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标签:
太初有道黄帝内经合道而行刘先银博客 |
分类: 老子道德经 |

刘先银题写书名:《经典沐心》
《道德经》在全世界的传播
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在世界上的译本有近500种, 其中有英文、德文、法文、荷兰文、意大利文、日文、俄文、 瑞典文、波兰文、芬兰文、捷克文、葡萄牙文、冰岛文等。除 《圣经》之外,《道德经》是当今世界上被翻译最多的一部书。 可见,欧洲是《道德经》读者最多的地区。
《圣经》,欧洲人曾用舰船、枪炮把它推向世界。那么,中国是否也曾用武力把《道德经》推向世界呢?没有,中国从来没有这样做。欧洲、西方接受它、学习它、吸纳它,完全是出于他们的自觉、自愿。
德国科学家莱布尼茨曾感慨地说:“古代中国人比现代人聪明,他们的发明都是天才的发明。”
德国的另一位科学家叫爱因斯坦。他是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是原子能理论的创立者。他曾说:“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科学家得益于两大法宝,一是以阿基米德的几何学为代表的逻辑推理的方法。一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实验证伪的方法。这两大法宝,古代中国的贤哲显然都不具备。然而,值得惊奇的是,西方科学家做出来的成绩,有不少却早被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做出来了。”
尽管,爱因斯坦不是莱布尼茨那个时代的科学家,而他却说出了那个时代的欧洲科学家的心声。
请注意,莱布尼茨和爱因斯坦,好像只是称赞古代的中国人,称赞古代中国的科学家,其实,他们是在提出问题,他们是在寻求答案。
古代中国人为什么比现代人聪明?古代中国的科学家为什么能取得那样大的成就?他们有什么法宝?这就是他们提出的问题,这就是他们要寻求的答案。
那么,他们找到了答案吗?好像找到了。
莱布尼茨是一位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社会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绝代天才和通才。当他与牛顿被并列为微积分的发明者之后,曾变得非常自负,瞧不起任何人。而当他第 一次看到阴阳八卦图之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他激动之下, 将自已写的微积分一书扔进了身边的字纸篓。他感慨地说: “这是宇宙的最高奥秘,却被东方人发明了。”当他深入地研读了《周易》和《道德经》之后,便十分向往中国。他曾给清朝的康熙皇帝写信,希望加入中国国籍,并要求在中国办一所科学院。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的能量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 唾手可得。”尼采把《道德经》视为一座思想大宝藏。
正是由于欧洲人的虚心好学,从而使中国的文化、老子的文化得以施益于欧洲,施益于欧洲的复兴。
这可不是中国人自已的自卖自夸,而是欧洲人自己这样认为的。
所以,我们应该有自已的文化自信,虽然曾经包括现在落后于西方国家,也不要笼统地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愚昧落后的。相反,仅仅就老子来说,就为中华民族,也是为人类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哲学,既有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的探讨,又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索;既有系统的认识论原理,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居于主导地位,而且是古代世界哲学群山中的巅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直到今天,老子哲学中的基本原理和精神,仍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
"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_希腊_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赞玄章第十四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複歸於无物。是謂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注释】"致诘,犹言思议"。又马王堆甲乙本「致诘」作「致计」,均有深究之义。
【译文】
1.看它看不见,名叫“夷”;
2.听它听不到,名叫“希”;
3.摸摸它摸不到,名叫“微”。
4.这三者的形象无从究诘,它是浑沦一体的。
5.它上面不显得光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绵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还回到不见物体的状态。
6.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叫它做“惚恍”。
7.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后面。
8.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了解宇宙的原始,这就是自然之道的纲纪。
【题解】此篇是老子的宇宙论,解释“道”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道是虚无的,非显现的,无形、无声、无色、无味,不可触摸,但可感知,因为天地万物的产生和消失,我们可感知。此篇中老子自述其词,是为了解释他提出的“道”。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说清楚,所以就混而为一。"夷希微"三者,无色、无声、无形之物无法用语言描述,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
注:"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_希腊_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夷希微",就是"耶微"即耶和华的相似音,这个相似音在非洲_希腊_希伯来和中国,都是指上帝。
逻辑规则
大道┤
├四者同一
│
└属性是规律: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到,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无从深究,浑然一体(而成为“道”)。它居上时不光耀夺目,处下时也不阴暗晦涩。它绵绵不绝而又不可名状,复归于没有实物的状态。这就叫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这就叫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随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
执掌古时的大道,来驾驭今天的现实。能够知道事物的发端,这就是“道”的规律。
这一章是老子给人们解说它的道是怎样的,如果将老子的观点看作是灯谜的话,老子的译文就是该灯谜的谜面。其中开端的三个排比句是“道”在认识形式环节具有的特点:体现出三位一体的逻辑规则: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那么,谜底应该是怎样的呢?答案就在第十章——“玄览”即一种直觉,亚里士多德将它称作洞见,不说自明的,无需证明的人类智慧。
存在形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老子用四种关联语进行了描述,它的谜面分别是:
1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并非虚构,不可忽略:沈善增译文:强调客观性
2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寻不到名字,作用于物:强调道的属性
3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无形无物,隐约形式:道的特点
4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跟随它前进看不道它:道的威力
这是我对谜面的分析,它揭示出“道”的属性客观存在,隐约形式、跟随主体前进,发挥作用,支配着物。这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人类智慧特有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真理的格式和逻辑规则。
本质属性是怎样的呢?
