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在蓝色的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环线自驾游游记之伊斯坦布尔(中)

标签:
圣索菲亚大教堂蓝色清真寺考古博物馆伊斯坦布尔旅游 |
分类: 【好摄菜驴】 |
游客初次到伊斯坦布尔游览,一般来说重头戏都会放在拜占庭旧城里面的几个主要的清真寺、遗址和博物馆,这些景点基本上都在苏丹艾哈迈德区(Sultanahmet)里面,包括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托普卡比故宫(The Topkapi Palace)、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Istanbul Archaeology Museums)、土耳其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Turkish & Islamic Arts)等等。我们也不例外,在伊斯坦布尔的几天时间里,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览这些遗址和博物馆上了。
3.5、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
蓝色清真寺(Blue Mosque),其准确的名称应该是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Sultanahmet Camii),修建于苏丹艾哈迈德一世统治时的1609年至1616年。其气势恢宏、造型奢华独特,是伊斯坦布尔重要地标建筑之一。
1609年,在不得不与哈布斯堡王朝签订吉托瓦托洛克和约(Peace of Zsitvatorok)以及对波斯人的战事失利后,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艾哈迈德命令当时奥斯曼建筑师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Sedefkar Mehmet A?a)在原来的阿伊舍苏丹的王宫原有基础之上设计修建一座能与圣索菲亚大教堂相比的大型清真寺,以证明他是一个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并以此来安抚安拉。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建在君士坦丁堡大皇宫(Great Palace of Constantinople)之上,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当时伊斯坦布尔最受崇敬的清真寺)及具象征性的君士坦丁堡竞技场(Hippodrome of Constantinople)相对。清真寺南部的大部分建筑都利用了大皇宫原有的基础。
建筑工程始于1609年8月,由苏丹亲自主持动土仪式,艾哈迈德一世有意让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成为他的第一个帝国清真寺。他任命著名建筑师希南的徒弟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负责这一项工程。开幕典礼举行在1617年,苏丹可以在皇家包厢内祈祷。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在艾哈迈德一世统治后期仍未完工,直至穆斯塔法一世统治时期才全部完工。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的设计结合了奥斯曼建筑和拜占庭教堂在两个世纪以来发展而积累的精粹。清真寺参照了邻近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风格的圆顶等建筑要素,并加入了传统的伊斯兰建筑特色——周围有六根宣礼塔,象征伊斯兰教六大信仰。整幢建筑还综合了赛德夫哈尔·穆罕默德阿加的师父希南的意念,以宏扬清真寺的庞大、庄严及壮丽。蓝色清真寺被认为是奥斯曼建筑古典时期的最后一个大型清真寺建筑典范之作。
清真寺采用不规则的布局,因为建筑师须考虑到建筑地点的限制。建筑物的正面是出入口,面对竞技场。祈祷殿的上方是穹顶及半穹顶,中央穹顶的直径是23.5米,高43米,由四条巨大的柱子支撑,这一点与埃迪尔内的塞利米耶清真寺相似。支柱的基部由复合凸状大理石沟纹组成,而上层则着了色,由一个刻有镀金文字的嵌条分隔开。整体视觉效果统一和谐,并将人们的目光带到中央穹顶之上。
在清真寺内部的基部及柱子上都砌上超过20,000块手工陶瓷砖瓦,全部出产自伊兹尼克,砖瓦设计超过五十种郁金香款式。低处的砖瓦均是传统设计的,高处的砖瓦则是各种华丽的花朵、水果及柏树款式。这些砖瓦都是由伊兹尼克的陶艺大师监制的。
清真寺内部的墙体贴满了一种蓝彩釉瓷砖,上层的颜料采用主要是蓝色,但素质欠佳。超过二百个设计精细的有色玻璃窗户采纳天然光线,现今则以吊灯辅助照明。在吊灯上置放了一些鸵鸟蛋,用以驱逐蜘蛛、避免蜘蛛结网。室内的装潢还包括古兰经的经文。宽大的窗户予人感觉开扬,底层的窗扉饰以碎块形工艺(Opus sectile)。
