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论德章第三十八

标签:
福杯满溢太初有道医者意也合道而行传统文化 |
论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具备“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外在的有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
具备“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道”,因此实际是没有“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之人有所作为而有心作为。
“上仁”之人有所作为而无心作为,“上义”之人有所作为而有心作为。
上礼之人要有所作为却没有回应他,于是就扬着胳膊强引别人。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
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
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由此愚昧开始产生。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
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二章)、“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三章)、“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四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五十八章)。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朗诵经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音韵之美中体味深刻的哲理。
【译文】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是由于实是有德;下德的人自以为不离失德,是由于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任自然而无心作为;下德的人追求德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且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作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就扬着胳臂使人强从。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的不足,是祸乱的开端。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而不居于浇薄;存心笃实,而不居于虚华。所以舍弃浅薄而采取厚实。
不知医者,不慈孝。
異俗章第二十
絕學无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臺。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纝纝兮,若无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译文】
1.“最高的智慧是没有忧愁的”,“把学问做透了,就会没有忧愁”。
2.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3.荒野啊,广漠无际。心田若是荒了,就不能安定灵魂的归属。
荒野啊,广漠无际!真是言论荒谬呀,真是行为荒唐呀,真是人心思想的巨大荒芜啊,如此的荒谬、荒唐和荒芜,恐怕会没完没了,永无止境了。
4.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
4.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
5.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憨厚若愚的心灵啊,混沌而无暇。
6.世俗之人昭然若示,我们却昏然庸陋。世俗之人明察秋毫,我们却呆闷混饨。
7.恬淡啊象深邃无际的海,飘逸啊象无拘无束的风。
8.众人皆有一套本事,而我却显得冥顽而且鄙啬。
9.我尤其异于常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吸取哺育万物的母親。
【题解】“最高的智慧是没有忧愁的”或者是“把学问做透了,就会没有忧愁”。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荒野啊,广漠无际!众人熙熙攘攘,像是在享受盛大的宴席,像是登上了欢乐的舞台。唯独我浑然无觉,好像不曾开化的样子;混混沌沌,像初生婴儿还不知嘻笑的时候;疲惫沮丧,像是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人。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世俗的人个个明明白白,唯独我一个昏昏然然。世俗的人个个斤斤计较,唯独我一个马虎不清。大水荡荡淼如海,高风习习行无踪。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我这样与众不同,贵在复归于婴儿啊!
