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称谓的变化
(2011-09-07 10:56:07)
标签:
称谓变化礼仪文化同志先生女人女士约定俗成 |
分类: 世象杂谈 |
“同志”称谓的变化
李晓东
年龄一大,对许多新鲜事物便有种种不习惯。比如:人与人之间的称谓,如今社会上就流行称男人为“先生”,称女人为“女士”。虽然口语上对被称呼的人显得很尊重,但是心里总有些不是滋味,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受过去传统观念的影响所致。
过去,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以至互相认识的人们之间的打招呼用语,清一色使用“同志”。人们作报告、发表讲演甚至各种场合的开场白,无不以“同志们”为起始。
“同志”两个字给我们这一代人的印象太深了。不是吗?生活中关于“同志”的称谓随处可见:“同志,打听您去火车站该怎么走?”, “同志,这是XX单位吗?”,“同志,我买二斤肉!”,“同志,麻烦您把那件衣服拿给我……”。
同志的称谓我们使用起很自然,也很亲切。这大概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几十年一直使用的结果。
“同志”曾经是中国最流行、最直白、最亲切、最纯洁的称谓。“同志”流行的年代,素昧平生的两个人见面,一声“同志”,往往会换来真诚的相待和热情的交往。
看电影,阅书刊,我们不止一次看到战争年代,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把全部身心都献给党,献给人民、献给心中神圣的同时,互相间以“同志”相称而深感荣幸。因为彼此间有一个共同的信仰,有一个共同志向,正是这种为着共同革命事业而奋斗的人,才配叫同志。
周恩来曾对一些同志说过:“不要总叫我总理,就叫我同志吧!”唤一声同志,多亲切啊!
记得小时候看电影,常见我们的地下工作者在互对了联络用语之后,常常激动的满眼泪花,双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亲切的称呼对方一声“同志”。那情景十分感人。
电影《列宁在1918》我们也看到苏联人民称号他们的领导也直呼“列宁同志”。
然而,1989年,首届“香港同志电影节”的启动,让“同志”成为了同性恋代称的率先发端。此后,这一特指称谓很快在港台和新马泰等地流传开来,“同志”一词自此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
如今,你叫人家“同志”绝对会被认为是刚进城的土老帽,没见过世面。闹不好还可能被人给个白眼,弄个灰头土脸。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称谓,每一个称谓都带有时代的印迹。称谓的变化实质上也是社会的进步。“同志”的淡化只不过是流行这种称谓的时代背景不再,需要新的称谓来替代。
称谓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礼仪文化,人们交往离不开称谓。一声有礼貌贴切的称谓,立即就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如同世间万事万物一样,称谓历来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反映着时代的变迁,随时间的不断向前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我们也应当与时俱进地跟上时代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