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的精美与宏伟都令人震撼,它是世上最能让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古迹之一,可与圣索菲亚大教堂媲美。
3.6、圣索非亚大教堂(Hagia Sophia):
走出蓝色清真寺院子的东北大门,门外就是苏丹艾哈迈德广场的喷泉池,对面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坐落在蓝色清真寺对面。这是一座土耳其著名的历史建筑,最早始建于公元325年,距今有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自最初建成后圣索菲亚大教堂经过战乱损坏和一系列的重建扩建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圣索非亚大教堂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它是一幢拜占庭式建筑,代表了拜占庭文化的典范。大教堂内残留的马赛克壁画可以让你窥见当时的历史,从中领略拜占庭时代的艺术之美。
圣索菲亚大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为供奉智慧之神索非亚,最早建于公元325年,后受损于战乱。
在该教堂伫立的地点曾经存在过两座被暴乱摧毁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国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学家米利都的伊西多尔及数学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共同设计,并在公元537年完成了整个教堂的建造工程。直到1519年被塞维利亚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亚大教堂曾经在八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在1453年以前,圣索菲亚大教堂一直是拜占庭帝国的主教堂,它曾作为基督教堂存在了916年。
公元1453年6月,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入了君士坦丁堡,并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他随即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所有拜占庭时期的马赛克壁画全部用石灰浆遮盖住,将所有基督教的雕像搬出,并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同时,将索菲亚大教堂改名为阿雅索菲亚清真寺。之后,经过数代还陆续在其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宣礼塔。
如今,当我们走近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时候,依然可以清楚地看出四个宣礼塔与主体建筑材质、年代都不相同,很明显这些宣礼塔是后来拼装贴补上去的(如图210)。
之后,奥斯曼帝国帝国统治时期,圣索菲亚大教堂被做为清真寺存在了481年。
1935年,第一任土耳其总统及土耳其国父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下令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博物馆。清真寺的地毯被移走,覆盖在镶嵌画上的石膏由专家煞费苦心地擦去,地面饰品得以展示。成为博物馆之后的圣索菲亚教堂被改名为阿亚索菲拉博物馆。
实际上做为博物馆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展品主要就是到教堂建筑物本身以及其中残存的马赛克镶嵌画等艺术品。
经历480多年成为清真寺的经历,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能够残存下来原有基督教教堂的痕迹已经不多了。不过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马赛克镶嵌画等艺术品足以让我们窥见当年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精美、恢弘与壮观。
20世纪40年代中,由美国拜占庭研究会牵头的考古学家们开始了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到1985年,圣索菲亚大教堂所在的伊斯坦布尔文化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为世界文化遗产。1996年至1998年,阿雅索菲亚博物馆还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选为其百大濒危遗产。