食母就是婴儿。全书老子多次提婴儿。就在本节中也提到“婴儿”,“如婴儿之未孩”。“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欲)异于人,而贵食母。”,又比如28节:“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如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与耶稣的人生追求,你会发现他们的发心有着惊人的一致。老子的人生追求:“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孔子的人生追求:“朝闻道,夕死可矣”;释迦牟尼的人生追求:“若人生百年,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耶稣的人生追求:“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
明白世间的冷与热,亲与疏,阿谀与恶语,谄媚与冷颜。因为看到了本质,所以才寻得见心底的安静和轻松。生活平顺的人,大都活得云淡风轻。只有为命运相逼的人,才会有强烈的宿命感。
一个人在生活中艰难挣扎,开始不信命,挣扎得久了,也就信了。因为后来,寒冷延及骨髓,自己的体温已经捂热不过来了。所以,雪中送炭解救的有时候不仅仅是一个困难的人,而是一颗即将绝望的灵魂。
叫嚷着命运不公的人,其实还未真正触及命运。被命运折磨得死去活来的人,已经不愿谈及命运。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会成为恶龙;凝视深渊过久,深渊将回以凝视。当一个人不愿回望命运,恰是命运回以凝视的时候。
一个从厄运的深处走过来的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都过去了。而紧接着的另一句话是:这,也会过来。
①理性不应该与善与美分离
②“道常无名,朴。”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③“真在内者,神动物外”《庄子杂篇·渔父》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老子的《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⑤“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庄子杂篇·渔父》)
【译文】礼节是世俗所为的,真性是秉受于自然,自然是不可以改变的。所以圣人效法自然珍贵本真,不拘于世俗。
⑥“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与婴儿”
⑦“圣人皆孩之”
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九章: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
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
目,聖人皆孩之。
=====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中心,愿望、追求、共知)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译文】
1.知道阳刚的雄健,安守阴柔的雌顺,汇集天下的溪流。
2.汇集天下的溪流,自然之德与其同在,复归于婴儿的纯洁。
3.知道光明的前景,却甘守暗昧,而成为世人认识上天的工具。
4.印证天下的真理,自然之德至诚不移,复归于无极的状态。
5.知道荣耀的珍贵,却甘守羞辱,而成为天下的虚谷。
6.作为天下的虚谷,永恒的恩德充足丰满,(使人)复归于存在的本原。
7.布施本源则可作为一种信器,圣人使用,则自然成为领袖。
8.如此,至大的智慧与道朴是浑然不可分割的。
老子說:「大制不割。」由於「天道」是圓全純善,是不割不離的,所以凡順隨於「天道」的行為和建制,也必同樣是沒有差別對待的。大制不割:制,对物料(朴)进行裁剪、排列、组合、拼接,使之具有某种功能。这意味着赋予物料以某种组织结构。所以,名词性的“制”是指赋予物料以组织结构的制式、体制;“大制”即道或大得于道(即大德)的体制。割,即断裂、肢解、割舍,引申为孤傲绝尘、断然割裂与对立面之间的依存性。知雄而守雌、知白而守黑、知荣而守辱都是“不割”的体现,支离二者而另加取舍即为“割”。高明的裁缝制衣时只割舍很少的边角料,大道所君临的天下则没有什么存在必须被排斥于它的体制之外,从而可以避免造成宇宙系统的断裂。“大制不割”即大道的体制浑然谐和而不支离断裂,说明在大道的体制内,无弃物,无弃人:没有什么物料必须被割舍,也没有什么人民会因为未得其善、不得其用而被驱逐、舍弃。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的原文:
为天下溪 常德不离 复归於婴儿
知其白 守其黑 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 常德不忒 复归於无极
知其荣 守其辱 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 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
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
故大制不割
*****************************
虽知阳刚的显要,但仍能坚守阴雌的柔静心态,
就像是能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
能够如同溪谷一般,就能保持好的德行,像婴孩一般纯真自然。
虽知好的名声能让自己显得尊贵荣耀,
但仍能坚守平常无奇的位置,这是天下人的榜样。
能够做天下人的榜样,就能保持好的德行,
虚怀若谷的处於无极的境界。
虽知荣耀的珍贵,却能怀谦卑柔软之心,
就像包容天下的溪谷一般,德行富足,自然朴实。
朴木经过适当的加工后,就可成为有用的器具。
圣人用谦卑柔软之心、行光明正大之事,去造福社会大众,自然就成为百官之长。
所以,
阴阳共存、刚柔并济行事,为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上顺之道,不可分割独施。
