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香巴拉》
藏式民居
9666

刚刚把“香格里拉在哪里”这个问题提出来,博客、微博评论上立马有几派童鞋对立起来,引经据典、众说纷纭,估计有来自云南的朋友,也有来自四川的童鞋,还有个别不知天南地北的也赶来凑凑热闹。 好在大家心平气和,各说各理,没有恶语相向,素质挺高,值得赞许。
不过,列位看官不要着急上火,俺这一趟刚刚走完一个亚丁,稻城还未去呢、最后还要回到香格里拉呀!要最后盖棺定论也得等我把这一路介绍完吧!所以,让我们继续走起。当然,最后我是会给大家一个交代:哪里才是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

从亚丁回稻城的路一直在修,走走停停,随时“被”停车的经历倒是方便我们东看看西瞅瞅。这不,留下了这么些藏式民居的图片。
西藏的传统民居,与西藏的其他文化形态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个性。藏族民居丰富多彩,不同藏区的民居建筑风格也不尽相同,藏南谷地的碉房、藏北牧区的帐房、雅鲁藏布江流域的木构建筑各有特色,甚至窑洞的风格在阿里高原上也能寻见。

应该说,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外形端庄,风格古朴粗犷。它是用土石砌筑,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形似碉堡,通称碉房。

传统的碉房大多数为三层或更高的建筑,外墙向上收缩,内墙仍保持竖直。碉房屋内一般分两层,以柱计算房间数。底层为牲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小间为储藏室或楼梯间。若有第三层,则多作经堂和晒台之用。厕所设在上层,悬挑在后墙上,厕所地面开一孔洞,排泄物可直落进底层畜舍外的粪坑中,以免除清扫的麻烦。如果设有两层厕所的,上下层位置错开,使上层污物能畅通无阻地落到底层粪坑。四周墙壁用毛石垒砌,开窗甚少,内部有楼梯以通上下,易守难攻,类似碉堡。窗口多做成梯形,并抹出黑色的窗套,窗户上沿砌出披檐。

居住在四川阿坝和甘孜的藏族碉房,其木装修部分则增多一些。居住在甘肃南部的藏族则多采用青海庄窠形式,说明地区条件对民居的影响甚至比民族因素的影响更大。四川茂汶地区居住的羌族亦采用碉房形式,其外墙为片石垒砌,建筑密度极高,并附建有极高的碉堡及过街楼,防御性极强。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哈尼族民居称为“土掌房”,为土墙、平顶、外墙无窗的两层楼房,这种体系应说与藏族碉房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由于大部分藏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藏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风、防震的同时,也采用开辟风门,设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气候、地理等自然环境不利因素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达到通风、采暖的效果。

应该说,藏族是善于表现美的民族,对于居所的装饰十分讲究。藏民居室内墙壁上方多绘以吉祥图案,客厅的内壁则绘蓝、绿、红三色,寓意蓝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则的民居在门上或绘制日月祥云图,或悬挂风马旗;昌都芒康的民居则着力渲染外墙和门窗,富于彩绘装饰,气势不凡。富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族民居最明显的标志。

在藏族民居周边不远处,你一定会找到这样洁白的佛塔,经常会看见藏民围绕着佛塔一圈又一圈不知疲倦的转着。记得在青海玛多县,我清晨出去拍寺庙,天还没亮就有藏民在转佛塔了,他们的虔诚真是让人肃然起敬。

藏族民居一般都是白墙,而且粉刷得很勤,加上那些地方PM2.5、PM10的指数都很低,污染很少,所以放眼望去,一栋栋洁白的小“碉房”散落在收获后的田地里,和田埂间的篱笆相得益彰,浑然天成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