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师职业好不好 |
分类: 中国教育关键词 |
教师这职业到底有多“好”?
报载,由于觉得教师工资不高,时间不自由,狭西师大2001届本科毕业生高山本可以到一所中学当物理老师的,但他不愿意从事教师的工作,几年来先后做过大学实验室工作员、企业产品推销员、商店送货员和溜冰场溜冰鞋看管员等工作,都无果而终,最后落得身无分文流浪大连街头而不得不寻求救助站帮助的地步,但已跟父母“断绝关系”的他在跟父母“续”上关系后,仍然坚定地表示,不管找工作的路上再怎么受挫,也“绝不去做教师的活”。
对于这件事,当然可以见仁见智。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孩子有种,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家伙好高骛远,毛主度都做过图书管理员呢;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小子师范毕业不当老师,是不务正业,是师范教育的失败……但我想从高山不当老师的坚决态度,挖掘一下教育的深层问题。
回想九十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教师工资的提高和无需太担忧的就业环境,使人对教师的职业充满预期,虽然师范院校2000年后的收费也和其它院校一样水涨船高,但师范院校的招生还是相对地热门起来。然而,随着社会的大发展,许多问题也随之伴生,其中就业问题也越来越严峻,人们片面地认为,只有学历高,文凭高,将来才能有更好的出路。于是,虽然上大学的人数越来越多,升大学的比率越来越大,但基础教育的压力却不减反增。升学数、升学率牵扯着老师、校长、基层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每一根神经。特别是一线教师,在拥有各种“质量指标”的“量化管理”系统里面,连气都来不及喘,大家一门心思地备课、上课、改作业、为学生订正错误、为“放松”了自身要求的学生做“上大学的好处”等人生“美好”愿景的教育……没日没夜,周而复始。老师们苦不苦?当然苦。老师们怨不怨?当然怨。老理们苦什么?当然是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老师们怨什么?当然是付出之后的不见希望——因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基本上是压抑、摧残学生个性的,老师们知道,这并不能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更全面的希望。但是,老师们找谁诉说?除了在办公室里发两句牢骚,他们能到校长或教育管理部门去诉说吗?当然可以,除非你不想干了。再说了,就算开明的校长和领导让你说了,又能怎样?整个教育都这样,就你受不了,就你觉得要改变吗?于是,老师们只好找学生诉苦了,在身心疲惫之余,难免流露出自己对教师这个碗饭的沉重体验。于是,学生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已深深领悟了教师这个职业的艰辛,他们暗暗下决心,今后不能当老师——这不是耸人听闻,我就亲耳听到学生多次说过,当老师要天天伏案备课、刻刻伏案改作业、而且还要受差生的气,他以后不想当老师。但话又说回来了,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失去了当老师的理想,可老师社会地位的改善和工作的相对稳定,也使得一部分家长还是逼着孩子报考了师范院校,只是强扭的瓜不甜,到这些孩子读了师范参加了见习、实习,真正体验到了老师的“含辛茹苦”后,那种害怕当老师的记忆被唤醒和催生,于是,就有了相当一部分人念了师范却不想当老师的情况。而上文中的高山,在求职之路上历经风雨仍然对当老师不屑一顾,更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教师这职业(这里只探讨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教师)到底好不好?如果让一个非教师来回答,答案肯定是这样:当然不错!你看,一年工资没少拿,却有寒、暑假近三个月的假期,哪行哪业有这种待遇?我相信,说这话的人都是真诚的,而且,在他们夸赞老师这行当的两个理由中,“工资不少”是次,是客套和敷衍,因为这实际上并不太客观,有许许多多行业的工资也不少,甚至更不少,“有两个长假”则是主,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很客观,是事实的情况。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实际上,我们业内人士都知道,这些年来,我们的老师没几个能过上完整的寒暑假。为什么呢?大家知道,每逢假期临近,我们老师并没有将要解脱的轻松快乐,因为眼前的通知早已把我们的假日瓜分了——职务、职称、岗位、学历等各种名目的假期培训进修要用去十几或几十天,更为可怕的是,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会实行假期补课,时间一般都至少是假期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以上。我们的老师常常这样抱怨:“不放假还更好,一放假还要这个那个,反而更累。唉,老师这碗饭太不好吃,我下辈子一定不当老师。”事实上,不用下辈子,我们的身边随时都有“受不了苦”的老师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