:当然老师,您貌似个大名人啊,您能来我的小屋,我好感动哦!
或者:当然叔叔,一进您的博客,我好羡慕,貌似太有才了。
一个一个的“貌似”噎得我气都喘不过来。我立刻对这镜子打量自己,是哪点不像还是哪点太像了?
我知道孩子们的话是好话,权且把“貌似”理解为“好像”吧。因为代沟相隔,不知准确与否啊。
尽管知道是真的好话,也在一次次对自己说:他们是在夸咱呢。
可总觉得有一种好像人们在市场上挑南瓜一样,被人拽着头发扯着耳朵,反过来掉过去的鉴定:这个当然是不是真的啊,不会是个冒牌货吧?如果是真的,那文章上的墨水是他的吗?如果是他的,有几瓶啊?....
一个个“貌似”让我哭笑不得,我不知该喜欢他们浪漫的天真呢?还是该怀疑他们遣词的失敬?
我知道,他们带着百分之百的尊重,但话一出口,给人的感觉却有着很大水分的调侃。其实,更让我揪心的是这词儿滥用的流行和流行的滥用。
中国的词儿奥妙无穷,一点点的误用,都会改变原意。有些词儿是约定俗成之后,被更广泛的认可,词典也会为他修注。往往这些词儿在不变它本意的时候赋予了它更为深刻或更为含蓄的意义。比如“意思意思”“纯爷们儿”“酷”“爽”“里格楞”。
劝劝孩子们:“貌似”是蹩脚时尚,但它永远不会俗成取代“好像”。
转载必须注明转自 当然新浪博客
我的精品博文导读
*山西,北京的后花园
*人们说山西好风光
*春节晚会上的真与假
*贿赂,中国社会经济黑洞之四
*麻将,中国社会经济的黑洞之三
*典庆,中国社会经济的黑洞之二
*小姐,中国社会经济的黑洞之一
*女人是水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武则天 *金庸,荼毒了几代青少年的精神“毒枭”
*“金大侠”你还需要多少钱?
*洞房花烛夜的感慨
*男人是个狗
*影视圈就是“黑社会” *电影《画皮》是在强奸中国文化和艺术
*人和动物的奇谈怪论 *交通监控摄像究竟在充当着什么角色? *傻瓜傻话多哲理
*网民,真的成了“搅茅棍” *网民,不要成了“搅茅棍”
*世间怪象之四:猫鼠如亲
*世间怪象之三:癞狗挡道
*50前后(世纪老人)—当然注释
*60后—当然注释
*70后—当然注释
*80后—当然注释
*90后—当然注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