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萨琪玛芙蓉糕山楂丸排叉米花糖儿童节沙果干美食 |
分类: 塞外美食 |
据说,《舌尖上的中国》在60多个地区取材,只用了一年的时间,难怪有人说不过瘾,主创也为没拍到晒腊肉的大场面感到遗憾。如果我在电视中看到家乡的食物,可能会蹦起来。
美食和家乡联系起来,总能触及心底温情脉脉的故事,有一本美食畅销书就用《美食最乡思》命名。作为70后,经过了物资定量供给的时代,对家乡的食物有更深一层的记忆。
尽管食材有限,零食这档却不是空白。正如天上落雨,水里生鱼,存在即合理。这些可口的零食错落有致地投排在幼年的成长经历。可能一把糖果,身边多了几个“忠心耿耿”的跟屁虫,也能让闹别扭的小伙伴们重归于好。作为70后,哪些零食让你心头一热?
1、沙果是北方常见的水果,是苹果的迷你版。秋天树上结得密密麻麻的,吃不完就晒成了沙果干。那会儿小孩儿的衣服多是大人手工缝的,上下四个兜儿,经常用来揣瓜子、花生、糖果的。沙果晒干后,又酸又甜,小孩的衣兜儿里揣满了,鼓鼓的,跟哪家的伙伴好,就给谁一把。
2、街上出现三两个人拿着长口袋卖这种米花糖,我已经读书了,那五颜六色的,像手杖一样,注定是小孩儿过目垂涎的美味。孩儿时的小九九——有意无意说起和大人上街的必要性。
终于有一天,和爸爸买过年的新衣服,路上却没碰见卖米花糖的。回家后看到妹妹坐在炕上,面前堆满了各种颜色的米花糖,原来她和妈妈从另一条路也上街了。妈妈说:“快给姐姐一些。”她二话不说,除了手中正吃的,全都放到了我的面前。
3、之所以叫它小杂拌,爸爸说还有大杂拌,我以为他是说笑。那年去爷爷家过年:爷爷有个老式柜子,每天变戏法一般给我们拿出各式糕点,那一次我见到了大杂拌,比这个大好多啊。爸爸又说那也不是大杂拌儿,他说的其实是一种酥皮点心。
现在家乡恢复了国营食品加工厂出产的各式糕点,可惜只有形似;只有这个小杂拌儿,得到原方的八分神韵,那个圆溜溜的是酥软的,不用发酵粉,有淡淡的碱香;那个长条的,是脆的。放在一起:杂拌儿。
4、它活跃在童年的某一阶段舞台,很大程度上取绝于它是一道甜食。膨化的米粒用蜜糖粘一起,又脆又甜,正是小孩吵吵嚷嚷向大人要的味道。还记得放学后一起去买米花糖的同学吗?
5、山楂从古到今都是倍受欢迎的,我觉得在调味方面它很像柠檬,直接食用口味上难以接受,易导致胃酸。但是很多果汁饮料或者果味馅料那种沁人心脾的口感都靠它来提味。山楂片、山楂糕、山楂罐头等都是70后喜欢的零食,山楂丸也是,虽是药丸,却是甜的。这个要在药店买到,家里谁头疼脑热了,去医院把脉,妈妈都会捎带着让医生开两盒山楂丸给我们打牙祭。美其名曰助消化嘛。
6、这种糕点表皮是黄褐色和黑色交织的花纹,像虎皮一样,得名虎皮糕。里面是嫩黄色,口感松软细腻,和老牌蛋糕区别明显。
它的出现比老牌蛋糕和芙蓉糕晚一些,现在家乡看不到了,北京的老字号还有。那时候同学的父亲是家乡唯一的食品加工厂的厂长,她经常显摆她爸爸从北京买回的花裙子和新玩具,我等受益的是厂长每次出差回来门市部里多了几样糕点,由此推论——虎皮糕缘自北京。
7、母亲喜欢吃的零食有两个:一个芙蓉糕,另一个就是牛轧糖。她率先发现了牛轧糖的美味,母亲出资,唯她马首是瞻。
当时一块钱能买100块水果糖,或者70块奶糖,而牛轧糖只能买到40块儿。母亲无意中发现:同时吃水果糖和花生米能吃出牛轧糖的味道,家中的这项开支有所节省。
现在,这包牛轧糖要二十多块钱,比俺小时候的大一倍,通共十来块儿,还是奢侈的。
8、某个晌午,母亲抱着我在门前送走了几个亲戚,那天家里多了这道点心—薄至透明的的坯层蘸满了蜜汁,在襁褓中的我记住了它的味道:甜,与众不同的甜。几十年后,我路过天津的一个小镇,在一个商店买水,一眼认出了它,商店里却没人知道它真正叫什么。后来发现北京的老字号也有,明码标牌:姜汁排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