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2013-04-10 09:25:53)
标签:

稻城

亚丁

香格里拉

央迈勇

信仰

《最后的香巴拉》

转山转水转佛塔

 750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清晨,我照例起得很早,一个人来到稻城傍河的大桥上,本想拍拍晨曦里的青杨林,却被稻城大桥旁的一个佛塔群吸引。这座佛塔应该是新建的,洁白的塔身、金灿灿的塔尖,在湛蓝的天空下清澈透明,纯净圣洁。站在她的面前,可以什么事都想、又好像什么事都可以不想,这几天的经历如同幻灯片一般一幅幅的重放于眼前,总让你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召唤、有什么东西值得你去深思。

    身边,除了我之外,还只有十几名转佛塔的藏民,他们衣衫褴褛,早已失去原来的色彩,阳光在他们的脸上印上深刻独特的高原红;没有任何人监督,但不妨碍他们一圈一圈地转过去、一个接一个地长头磕过去,没有任何投机取巧、没有任何偷懒,有的只是淡定的神情、喃喃自语的念诵,有的只是磨平的木屐、额头磕出茧子的黑疤……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把生命“浪费”在一圈一圈没完没了绕圈上;“浪费”在一个又一个、没完没了地起身跪拜趴下延伸、再起身跪拜趴下的延伸上----这样做既不能创造任何价值、又没有什么意义,更不要说享受世间的美食、舒适和繁华。但是,于此截然相反的是,我又分外能感受到这些他们心灵的安宁和满足,感受到他们已和这块土地深深的缠绕在一起,经历着周边的风风雨雨,成为彼此不能分离的对方;在佛悲怜的眼底和转经筒的吟诵里,生命就如此从容而庄严的流逝。

   这样的反差忽然间狠狠地刺痛了我一下:相比他们精神上的安宁,物质生活如此丰富的我们是幸福些还是悲哀些?如果,仅仅是如果,我们承认这点我们不如他们,那么我们缺少的又是什么?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是啊,比起我们的上几代,不惑之年的我们是幸运的,至少这是一个丰衣足食的年代: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房子,甚至有好几套;北京的私家轿车已经超过500万,大不了也就QQ和BMW的区别;吃饱肚子自然不在话下,我们甚至都不再犯愁吃什么、在哪里吃,而是如何少吃、少喝减肥的问题……

    物质的如此,精神的“仿佛”也如此,无所不在的网络强塞给我们没完没了的垃圾信息;手机短信、大小广告充斥着大街小巷,强奸着我们的眼睛;电影电视Ipad24小时地恭候、消耗着你的每一刻闲暇时光;商人变得“满腹经纶”、出书立传,官员“勤奋好学”、成为最大的博士群体……

    对于每一个体来说,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机会,有了更多选择,可以更独立地思考问题、可以更好地为自己奋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逐步成为我们处世为人的准则。我们奉行实用主义,娱乐精神空前风行。从某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确更加自我、自立,更多地为自己活着……

    相比起来,我们拥有的东西超过了上几辈人的总和,这是一个丰富的、五光十色的社会,更是一个发展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地欣欣向荣……我们的确也不应该再多挑剔什么了。但是,环顾四周,我们是不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东西呢?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有点奇怪是吧,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开始什么都不相信。不相信有人会为了主义而慷慨赴死、于是开始嘲笑所有的红色经典;不相信有人会大公无私舍身取义,于是开始讨论“大学生救农民的价值是否可行”;不相信有人舍己为公鞠躬尽瘁,总觉得那是一个美丽的传说;甚至,连一个身边倒下的老人都不敢去扶一下:于是就有了长江边上的“挟尸要价”、就有了小女孩被碾压后的“路人18” ……

    不是没有“组织”、没有“领导”给我们灌输“理想”、灌输“信仰”,打开电视广播,毫无疑问“主义”、“精神”是每个频道的主旋律;翻开任何一份报纸的头版,“优越性”、“信念”无不连篇累牍。但是,越是有人将“信仰”与“主义”抬得高,我们所感受到现实的就越荒谬,不仅我们不再相信这些,甚至开始和我们曾经过的、曾为之奋斗过的、曾热血过的那些“信仰”、那些“主义”背道而驰!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的确,我们是少了一件东西:“信仰”!

    这,是一个缺失“信仰”的年代!

    我们还没开始做梦,就已经嘲笑在理想;我们还没学会相信,就开始提防欺骗;我们还没有开始理解,就已经怀疑一切;我们还没开始建设,就已经心存疑虑地否定;我们还没有找到完善、健康的自身核心价值,却不可避免地以大量物质享受来弥补空虚与维持稳定;我们的确打倒了神圣、破除了崇拜,却不可避免地拥抱庸俗;我们开始忽悠、被忽悠,其后果不是我们笨了,而是我们奸诈了;我们谁也不相信,甚至包括自己!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看过的那部电影----香港人拍的《十月围城》;里面有些镜头也会如此这般地把你那颗自以为已经麻木的心狠狠刺痛一下;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值得我记上很久很久:“我一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未来。”

