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者反馈:《从文化进出口看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文

(2009-03-28 07:43:37)
标签:

中文书籍

翻译

unesco

中西文化交流

杂谈

分类: 中西文化

我贴出从文化进出口看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一文后,有网友指出该文所引用的数据不实,因而结论也不能成立。今天转载长弓网友的来函,对联合国教科文的数据库的准确性提出质疑,供各位参考,并借此感谢网友们的参与和指正。

 

翟华老师您好
 
追看您的博客《东方文化西方语》有一段时间了,很欣赏您看问题的角度和开放的评论逻辑。
 
前几天博文《从文化进出口看中文在世界上的地位》也是如此,很受启发,但是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关乎立论的基础,当即留了言(当时网页显示还没有其他留言),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我的留言,看来是没有通过“审核”(可能是无意间触犯了某些关键字吧)。
 
但根据我对您的观察,相信您很原意收到网友的意见和补充,所以特地给您发信,重复之前的留言:
 
===============================
 
有趣的角度,受益匪浅。
不过,在下到UNESCO的该网站(
http://portal.unesco.org/culture/en/ev.php-URL_ID=7810&URL_DO=DO_TOPIC&URL_SECTION=201.html
初步观察之后,却发现了三个问题:
 
(一)统计数字的量词“种”(record),对同一本书的在同一语种的不同译本是重复记录的,比如《Hamlet, prince of Denmark》的俄语译本,有21“种”,其中还包括同一译者的不同版次,例如:
7/21
 Shakespeare, William: Gamlet [Russian] / M. Lozinskij / Moskva: Detskaja literatura [USSR (to 1991)], 1982. 189 p. English: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9/21
 Shakespeare, William: Gamlet [Russian] / M. Lozinskij / Moskva: Detskaja literatura [USSR (to 1991)], 1983. 190 p. English: Hamlet, prince of Denmark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作品被外国翻译最多的前10名”的作家的作品“种”数如此惊人。
当然,这个算不上毛病,因为同一本书在国外的译本越多,大致可以说明其影响力越大。但下面两点,就有问题了
 
(二)全集和单行本不作区分。
搜索《Hamlet, prince of Denmark》的中译本,结果是“0”;
搜索作者为“Shakespeare, William”的作者的中译本,结果是“1”:
Shakespeare, William: Shashibiya quanji [Chinese] (ISBN: 7-5405-1464-7) / Shenghao Zhu / Guangzhou: Xin shiji chubanshe [China, People's Republic of], 1997. English: Complete works 
如果一整套《莎士比亚全集》算1种,而莎士比亚著作的各种俄文译本算152种,是否公平?
 
(三)统计不全,至少中文译本统计不全
很显然,《莎士比亚全集》在我国,除了朱生豪先生外,还有梁实秋先生的译本,但并不见于数据库中;更不论同一译本的不同版次问题了。
而且,根据在当当网搜索,也有《哈姆雷特》的单行本。
此外,中文作品的外文译本数据是否足够完整,也有待进一步考察。
 
看来UNESCO的工作也不能迷信:p
===============================
您的读者,
长弓

 

————————————————————————————————————————————

更多读者反馈,请参见

 

读者反馈:一篇文章中的病句

读者反馈:有关Seoul的译名

读者反馈:关于烟草传入中国的时间

读者反馈:日本人吃面条出声的历史原因

读者反馈:为什么un pan7寸)被翻译为9寸?

读者反馈:汉语拼音中的x

读者反馈:关于""这个网络词汇的用法

读者反馈:用四川话区分"的、地、得"

读者反馈:关于中日人名的译音

读者反馈:关于"北京"的读音

读者反馈:关于汉语拼音si的思考

转发网友回应:“邦交”一词没有侮辱意味

读者再说“的地得”:粤语清楚了,闽南语呢?

读者反馈:九旬老人以亲身经历谈"鬼子日语"的来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