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翟华微博
翟华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2,964
  • 关注人气:235,67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网友回应:“邦交”一词没有侮辱意味

(2008-06-19 06:46:03)
标签:

邦交

杂谈

文化

分类: 中西文化

去年10月11日贴出请弗洛伊德解析国人“邦交”情结,不久前有昵称待定网友提出了自己的详细论证和见解,表示了不同看法。由于是老贴,评论没有及时看到,所以没有回应很抱歉!还有许多网友的批评与建议,也未能一一回应,也一并表示歉意。今天特地转发昵称待定网友的评论,非常感谢指教。这位网友证明邦交没有侮辱意味,我也同意。不过“邦交”一词只适用于中日关系,提法有别于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是否凸显了潜意识中汉文化圈内”特殊的国与国关系”?

 

昵称待定网友评论全文如下:

 

我不同意翟先生对邦交一词的分析。很早注意过中日间使用邦交这个词,而且中日之间还是“正常化”,而不是“建立外交关系”(其意当然是,我们有过外交关系,现在是使之正常化;而与美国等,是重起炉灶。很奇怪,不知道原因)。

翟先生引用了一些古代的文献,认为邦是天朝大国对处于附属或者朝贡地位的小国的称呼。我认为,翟先生误会了邦的意思。

《说文解字》十二下云:“或又从土”,“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六下云:“国,邦也。从口从或。”——“或”即今“国”字。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邑部曰:‘邦,国也。’按:邦国互训,浑言之也。《周礼注》曰:‘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析言之也。”段玉裁援引的是《周礼》“太宰”一职下的注解。

其意是:笼统地说,“邦”、“国”是一个意思,可以互相解释;如果要仔细区分,那就是,大的叫邦,小的叫国,邦的中心也叫国。

段玉裁并云:“统言则封竟之内曰国、曰邑,析言则国野对称,《周礼》‘体国经野’是也。古者城郭所在曰国、曰邑,而不曰邦。邦之言封也,古邦、封通用。”

 

翟先生说:“实际上邦字本身,就是指归本国天子管辖的地界。”
但是,从“邦”的使用来看,并未特指周天子的封疆。

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周礼·天官·大宰》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天官·大宰》。注大曰邦,小曰国,邦之所居亦曰国。”
利用为依迁邦。--《易·益》
协和万邦。--《书·尧典》
以畜万邦。--《诗·小雅·节南山》
后非众罔与守邦。--《国语·周语》
且在邦域之中矣。--《论语·季氏》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书·五子之歌》
及公子返晋邦、瘵兵伐郑,大破之。--《韩非子·喻老》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论语·学而》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治)于家邦。--《孟子·梁惠王上》

从上可知,邦指一国的封疆,并不特指某个国家。

关于“邦交”一词:
历史学家詹子庆云:“邦交”一词命名,本源于《周礼·秋官·大行人》的“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世相朝也”。用今人的眼光来看,这种“邦交”是指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内,古代中国各诸侯国之间为求得生存、发展乃至于争霸而开展的“外交”活动。(《春秋邦交研究》序言)

这样,这个“邦交”就有了特定的含义:低于周天子的诸侯国之间的交往。也许这是周礼讲到邦交时的原意。

但无论如何,邦交一词还是指平等的国家主体间的交往。从晚清到现在,一直在使用的邦交一词,显然没有隐含的自我拔高的意味。晚清遗老修《清史稿》,使用“邦交志”一词统称中外关系,比起以往在官修史书中用“四夷志”,观念的转变实在非常巨大。

更何况以日本的汉文化修养,假如邦交一词含有侮辱意味,不可能不会发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