如今的阿雅索菲亚博物馆大约每年接待二百五十万外国游客,随着伊斯坦布尔当选为201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对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修复工作被重新提上议程。
我们游览的时候,教堂大厅内部还有一个巨大的封闭式脚手架,里面有正在进行修复工程的工作人员正在工作。
对于很多游客来说,圣索菲亚大教堂的魅力除了其精湛宏大的建筑、精美的镶嵌画之外,其自身的经历、以及其经历在其身上留下的这些沧桑印记都是吸引更多游客的地方。
3.7、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Istanbul Archaeology Museums):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stanbul Arkeoloji Müzeleri)于1891年6月13日根据奥斯曼帝国法令成立,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艾米诺努区,在古尔哈尼公园和托卡比皇宫之间。这个地点原来属于托卡比皇宫的外花园。
当年奥斯曼帝国的各省总督将发现的文物送往首都,因此该博物馆拥有丰富的收藏。到目前为止,考古博物馆收藏有一百多万件文物,代表了世界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时期和文明。
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实际上是由三个博物馆组成:考古博物馆(主楼)、古代东方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从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临街(So?uk ?e?me Sk.)大门进入后,左手边的第一个建筑就是古代东方博物馆,该建筑建于1883年,最初是一个美术学校,1935年改为博物馆。
古代东方博物馆中展示着反映在安纳托利亚半岛及其周边的苏美尔(Sumerian)、巴比伦(Babylonian)、亚述(Assyrian)、哈梯(Hatti)以及赫梯(Hittite)等文明的大量珍贵文物。
馆藏中不仅有各个时期的浮雕石刻,还有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精湛石雕人像以及巴比伦伊什塔尔门上的精美琉璃砖。
从古代东方博物馆出来,继续往博物馆院里走,右手边是博物馆的主楼。
博物馆主楼的兴建开始于1881年,1908年形成目前的新希腊风格。该建筑的立面的灵感来自于馆内的亚历山大石棺和哀悼的妇女石棺。它是伊斯坦布尔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著名建筑之一。
我们去游览时,恰逢博物馆一楼部分装修和调整。传说中的重要馆藏,包括亚历山大大帝立像、女柱头:雅典娜大战人头蛇身巨怪、阿波罗像、塔伯尼特石棺、哀伤女子石棺和亚历山大大帝石棺等都没有看到。所看到的是一些耳目一新的精美展品。
新馆的二及三楼所展出的在伊斯坦布尔、安纳托利亚及临近地区的考古出土的展品并未受影响。
这里能看到很多改变以往认知的展品,包括完全不一样的罗马柱柱头,以及建于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us the Great,公元527-565年之间)时期的伊斯坦布尔的供水石刻管道。
这些供水石管是用来将来自伊斯特兰卡山脉(Istranca Mountains)清水引入君士坦丁堡市内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一楼北侧展厅还有很多从古代到拜占庭时代的各类石棺。
据说当年考古博物馆的兴建与十九世纪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有很大的关系。一位牧羊人在今天叙利亚境内古名为Sidon(即当今的赛义达Saida)的皇家墓园掘井时,发现了许多座的石棺,于是当时的鄂图曼皇家博物馆馆长Osman Hamdi Bey立刻前往Sidon,运回这批宝贵的考古发现,并且在苏丹的支持下盖了考古博物馆,这批石棺也就成了这座考古博物馆的镇馆宝,考古博物馆因此也有古棺博物馆的称号。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主楼的对面,它由苏丹穆罕默德二世建于1472年,是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奥斯曼特色民用建筑之一,曾是托普卡帕宫外花园的一部分。1875年和1891年之间为帝国博物馆,直至新建成的主楼建成。1953年作为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对公众开放,后来并入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中。