谜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逻辑推理,把握规律。可以从已知把握未知。可见,这是辩证逻辑的属性。不是分类认识,而是进行逻辑推论,使人进入未知领域。
至此,认识形式、存在形式、逻辑形式(本质属性)三个环节的谜面都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这就是“老子的大道之谜”的谜底。老子给出了谜面,我给出了谜底。至此,大道之谜就这样得到破解了。用逻辑图展示出来,它是这样的:
┌不是直观反映的对象┐
┌认识形式┤看不到听不见摸不着├直观洞见┐
│
│
│
谜面┼存在形式┤
│
│辩证逻辑└要跟随它却看不到它┘
└本质属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逻辑推论┘
将我给出的谜面和谜底的逻辑图与老学研究者的诸多解说对照起来,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停留在观点环节解说老子的《道德经》是不能揭开它的谜底的,只能停留在对谜面的注解上面,只有上升到辩证逻辑的高度,通过逻辑图的形式才能将隐藏在谜面背后的谜底展示出来。
老子《道德经》一共五千多言,它都是大道的谜面,只有站在大道是逻辑的高度进行分析,通过逻辑图连线的方法把握大道逻辑的形式和特点,才能将它的谜底揭露出来。可见,我绘制的81章逻辑图就是大道的谜底。它的复杂多变的关系网构成了老子讲述的逻辑形式,它与书本上的《逻辑学》理论截然不同,属于具体应用环节的逻辑形式,是以不同形式的关系网出现的逻辑规则。这一逻辑规则的属性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不同,它是辩证逻辑规则的展示。
这一章的译文没有采用通行的王本,而是采用沈善增的帛书译文。因为帛书的译文与大道的属性接近。王本停留在理性的观点环节,没有上升到大道是逻辑的高度。所以他的描述缺乏准确性。这就是辩证论的特点:一切都以老子的大道为判断的依据。不是以译文的形式、早晚为依据。而老子的大道就在我的心里,不需要从外面去对比。用金字塔来比对。这是所有老学研究者做不到的事情。因为他们头脑中没有金字塔的模式。
夷:灭的意思,无形无象的形容词。 希:静的意思,无声无响的形容词。 微:隐的意思,是无体的形容词。 致诘:发问。我们的耳目体不能描述它,道是超感觉的,所以不可发问。 混而为一:凡可言说的,都是可分的,都是有形的具体事物,因为不可言说,故“混而为一”。混和一,都有不可分的意思,都是对“道”的声明。 其上不曒,其下不味:二“其”字,指道。曒,洁白、光亮。昧,暗藏,曒的反义词。凡物皆上明而下暗,道高无上故不曒,卑而无下故不昧。 绳绳不可名:绳绳,运动无穷极、广大无涯际的意思,是对道的无限性写状。道只有连续性,没有中断性,不可分,故不可名。 惚恍:不清不集中,似有似无,难以分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严复说:“见首见尾,必有穷之物,道与宇宙皆无穷者也,何由见之?”道无始无终,难见首尾。 古始:王弼注:“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也。”古始,道在远古的相对开始处。道纪:道的纪元,即道的连续性编年的开始。
译文:眼看不见,所以称之为不灭,耳听不到,所以称之为希微,手摸不着,所以称之为无状。这三种情形,不可穷追问,因此混合为一,归于“道”的虚无。“道”的上面不光亮,下面也不阴暗,它的运动持续不断,不可名状,我们称这又只好称之为无物状的“道”。“道”啊,无法形容,不可物状,因此我们只能说隐约恍惚。我们感觉它的存在,迎接在它的前面,却看不见它的头面,追随它的也不见它的背面。如果我们掌握它去驾驭一切现存的事物,就似乎可以知道“道”的相对远古处了,那就是“道”的纪元的开始。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这句对应的是前面的人之所恶一句。人们都厌恶自己不够闪亮,不够光芒四射,不够荣华富贵。这就是人们通常所遵循的教行,我也会教行这个道理,这就是益之而损的道理。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强对应的是弱,梁对应的是柔,指坚硬。柔软的东西,显然是无法做梁的。强梁,是柔弱的反面。不得其死,没到它该死的时候就死了。
本来一盏油灯加满油正常使用,可以用十天,不过有些人,非要把灯芯全拨出来,虽然非常明亮,但是用一天就油尽灯灭了。益之太过而损之太快,不到尽天年的时候就要死了,这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的意思。
益之而损,是只知雄不知守其雌,这样的教行,是为雄之道,所以称之为教父。有教父,则肯定也会有教母,能守其雌的,就是教母。59章讲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那个就是教母。
第五十九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解释:小气,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吝~。
古同“穑”,收割庄稼。
汉英互译:啬miserly stingy
嘉言懿yi行=三妙行
道德经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无用章
厌耻章
赞玄章
显德章
异俗章
虚心章
苦恩章
象元章
无为章
俭武章
偃武章
圣德章
论德章
同异章
道化章
偏用章
任德章
养德章
益证章
修观章
玄符章
淳化章
恩始章
守微章
淳德章
知难章
知病章
爱巳章
任为章
制惑章
贪损章
戒强章
天道章
任信章
任契章
显质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