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2018-07-29 19:05:59)
标签:

太初有道

黄帝内经

合道而行

刘先银博客

分类: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典沐心》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在世界上的译本有近500种, 其中有英文、德文、法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 瑞典文、波兰文、芬兰文、捷克文、葡萄牙文、冰岛文等。除 《圣经》之外,《道德经》是当今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一部书。 可见,欧洲是《道德经》读者最多的地区。

《圣经》,欧洲人曾用舰船、枪炮把它推向世界。那么,中国是否也曾用武力把《道德经》推向世界呢?没有,中国从来没有这样做。欧洲、西方接受它、学习它、吸纳它,完全是出于他们的自觉、自愿。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曾感慨地说:“古代中国人比现代人聪明,他们的发明都是天才的发明。”

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原子能理论的创立者。他曾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得益于两大法宝,一是以阿基米德的几何学为代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实验证伪的方法。这两大法宝,古代中国的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来的成绩,有不少却早被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做出来了。”

尽管,爱因斯坦不是莱布尼茨那个时代的科学家,而他却说出了那个时代的欧洲科学家的心声。

请注意,莱布尼茨和爱因斯坦,好像只是称赞古代的中国人,称赞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其实,他们是在提出问题,他们是在寻求答案。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比现代人聪明?古代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他们有什么法宝?这就是他们提出的问题,这就是他们要寻求的答案。

那么,他们找到了答案吗?好像找到了。

莱布尼茨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绝代天才和通才。当他与牛顿被并列为微积分的发明者之后,曾变得非常自负,瞧不起任何人。而当他第 一次看到阴阳八卦图之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他激动之下, 将自已写的微积分一书扔进了身边的字纸篓。他感慨地说: “这是宇宙的最高奥秘,却被东方人发明了。”当他深入地研读了《周易》和《道德经》之后,便十分向往中国。他曾给清朝的康熙皇帝写信,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并要求在中国办一所科学院。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的能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 唾手可得。”尼采把《道德经》视为一座思想大宝藏。


正是由于欧洲人的虚心好学,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老子的文化得以施益于欧洲,施益于欧洲的复兴。

这可不是中国人自已的自卖自夸,而是欧洲人自己这样认为的。

所以,我们应该有自已的文化自信,虽然曾经包括现在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不要笼统地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愚昧落后的。相反,仅仅就老子来说,就为中华民族,也是为人类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哲学,既有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的探讨,又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索;既有系统的认识论原理,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是古代世界哲学群山中的巅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老子哲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精神,仍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

道:夷希微---耶和华

"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_希腊_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赞玄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无物。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释】"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译

1.看它看不见,名叫“夷”;

2.听它听不到,名叫“希”; 

3.摸它摸不到,名叫“微”。 

4.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

5.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

6.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

7.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8.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题解】此篇是老子的宇宙论,解释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无形、无声、无色、无味,不可触摸,但可感知,因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我们可感知。此篇中老子自述其词,是为了解释他提出的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说清楚,所以就混而为一。"夷希微"三者,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其上不光明,其下不阴暗,蒙胧无法形容,于是又回复到无。它的上面不见光明,它的下面不见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 就是说它没有形状,没有物象,把此现象称为“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尾。这应该是无状态之状态,无物象之物象,这就是似无似有的恍惚。 往前追溯不知何时开始,往后跟随不知何时结束。秉持上古之道,可以把握当今万有,以感知上古的来龙去脉凭这个古老的“道”,来驾驭现存的事物,就会知道古老事物的开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注:"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_希腊_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道:夷希微---耶和华

"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_希腊_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老子·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逻辑规则

                    ┌视之不见名曰夷┐

      ┌三位一体   ┼  听之不闻名曰希   ┼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两种形式     └搏之不得名曰微┘

大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

    │逻辑规则├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四者同一  ┼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属性是规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到,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无从深究,浑然一体(而成为“道”)。它居上时不光耀夺目,处下时也不阴暗晦涩。它绵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复归于没有实物的状态。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叫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

执掌古时的大道,来驾驭今天的现实。能够知道事物的发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这一章是老子给人们解说它的道是怎样的,如果将老子的观点看作是灯谜的话,老子的译文就是该灯谜的谜面。其中开端的三个排比句是“道”在认识形式环节具有的特点:体现出三位一体的逻辑规则: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那么,谜底应该是怎样的呢?答案就在第十章——“玄览”即一种直觉,亚里士多德将它称作洞见,不说自明的,无需证明的人类智慧。 

存在形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老子用四种关联语进行了描述,它的谜面分别是: 

1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并非虚构,不可忽略:沈善增译文:强调客观性 

2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寻不到名字,作用于物:强调道的属性 

3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无形无物,隐约形式:道的特点 

4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跟随它前进看不道它:道的威力 

这是我对谜面的分析,它揭示出“道”的属性客观存在,隐约形式、跟随主体前进,发挥作用,支配着物。这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人类智慧特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真理的格式和逻辑规则。 

本质属性是怎样的呢? 