3.8、土耳其与伊斯兰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Turkish & Islamic Arts):
除了在伊斯坦布尔考古博物馆内的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可以欣赏到部分奥斯曼帝国时期的伊斯兰艺术作品之外,另外一个能够领略到更多伊斯兰艺术作品风采的好去处就是伊斯坦布尔跑马场旁边的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伊斯坦布尔的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Turkish and Islamic Arts Museum)位于伊斯坦布尔的法提赫区,在君士坦丁堡竞技场西侧的易卜拉欣帕夏宫(?brahim Pasha Palace)之内。博物馆的建筑是苏莱曼大帝第二个总理大臣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于1524年建造的。最初是帕尔加勒?易卜拉欣帕夏的宫殿,也是16世纪奥斯曼民用建筑最重要的代表性建筑。
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是首家全面覆盖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作品的土耳其博物馆。它于19世纪末期开始筹备工作,到了1913年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的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几乎拥有伊斯兰所有时代和所有不同种类的艺术作品,目前馆中此类艺术品的收藏数量已经超过了4万件。该博物馆的收藏包括著名的伊斯兰书法样品、古兰经、瓷砖、东方地毯和来自土耳其不同文化的民族志展览,尤其是游牧民族群体的。此外,还重现了来自土耳其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居。
伊斯兰教有句谚语,“《古兰经》诞生在麦加,读者在埃及,珍藏在伊斯坦布尔。”
在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归真后,由继承人欧斯曼莱等人收集抄录并定本《古兰经》之后,《古兰经》就开始被抄录在羊皮、纸草和牛或骆驼的肩胛骨以及木板之上,供人诵读,当造纸术传入哈里发国家后,大大便利了《古兰经》的传抄和流传。
在信仰伊斯兰教的东方各民族中,出现过不少优秀的《古兰经》缮写家,并以带有其民族特点的单色或彩色图案装饰自己写就的经文写本。各地当权者和富人也以支持抄写《古兰经》为功德,甚至从9世纪起开始出现了用金泥书写的《古兰经》。
在土耳其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内收藏有大量过去千百年来奥斯曼帝国以及周边国家的书法优美、装饰精致的《古兰经》珍贵写本,其中不乏及其珍贵的抄本。
除了有各式各样精美的《古兰经》,配套的收藏木匣和诵读时的木架同样十分华丽。各种奥斯曼时代镶嵌有珍珠、象牙和龟甲等装饰的木质工艺品散发着独特的韵味。
“古兰”(Quran)一词,阿拉伯语为“诵读”之意,对穆斯林来说,诵读《古兰经》伴随着他们的日常生活,贯穿生生死死的生命流程。因此,在伊斯兰艺术作品当中,几乎无处不在的都是经文的书法作品。
3.9、大皇宫马赛克博物馆(Great Palace Mosaic Museum):
马赛克的发展历程与安纳托利亚半岛以及拜占庭有着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藏在蓝色清真寺南侧一个不起眼的小道里面的大皇宫马赛克博物馆(Great Palace Mosaic Museum)正是帮我们部分解释其中联系的地方。
马赛克镶嵌或镶嵌工艺是指用凝固在结合剂或者石膏灰浆(TESSERAE)中的镶嵌铺面(MASTIC)来创造出图画或者是图案的一种技术;还指由这种技术创作出来的作品。马赛克镶嵌图案是最古老的装饰艺术品和图画艺术品之一。
公元前5世纪,希腊开始采用将石头和贝壳放在水泥里面的非画像装饰(nonfigrualdecoration)技术制作装饰,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在克里特岛和安纳托利亚半岛都有使用。公元前4世纪创造出来的是彩色鹅卵石(pebblemosaic)马赛克。直到公元1世纪,图画马赛克几乎都是在地板上或者人行道上制作的;直到基督纪元早期的时候,墙壁马赛克才变得普遍起来。
早期,马赛克镶嵌多以小石子、贝壳、玻璃等有色嵌片绘制图案应用在墙壁或地板。到古希腊晚期时,一些能工巧匠和艺术家为了更多元化地丰富其建筑装饰作品,开始使用更细小的碎石片,手工切割后通过各种颜色的搭配组合来完成一幅幅马赛克镶嵌作品,铺贴在建筑物的墙上、地上、圆柱上,到了古罗马时期,马赛克已经发展得很普遍了,一般的民宅及公共建筑的墙面和地板、圆柱、台面,家俱等都使用马赛克来装饰。
