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散文随笔情感文化人生感悟旅游景点风光照片 |
分类: 散文随笔 |
虽然头天晚上睡得很晚,但是,由于"生物钟"作用,还是五点多中就醒来了。一时慵懒没想起床, 忽然听到楼下街道上传来了小贩含糊不清的叫卖声。
卖什么呢?我只细听, 但终是听不出他在喊些什么? 仿佛觉得,那声音十分耳熟, 就似多年前我经常听到的一种叫卖声:
"黄土!"谁买黄土!"
于是,四十年前叫卖黄土的情景重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卖黄土的人大多四五十岁,似乎多是"跑关东"从关里来东北谋生的农民。他们衣着破旧,推着木制的独轮车,用土篮子装满黄土,一篮篮摞着捆绑在车轮两侧的架子上。就这样走街串巷地叫卖着。
黄土的价钱在我的印象中似乎不贵,但是对于收入不高的老百姓来说,也不算便宜。不知道卖土人从哪里取来的黄土, 又怎样运到城市里来卖,他们会要走很远的路吧?不会有太多的成本吧?黄土的价格实际是他出卖力气的工钱。
那时,每到深秋季节,城市里家家户户都要买上许多白菜、萝卜贮藏以备过冬食用。在这之前, 各家各户还要趁天好打上许多煤坯, 也是为过冬准备好烧的。因为煤坯是绝大多数市民生活中唯一的能源,取暖做饭全都依靠它。
当时的市区很多地方设有"煤场子"(即卖煤的零售场点),居民买煤要凭"煤本"按量供应(仅够节省着使用),那时还没有蜂窝煤,好烧的大块煤就更少, 煤球也只是少量供应,此外就是不易燃的煤面子。为了好烧些, 人们常常将面子中煤掺些黄土, 再加水和成湿煤烧。但生炉子引火和急用火时, 一定得用易燃的大块煤, 没有, 就得用替代品, 那就是近似块煤的煤坯,。因其干燥比湿煤易燃, 因其固体似块煤在炉膛内有空间能容下或流通空气, 使面子煤也更易燃烧。这就得各家各户自已打煤坯。
这时,黄土就成为打煤坯不可缺少的东西。打煤坯并不复杂。把煤面和黄土按一定的比例加水搅拌成一定粘稠度的湿煤(黄土多了不易燃, 太少了松散不成块), 借来坯模子, 再找块空地儿, 就可以托起来。待两三天后, 煤坯稍稍挺实些, 便将其侧立起来,以利其通风干燥, 再晒上三五天, 直到干透了, 才搬回家里, 摞得老高, 储藏起来。家里有了足够的煤坯,老百姓过冬才能放心。
但是,打煤坯是个累活,尤其是对于缺乏劳动力的老弱妇孺人家, 更是个难活。我因为在外地工作,一到秋季回家,一定要帮家里托上很多煤坯。又因为我平时很少体力劳动, 所以每次都累得我浑身疼上好几天。
现在生活好了, 和那时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取暖有暖气,做饭有煤气, 既清洁方便又很少污染,自然没有买煤、买黄土丶打煤坯、掏炉灰、打烟筒灰的烦人事儿了……我想,现在很多年轻人想象不出那时的情形。几声卖"黄土"的声音使我想起过去艰苦的生活,由煤坯又使我联想到放煤坯的走廊,那时没有现在单元式的公寓, 大家都住着公用厨房丶公用走廊的筒子房。本来灰暗又狭窄的走廊过道,家家门口两侧都堆摞着煤坯, 人们一但在走廊相遇, 不得不侧身挤过 ......
现在的房子宽大多了, 厨房厕所都在室内, 两室一厅或三室两卫,又经过装修,和当年更是天壤之别,不由得让人顿生一种幸福感。真是没有比较就看不出差别。
我们今天的生活好, 是靠党的好领导和大家共同努力创造的,我们一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二还要更加努力工作,使我们生活更好起来。
下面是我博客的内容目录,请您选择浏览,恳请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