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1日《中国青年报》登载了作者张贵峰一篇文章《哈尔滨警察命案背后的舆情和世态》针对哈尔滨警察打死大学生一案,文章写道“10月18日,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哈尔滨市公安局官员称,经过与所传领导逐一核实后,发现网上传言不属实,称死者林松岭家没有高官背景。公安机关必要时将邀请最高检、公安部的法医专家,在律师、公证处和新闻媒体的见证下,全程录像,进行尸检。(《新京报》
10月19日)”。文章分析:最初,当“六警察打死大学生”的报道见诸媒体时,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谴责警察,同情“无辜”大学生。随后,当现场视频被公开,尤其是死者林松岭的所谓特殊家庭背景信息——“林父是房地产开发商”、“舅舅是高官”、“已被安排到人事局上班”、“开着奔驰”被传上网络,关于此案的舆情几乎发生了180度逆转,“警察打死无辜大学生”逐渐变成“草根警察被迫打死恶少”、“六提督拳打林衙内”——恃强凌弱的凶手转瞬间变为许多网友眼中除恶去奸的“平民英雄”。随着“林家没有高官背景”的最新案情进展的证实并公布,关于这一案件的网上舆论再次出现微妙的暗中转换、分化,诸如“严惩凶手”、“不能支持警察”之类的网友观点又渐次多了起来。
见风就是雨的浮躁的网民心态,把一件平常的打架致死案,也就仅仅因为当事人是几个没穿警服的警察和玩逗于歌厅的离校大学生,而找准了火爆点大炒特炒,生生刮起了一场“龙卷风”,在网上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直搞得全社会晕头转向。“舆论被操控了”,事实被搅浑了,判断被左右了。
如果说我在10月17日发表的《网民,不要成了“搅茅棍”》还是怕引火烧身而含蓄的批评这种现象的话,今天,我该明确的说:网民,我们真的成了“搅茅棍”。
网民对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事件的关注,这是积极的可以称道的热情。但我们必须承认基于我们大多数网民素质的原因,对于事件只凭热情是没有判断能力的。这时侯,有好事者喜欢热闹,起哄。有闹心者喜欢添乱,煽风。有仇视者喜欢动乱,滋事。于是,一呼百应,多少网民的热忱和正义感被利用,一会东南风一会西北风,直刮得的昏天黑地,不知是非。
痛定思痛,在一件件网络事件过后,我们回头看看,我们的热情有多少是对多少是错。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此“一波三折”的舆情,其实是某种真实世相世态的必然反映。”然而我们不去理智的凭着自己的知识去思考去判断,而是人云亦云,那起码没有对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尽了一份做人的责任。那就真正成了为社会添乱的“搅茅棍”。
转载必须注明转自 当然新浪博客
*男人是个狗
*影视圈就是“黑社会”
*电影《画皮》是在强奸中国文化和艺术
*浙江丽水市老师被杀死,血案惊魂,当然再评
*浙江丽水市老师又被杀死,惊魂与痛思!
*人和动物的奇谈怪论
*山西朔州学生杀老师和包头女孩杀奶奶给90后家长警示
*交通监控摄像究竟在充当着什么角色?
*傻瓜傻话多哲理
*网民,真的成了“搅茅棍”
*网民,不要成了“搅茅棍”
*丢了东西找着比不丢东西还高兴
*世间怪象之四:猫鼠如亲
*世间怪象之三:癞狗挡道
*开心果
*寒之絮
*林妙可伤
*小姐—当然注释
*央视在神七着陆现场报道“搜救现场”用词不妥
*日本13岁少年预言中日开战
*“潜规则”到底是谁潜谁的规则?
*追星族与星的悲与忧
*刘翔,你失去了下一次
*50前后(世纪老人)—当然注释
*60后—当然注释
*70后—当然注释
*80后—当然注释
*90后—当然注释
*给张艺谋和奥运开幕式撒点胡椒面儿
*地球毁灭人类灭亡之说论
*[博客杂志]当然艺趣
*六集政论片解说词《追寻》(节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