    其实,就在离我们不远的年代里,真的有这样一群人或感知着国家的衰败与无望,或有着各自臆想的正义与理想,为了捍卫这些理想、思想和正义而厮杀,为了自己坚持的“信仰”而流血、而献身!再追溯到五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我们值得骄傲的不仅仅是那些老祖宗的家底,更是自古以来,仁人志士都有他们自己认同的“信仰”,都在坚持这样的“信仰”,有勇气,有责任,有爱;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尽管他们每一个人心中 “信仰”不同,尽管他们每一个人的“信仰”不一定被时代所接受,甚至几乎所有的人都等不到“信仰”实现的那一天的到来,但是他们却一直在坚持着某种东西,甚至仅仅是因为一句简单的承诺、一份知遇之恩的报答、一段对爱的憧憬,他们不为慷慨大义,只为死得其所。

    我等今日之所感所知所思所享,无不来自于百年来这些努力去实现臆想中“中国明天”的人们。他们或伟大或浅薄或愚蠢或无私或卑劣或聪明或成功或失败或一代领袖或千古罪人,我们可以评判他们,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那个时代,有那样的热血和理想,有“信仰”可膜拜,有理想可献身,有梦想可追求,有道义可坚持……

    你可以厌恶“革命”,可以反对“主义”,但是对于这样的革命者,对于为“信仰”而赴死的人,甚至被“信仰”吞噬的人们,我不得不承认:我依旧心怀敬畏与尊重!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这,其实是一种幸福、一种骄傲。只是,在今天的我们很难再体会到-----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个感知热情的时代环境,更因为我们没有这样的“信仰”。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我们最深沉的遗憾。在这里,并不是怨恨自己身处的时代,只是为了自己不再那样地热血和理想感到遗憾,只因担心我们再无“信仰”可膜拜,再无理想可献身,再无梦想可追求……

    找不到一个普世认同的价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寻找价值的人都没有,可怕的是我们连探讨它的空间都没有,更可怕的是我们已经全无探讨它的兴趣。现在的我们,我有点担心,有时候,真的觉得就象煮在锅里的青蛙,懒洋洋地很舒服却不知危险即将到来。


《最后的香巴拉》38:转山转水转佛塔

    记得有人说过,在当下社会做一个有“信仰”、坚持“信仰”的人是痛苦的,我不得不承认,过了不惑之年的我也经常困惑于斯,犹豫于斯,痛苦于斯。

    而今天,在这座圣洁的佛塔下,我忍不住又忆起《十月围城》片中孙先生的那段独白:“十年前,衢云兄跟我在此讨论何为革命,当时我说,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革命同胞人人有恒业,不啼饥,不号寒。十年过去了,我从他乡漂泊重临,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革命两字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语,今日再道何为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而这痛苦就是革命。”

    我想,这便是我的答案:与其我们经常为患得患失而“痛苦”,为蜗牛角上争雌论雄而“痛苦”,为卑躬屈膝而“痛苦”,倒莫不如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痛苦”,莫不如为追求自己的梦想而“痛苦”,莫不如为恪守那些要失传了的“道义”而“痛苦”。

   在身边吟诵的佛经声中,我虔诚地和这些藏民一起绕佛塔而行,平和而坚定……

 

(这其实是一篇老文,只是忽然觉得配这座佛塔和当时的感受恰如其分。)

《最后的香巴拉》

 

《最后的香巴拉》01:倒叙

《最后的香巴拉》02:“错误”的旅途

《最后的香巴拉》03:神奇总在路上

《最后的香巴拉》04:大小雪山

《最后的香巴拉》05:初见神山

《最后的香巴拉》06:相见不如怀念

《最后的香巴拉》07:香格里拉镇

《最后的香巴拉》08:龙同扎灌佛缘台

《最后的香巴拉》09:贡嘎冲古寺

《最后的香巴拉》10:观音菩萨仙乃日

《最后的香巴拉》11:旅行的质量

《最后的香巴拉》12:卓玛拉措

《最后的香巴拉》13:冲古草甸

《最后的香巴拉》14:夏诺多吉

《最后的香巴拉》15亚丁村

《最后的香巴拉》16:只为与你相遇

《最后的香巴拉》17:贡嘎银河

《最后的香巴拉》18:央迈勇

《最后的香巴拉》19:孤独

《最后的香巴拉》20:洛绒牛场

《最后的香巴拉》21:念青贡嘎日松贡布雪山

《最后的香巴拉》22:雪山的正能量

《最后的香巴拉》23:曲玖札嘎舍身

《最后的香巴拉》24:俄绒措-牛奶

《最后的香巴拉》25:吃货在路上

《最后的香巴拉》26:佛是一种态度

《最后的香巴拉》27:五色海丹增措

《最后的香巴拉》28:洛克与亚丁

《最后的香巴拉》29:十八罗汉

《最后的香巴拉》30:旅途上的家

《最后的香巴拉》31:仁村叶尔红

《最后的香巴拉》32:雪峰刀脊

《最后的香巴拉》33:香格里拉在哪…

《最后的香巴拉》34:别离

《最后的香巴拉》35:藏式民居

《最后的香巴拉》36:稻城拾零

《最后的香巴拉》37:敬畏雪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