到了拜占庭时期,拜占庭风格的用不透明玻璃等镶嵌物的图画马赛克风靡中世纪欧洲,这可以由君士坦丁堡、拉文纳、威尼斯和罗马教堂中的华丽的例子来证明。那个时期的马赛克已经成为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通常还与教堂的建筑作品融合在一起。
现在的大皇宫马赛克博物馆建在公元6世纪时由尤斯提尼安一世(Justinian I)建造的大皇宫(The Great Palace)内。因为考古专家们在上世纪50年代在这里发现了一条约始建于拜占庭时期具有狩猎以及占卜图像的马赛克道路,后来在1997年就以此马赛克为基础建成了马赛克博物馆。
原有的马赛克街道约3500-4500平方米,大部分已经被毁,或者被蓝色清真寺及周边建筑所掩埋,这里发掘并保存比较完整的部分约有250平方米。马赛克的图案有狩猎及田园风光等。
除了拜占庭时期的街道马赛克,在展室内还有其他不少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马赛克镶嵌画。
3.10、地下水宫殿(Basilica Cistern):
位于圣索菲亚教堂斜对面的耶莱巴坦地下水宫(Yerebatan Sarnici),是拜占庭时期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地下蓄水池。这座140米长、70米宽的地下水池可储十万吨水。除了作为古老的蓄水池,这里还曾作为军事弹药库使用。
这里原是6世纪拜占庭时期因战争原因而建的贮水池。据史料记载,地下水宫是公元542年,朱斯提尼安大帝动用七千名奴隶在教堂废墟上建成的,一方面为的是保证宫廷用水供给,一方面是防止敌人围困,有备无患。水宫储水量达10万吨之多,如果蓄满了水,据说可供当时全城人喝一个月。
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水宫被废置,直至十六世纪中期,荷兰人无意发现了它,才使其重见天日。
在伊斯坦布尔城中,地下宫殿为数众多,但耶莱巴坦地下水宫是其中规模最大的。整座水宫长140米、宽70米,336根高9米的粗大科林斯式石柱支撑着巨大的砖制拱顶,而这些石柱据说均是从安塔托利亚地区的神殿中搬运过来的,且每根柱子上都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水宫之所以充满神秘色彩,还因为这里囚禁着的邪恶的神灵——蛇发女妖美杜莎,在希腊神话中,凡人只要与她对视,便会化作石像。
在水宫的一侧,两个巨大的石柱下面压着女妖的头像。一个朝下,另一个则侧脸向下。这两个美杜莎头颅石雕,是1984年改建时,人们从底部厚达2米的淤泥中发掘了出来。究竟为何如此放置,就不得而知了。
【未完,待续】
【本文相关的路书、行程安排、攻略、景点及航线GPX等文件,可以通过在本号回复“2018TK”获得下载链接和提取码】
《醉在蓝色的土耳其》——安纳托利亚半岛环线自驾游游记(预计目录)
01、行程概要及攻略要点
02、伊斯坦布尔(上)
03、伊斯坦布尔(中)
04、伊斯坦布尔(下)
05、以佛所
06、棉花堡
07、利西亚半岛与D400
08、安塔利亚
09、科尼亚
10、卡帕多奇亚(上)
11、卡帕多奇亚(下)
12、安卡拉
13、番红花城
14、小结
============================================
关注老范游记公共账号(V-Trip):![]() “掌”握老范游记,随时与老范互动。 |
《在雪山与冰湖之间寻访无敌美景》
——加拿大落基山脉自驾游(连载目录):
01、自驾游览洛基山国家公园群的精华02、班芙镇与弓河谷地
03、三访路易斯湖
04、惊艳梦莲湖与翡翠湖
05、冰原大道(上)
06、冰原大道(中)
07、冰原大道(下)
08、贾斯珀镇周边及小结
============================================
醉在纯美山水间
——慢游“千湖岛国”新西兰(连载目录):
01、行程概要02、凯库拉海钓
03、凯库拉半岛步道
04、漫步特卡坡
05、普卡基湖
06、瓦纳卡
07、哈威湖、瓦纳卡到皇后镇
08、皇后镇
09、怀卡提普湖
10、格林诺奇与天堂谷
11、米尔福德峡湾
12、蒂阿瑙周边
13、返程及小结
============================================
留在纯净世界里的记忆
——新西兰南北岛自驾游游记(连载目录):
01、缘起、准备02、奥克兰
03、科罗曼德半岛到丰盛湾
04、北岛,一路向南
05、惠灵顿、穿越海峡
06、塔斯曼海湾
07、送别角到凯库拉
08、凯库拉半岛
09、从白鹭湖到铁卡波
10、库克山下胡克谷步道
11、一路湖光山色
12、奥马鲁到摩拉基
13、达尼丁
14、南部景观路
15、温带雨林凯普乐步道
16、格林诺奇与皇后镇
17、箭镇秋色
18、瓦纳卡、错失冰川
19、西海岸到阿瑟山口
20、从班克斯半岛到基督城、难忘的回忆(小结)












诗画·荷花

听听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