守道章 第五十九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厌耻章
赞玄章
显德章
异俗章
虚心章
苦恩章
象元章
无为章
俭武章
偃武章
圣德章
同异章
道化章
偏用章
任德章
养德章
益证章
修观章
玄符章
淳化章
恩始章
守微章
淳德章
知难章
知病章
爱巳章
任为章
制惑章
贪损章
戒强章
天道章
任信章
任契章
显质章
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yé
yú
上善治水的典范,大禹治水
都江堰全景
仅知其形,不知其势,那么也就难以解析和掌握脑脊液之水的全貌。只有“知其白,守其黑”,知其形而守其势,才能窥破其中的奥秘。
上善治理体内有质无形之水 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時。
《悟真篇》中曾经说:“天地才经否泰,朝昏也识屯蒙。辐来凑毂水朝宗,妙在抽添运用。得一万般皆毕,休分南北西东,损之又损慎前功,命宝不宜轻弄。” ![]() ![]() 我们借张伯端真人的这一首诗,对老子的十八字真诀进行一个小结。首先,我们应当高度注意和重视的是,修身方法论要遵循它的次第论。老子的十八字真言,大家注意了,只适用于修身者的中级阶段。在此之前必须经过清地平基,筑基炼己的预科准备阶段和初级实践阶段,才能进入对这个十八字真言的实践期。因为治理人体内的玄水,其治理的前提是一个“静”字。当我们的实践没有真正完成心意静、性体静、命体静、因业阻力少时,那么玄水这个“动”字的顺行物化,也就难以避免。修心不到位,少私而寡欲未达标,双可教育未见验,性体未归德,体表的12经络不通畅,深层的八脉道未开通,业力的障碍重重,都是玄水妄动失静的原因。必须经过清地平基和筑基炼己的过程,才能扫清这些障碍。天地才经否泰,也就是人的内天地在清地平基和筑基炼己过程中,体内玄水肾气修复回补的过程。 否卦是指体内元精消耗到了32——40岁时,上乾下坤,上阳下阴,人体内的天水与地水,已经升降中止,否塞不通,人体自身内部的天地和地气,已经自己难以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升降,它的交流已经出现终止了。所以看一般三十到四十岁的人,就能够感觉到吃力了。这个气啊,一提起来就不行。如果连续讲几个小时可能就蔫了,因为他内部的气不能自动交换。他干点活就容易疲劳,容易喘气。为什么呢?因为他体内的天地之气否塞不通,无法继续交通互化,人体库储的玄水肾气已经消耗了一半,人的头发也开始脱落了。古代的人一般都是在这个年龄区间才开始寻道并且得诀而实践,首先起码要恢复到泰卦能量态。 而64岁以后才开始实践的人,则是从坤卦、从空荡的库储状态开始回补,回补至泰卦的5——8岁时的上阴下阳能量库储状态。所以说人体内天地中刚刚经历了否卦和泰卦阶段,虽然早晚勤于实践,也经历过和具备了屯卦和蒙卦的能量状态,但是都还并没有进入最佳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然也就需要“命宝不宜轻弄”的法则把握。这个“命宝不宜轻弄”的法则。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不要去轻易尝试。还是老老实实地将基础打牢,否则就可能是意引元精乱窜,假幻之丹腹中成。所以老老实实地将基础打牢,那才是根本。什么时候进入老子的十八字真言最佳呢?那就是当我们的擒捉白虎实践,能够进入体呼吸和胎息能够自然出现以后,那才是最佳时机。在此之前运用此十八字诀,都难以真静而获得良好的变化。所以还是建议“命宝不宜轻弄”。 最真实和正确的玄水动态,全都是在无为中自然出现的,近代许多人以意领气,采用拔苗助长的方式,意通大小周天,其实全都违背了自然的法则,不解玄水的特性。所以,把握玄水肾气运动时机的最佳办法,并不是人体的后天意识,而是无心无意顺应玄水肾气的自然运动,心和意仍然要高度保持住无为状态,观而不领,观而不离,顺时随机随观而动,毫不干扰或者以意相领引。才是符合踵善时的法则。 夫唯不争,故无尤。作为本章的结尾,老子通过这一句话,归纳总结了上善治理玄水肾气的根本要求,指出了最后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那就是在整个过程之中,后天的智识不要与玄水的自然变化相争,应当高度顺应其自然,遵从玄水本身的变化规律,不能人为干扰而产生阻碍和破坏力,这才是顺利变化和成功的保证。老子曾经指出:“人之道,为而弗争”。黄帝也曾经说:“故安静正德,好德不争。”人间正道,关键是要“为而不争”,世间的一切争,都是因为后天智识所知超出了道德的规范和制约,过度执着于利益的获得,争于利也就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刻,相伴而来的也就是无穷无尽的相争。失败和忧患也就永远相随不离。争,也就成了人类生存的祸患,苦难的种子。为利而争,是一个极其普遍的规律性,它的支撑者就是人类的私心和贪欲。 在修之身的上善治理玄水肾气的关键性实践中,为而不争,同样是一个必须恪守的原则,也是成败的关键。夹私藏欲,被利所诱,多知其理而妄动意念指挥其中的任何一个过程,都是自取其败,产生烦恼忧患的祸胎。“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记》曰:“通于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庄子·天地》) 好,关于帛书《老子》的第五十二章治水的释义,我们暂时就讲解这么多,希望这些不太成熟的讲解内容,对德慧智教育和德真道教育,都能有所借鉴和帮助。大家也可以自己进行解经,深入展开,提出自己智慧的见解。让我们解读好上善治水,在有形有象和无形无象,或者说有质有形,有质无形这两大物质共同组成的世界中去真正认识我们的生命,共同走近老子,与圣人居,与圣人谋,从而完成我们本身内在的修之身,其德乃真。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出地上进而盛,自昭明德坤柔顺。
贤臣从附丽明君,修身为本得晋升。
刘先银题写书名《绿水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