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 叫守候
——盘点《战争中的女人》六处哭点
9月8日,女性浪漫战争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登陆北京银幕。作为建国六十周年的献礼,在诸多战争片当中别出心裁,以战争中红嫂的真实故事为背景,赚足了观众的眼泪。
哭点一:给我最奢侈的爱 给你最漫长的等待
影片从一开始便注定了悲情的基调,哭点接踵而来并逐次升级。
新娘月芬出嫁了,虽是多年前定下的婚事,也与新郎南成素未谋面,但在月芬的心底这份爱却早已生根发芽。不巧,在结婚前期,新郎南成选择了参加革命。如此,拜堂当日,南成的嫂子抱着一只大公鸡代替南成取了月芬。
一桩略显荒谬的婚姻,引出了故事开端。尽管在沂蒙地区,确实存在着以公鸡代替新郎拜堂的习俗,但却也不免引得人们去同情这战时的爱。
哭点二:望穿秋水只待今日
随着剧情的发展,故事中的矛盾开始出现,新郎终于可以有机会回家做短暂的停留,这就意味着素未谋面的一对新人终于等来了会面的良机。可月芬刚巧回娘家借粮,错过了这一生之中最宝贵的一次机会。
那间曾经设想过多次的小屋布满红色的帐子呈现在南成的眼前,军人将配枪卸在门外,他的家再容不下任何火药的气息。
一片红色的气息映红了南成的脸庞,他爱抚着房梁上悬挂着手工缝制的装饰品,枕边的荷包上面还残留着新娘的气息。他笑了,即便是错过了这相逢的瞬间,但他感受到了她的存在,他知道,她在守候着他。
哭点三:咫尺天涯终离别
倘若这场错过的邂逅果真是错失得透彻也好,偏巧的是月芬中途得知了这一消息,于是一路跌跌撞撞地往回赶,万里荒草之中,一点艳丽的红飘然而过,但最终她还是错过了南成。
见了空空的房间,南成留下了星点的痕迹,月芬放声大哭,但她并没有放弃,一路追了去。苍凉的黄色土地在女子的脚下延伸,远处的那条队伍逐渐化作狭小的一弯,女子热切的呼喊逐渐便成了凄凉的哀号。她所不知道的是在远处的那一弯队伍之中,一双期盼的双眼在不时地回头张望。
哭点四:担当的不止是思念
前线的空缺逐日加剧,于是沂蒙山的女人们又冲上了前线,抢救伤员、运送炮弹。对于月芬而言,这无疑是一种难言的煎熬,她开始发疯似地在伤员中寻找着南成。救护用血急缺,焦虑中的月芬冲撸起了胳膊。
医生犹豫起来,问有没有男人愿意来,她竟大吼:“你看不到吗,我们沂蒙山的男人全都在战场上!”
放眼望去,正如月芬所言一般,四下里,忙忙碌碌的竟然真是清一色的女子,从十几岁至几十岁,沂蒙的女人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担当。
哭点五:顶起炮火中的节奏
男人的肩膀是用来担起救国的重任,女人却用肩膀担起了男人。
影片逐步进入高潮,为了重新搭起断桥保障战士们顺利渡河,女人们纵身跳入冰冷刺骨的河水之中,用肩膀担起了木板,搭起了一座人桥。
战士们的脚步有节奏地隔着木板敲打这女人们柔弱的肩膀,远处轰鸣的炮声丝毫不曾止歇。年龄稍小的女孩子哭了,是因为冷?还是担心这炮火无情结果了家里从军那个哥哥的性命?月芬努力地抬头,她的眼神在战士的腰间搜索,希望能够看到她的荷包,希望证实南成并没有牺牲的事实。
哭点六:最远的距离 最坚实的爱
参加了革命后,最终月芬与嫂子终于顺利地返乡,以为将是个大团圆的结局。
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她寻觅数次的荷包终于再次出现在她的视野当中,可后面架设的竟是烈士的排位——南成牺牲了,还没来得及与她团聚。
老母亲斑驳的白发遮掩着不曾止歇的眼泪,没有惊天动地的哀号,没有撕心裂肺的呼喊,只剩沉默。灵堂前人满了,家门前人满了,跪地而拜的村民一直蔓延至整个山岭,成了这硝烟弥漫土地上独有的庇护,一切在悲怆中告一段落。
正是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而是尚未相遇便注定无法相聚。”

抚摸三下严正声明:原创稿件,新浪独家,未经本人许可允许,任何赢利性纸媒体、网站不得转载。策划约稿、宣传推广、专栏合作、情感倾诉请联系:
QQ:467068131(注明博客) MSN:lyj_12399@hotmail.com
E-mail:lyj_12399@sina.com
被首页推荐文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