谜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逻辑推理,把握规律。可以从已知把握未知。可见,这是辩证逻辑的属性。不是分类认识,而是进行逻辑推论,使人进入未知领域。 

至此,认识形式、存在形式、逻辑形式(本质属性)三个环节的谜面都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这就是“老子的大道之谜”的谜底。老子给出了谜面,我给出了谜底。至此,大道之谜就这样得到破解了。用逻辑图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 

┌不是直观反映的对象┐ 

┌认识形式┤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直观洞见┐ 

│        └不是反思把握的对象┘         

│        ┌客观存在,不是虚构┐        │思维创造的产物 

│        ├不能言说,作用于物┤        │真理的格式 

谜面┼存在形式┤                  ├人类智慧┼谜底:辩证逻辑规则 

│        ├无形无物,隐约形式┤        │认识论的规律 

│辩证逻辑└要跟随它却看不到它┘         

└本质属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逻辑推论┘ 

将我给出的谜面和谜底的逻辑图与老学研究者的诸多解说对照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停留在观点环节解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不能揭开它的谜底的,只能停留在对谜面的注解上面,只有上升到辩证逻辑的高度,通过逻辑图的形式才能将隐藏在谜面背后的谜底展示出来。

老子《道德经》一共五千多言,它都是大道的谜面,只有站在大道是逻辑的高度进行分析,通过逻辑图连线的方法把握大道逻辑的形式和特点,才能将它的谜底揭露出来。可见,我绘制的81章逻辑图就是大道的谜底。它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网构成了老子讲述的逻辑形式,它与书本上的《逻辑学》理论截然不同,属于具体应用环节的逻辑形式,是以不同形式的关系网出现的逻辑规则。这一逻辑规则的属性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不同,它是辩证逻辑规则的展示。

这一章的译文没有采用通行的王本,而是采用沈善增的帛书译文。因为帛书的译文与大道的属性接近。王本停留在理性的观点环节,没有上升到大道是逻辑的高度。所以他的描述缺乏准确性。这就是辩证论的特点:一切都以老子的大道为判断的依据。不是以译文的形式、早晚为依据。而老子的大道就在我的心里,不需要从外面去对比。用金字塔来比对。这是所有老学研究者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金字塔的模式。

 夷:灭的意思,无形无象的形容词。  希:静的意思,无声无响的形容词。  微:隐的意思,是无体的形容词。  致诘:发问。我们的耳目体不能描述它,道是超感觉的,所以不可发问。  混而为一:凡可言说的,都是可分的,都是有形的具体事物,因为不可言说,故“混而为一”。混和一,都有不可分的意思,都是对“道”的声明。  其上不曒,其下不味:二“其”字,指道。曒,洁白、光亮。昧,暗藏,曒的反义词。凡物皆上明而下暗,道高无上故不曒,卑而无下故不昧。  绳绳不可名:绳绳,运动无穷极、广大无涯际的意思,是对道的无限性写状。道只有连续性,没有中断性,不可分,故不可名。  惚恍:不清不集中,似有似无,难以分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严复说:“见首见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皆无穷者也,何由见之?”道无始无终,难见首尾。  古始:王弼注:“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也。”古始,道在远古的相对开始处。道纪:道的纪元,即道的连续性编年的开始。
译文:眼看不见,所以称之为不灭,耳听不到,所以称之为希微,手摸不着,所以称之为无状。这三种情形,不可穷追问,因此混合为一,归于“道”的虚无。“道”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的运动持续不断,不可名状,我们称这又只好称之为无物状的“道”。“道”啊,无法形容,不可物状,因此我们只能说隐约恍惚。我们感觉它的存在,迎接在它的前面,却看不见它的头面,追随它的也不见它的背面。如果我们掌握它去驾驭一切现存的事物,就似乎可以知道“道”的相对远古处了,那就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这句对应的是前面的人之所恶一句。人们都厌恶自己不够闪亮,不够光芒四射,不够荣华富贵。这就是人们通常所遵循的教行,我也会教行这个道理,这就是益之而损的道理。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对应的是弱,梁对应的是柔,指坚硬。柔软的东西,显然是无法做梁的。强梁,是柔弱的反面。不得其死,没到它该死的时候就死了。
本来一盏油灯加满油正常使用,可以用十天,不过有些人,非要把灯芯全拨出来,虽然非常明亮,但是用一天就油尽灯灭了。益之太过而损之太快,不到尽天年的时候就要死了,这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意思。
益之而损,是只知雄不知守其雌,这样的教行,是为雄之道,所以称之为教父。有教父,则肯定也会有教母,能守其雌的,就是教母。59章讲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那个就是教母。

守道第五十九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啬)sè】

解释:小气,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吝~。
古同“穑”,收割庄稼。
汉英互译:啬miserly stingy 

嘉言懿yi行=三妙行


守道第五十九

道德经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体道 第一 老子·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养身 第二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安民 第三 【老子·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无源 第四 【老子·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象帝之先

虚用 第五 【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成象 第六【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

韬光 第七【老子·第7章】天长地久

易性章第八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

运夷 第九 【老子·第9章】持而盈之

能为 第十【老子·第10章】载营魄抱一 玄德

无用 第十一【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

检欲 第十二【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

厌耻 第十三 【老子·第13章】 宠辱若惊  

赞玄 第十四【老子·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纪。

显德 第十五【老子·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归根 第十六【老子·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淳风 第十七【老子·第17章】功成事遂

俗薄 第十八【老子·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还淳 第十九【老子·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异俗 第二十【老子·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虚心 第二十一【老子·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纪。

益谦 第二十二【老子·第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虚无 第二十三【老子·第23章】希言自然

苦恩 第二十四【老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象元 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重德 第二十六【老子·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巧用 第二十七【老子·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反朴 第二十八【老子·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

无为 第二十九【老子·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俭武 第三十【老子·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偃武 第三十一【老子·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圣德 第三十二【老子·第32章】侯王若能守之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辨德 第三十三【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任成章 第三十四【老子·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仁德 第三十五【老子·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微明 第三十六 【老子·第36章】柔弱胜刚强。

为政 第三十七老子·第3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论德 第三十八【老子·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法本 第三十九【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去用 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

同异 第四十一【老子·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化 第四十二【老子·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偏用 第四十三【老子·第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立戒 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洪德 第四十五【老子·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俭欲 第四十六【老子·第46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鉴远 第四十七【老子·第47章】圣人不行而知

忘知 第四十八【老子·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任德 第四十九【老子·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

养德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玄德

归元 第五十二【老子·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益证 第五十三【老子·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修观 第五十四【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 第七层面:五德

玄符 第五十五【老子·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玄德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淳化 第五十七【老子·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顺化 第五十八【老子·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

居位 第六十【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谦德 第六十一【老子·第61章】大国者若下流

为道 第六十二【老子·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故为天下贵

恩始 第六十三【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73以圣人犹难之。

守微 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淳德 第六十五【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後己 第六十六【老子·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三宝 第六十七【老子·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配天 第六十八【老子·第68章】善胜敌者,不与

玄用 第六十九【老子·第69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知难 第七十【老子·第70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知病 第七十一【老子·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爱巳 第七十二 【老子·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任为 第七十三【老子·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制惑 第七十四【老子·第74章】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贪损 第七十五【老子·第75章】贤于贵生

戒强 第七十六【老子·第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道 第七十七【老子·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任信 第七十八【老子·第78章】正言若反 

任契 第七十九【老子·第79章】和大怨,必有馀怨。

独立 第八十【老子·第80章】小国寡民

显质章 第八十一【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刘先银说: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 

道德经的时间哲学:20.绝学无忧。4… 

道圣老子《道德经》成语53个精读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 

道德经说:绝学无忧。中国人啊,“ 

道德经说:有『道』者不处。推动 

道德经说:大国者下流。皆得其欲。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道德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道德经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宇宙自然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知不知, 

道德经说:多言守中。要妙在时间的 

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说:生命秘密,物或恶之,故 

道德经说:燕处超然。穿过云朵直至 

道德经说:合符於聖人之心。无为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尊道而贵德。道纪:研究与理解《道 

《道德经》有言:天道五德 

心情越愉悦,人的心脏分泌的荷尔蒙 

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道德经说:善道者的行言数。德交归 

道德经说: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写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体道章第一【老子·1章】道,可道 

道德经5235说:少则得,多则惑。人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金屋藏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道也。道的 

道德经说:昔之得一者。老子道德经 

既己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穿越时空, 

知難【老子·第七十章】知病【老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絕 

3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63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看不见的 

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说知足:体会通达大道,是谓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 

道德经说:知雄守雌,大制不割。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厌耻章第十三【老子·第十三章】无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道德经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文化诊断学】三生万物。智慧的最 

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论德章 

合道而行:读【老子·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异俗章绝学无忧,虚无章希 

函关天地外,大道有无中。 

没身不殆:道德经讲述天道演化地德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 

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治大国,如烹小 

执一为天下牧:信善知,多言多败, 

天地有大美: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4慎终如 

天地有大美: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 

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道德经》只四 

37章:無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德 

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水善利万物 

60以道莅天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天地有大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