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生,生生之厚,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2016-03-31 03:03:33)
标签:

合道而行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博客

太初有道

健康生活

分类: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说:昔之得一者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贵生,生生之厚,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著作者站在汇通古今的高度,带您一起逐字逐句解读《道德经》,真正回归经典原文,引领您进入老子的精神世界,真切体验天地大道的搏动,从中体悟智慧、修养心灵、感受生命。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题解】人从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概莫能外。生命珍贵,是道贵德,一切价值之根本,不可以不重视。能奉自然之道,得生的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约占十分之三;为了生存而劳碌奔忙,结果反而加速死亡的也约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他们太过分地去追求保养生命而妄为的,结果适得其反。听别人说,善于保护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受到兕牛和猛虎的侵害,在战争中也会免遭杀伤。因为兕牛找不到用角去触他的地方,猛虎也寻不到用爪子去抓他的机会,兵器又无法去刺向他。为什么呢?因为根本没有进入可以致死的境地。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属于长寿的,占十分之三;属于短命的,占十分之三;人的过分地奉养生命,妄为而走向死路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范围。

天地之生物也,虽千变万化,无有穷极,而其道不外一阴一阳,盈虚消长,进退存亡而已。其间亦不外一太极之理气流行而已。夫生死犹昼夜也。昼夜循环,运行不息,亦如生死之循环,迭嬗不已。但其中屈伸往来,原属对待两呈,无有差忒。自出生入死者言之,则遇阳气而生者十中有三,逢阴气而死者,亦十中有三。其有不顺天地阴阳之常,得阳而生,犹是与人一样。自有生后,知识开而好恶起,物欲扰而事为多,因之竭精耗神,促龄丧命,所谓动之死地者,亦十中有三。是生之数,不敌其死之数;阴之机,更多于阳之机。造化生生之理气,不虞其竭乎?然而太极之元,无声无臭,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发为五行,散为万物,极奇尽变,莫可名言,亦无欠缺。所以顺而生之,源源不绝;逆而用之,滴滴归宗。生者既灭,死者又添;死者既静,生者又动——此造化相因之道,鬼神至诚之德,寓乎其间,自元始以至于今,未有易也。不然,万物有生而无死,将芸芸者充满乾坤,天地不惟无安置之处,亦且难蓄生育之机。此消者息之,盈者虚之,正所以存在生之理也。人能知天地生生之厚,即在此消息盈虚,于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于杀机中觅生机,死里求生气,行春夏秋冬之令,含生长收藏之功。顺守逆施,彼天地生化众类,而成万年不蔽之天以此;人身返本还原,以作千古非常之圣,亦莫不由此。此岂靡靡者所能任哉?惟善于摄生之人,用阴阳颠倒之法,造化逆施之方——下而上之,往而返之;静观自在,动候阳生;急推斗柄,慢守药炉;返乎太极,复乎至诚;出有入无,亘古历今;同乎日月,合乎乾坤……以之遗大投艰,亦无入不得。即猛如虎兕,亦且化为同俦【chou】;利若甲兵,亦且销为乌有。亦何畏兕角之投,虎爪之措,兵刃之加,而计生死存亡于一旦耶?此何以故?以其无死地也。况圣人炼性立命有年,聚则成形,散则成气;日月随吾斡旋,风雷任其驱使。虎兕纵烈,兵刃虽雄,只可以及有形安能施于无形?天下惟无形者能制有形;岂有形者能迫无形乎?噫,万物有形则有生死,圣人无形则无生死,且主宰乎生生死死之原,万物视之以为生死,有何人灾物害,而漫以相加者哉? 

此言十为天地之全数,三为三阳三阴。人禀乾三阳而生,遇坤三阴而死。此原是天地一阴一阳,屈伸往来,循环相因之理。非阴无以成阳,非死无以为生。故休息退藏,无非裕生生之厚德于疆也。其在纵情肆欲,灭理丧人同,其死却与人异。盖顺阴阳而生死者,固太极之浑然在抱,俱两仪之真气流行;若逆造化而生死者,皆本来之元气无存,因后起之阴邪太甚。故皆曰“十有三也”。十者全数,即道之包罗天地;三者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一天二地,合水火而为三。且天一生水,金生水也;地二生火,木生火也,四象具焉。土无定位,游行于四象之中,即太极之纯粹以精者,主宰阴阳之气,运行造化之机,在天地则为无极。而太极之原在人身:静则无声无臭不二之元神;动为良知良能时措之真意——合之即五行也。此天地人物,公共生生之厚德,有物则在物,无物则还太虚,不以人物之生死而有加减也。是以善摄生者,入室静修,观我一阳来复,摄之而上升,摄之而下降,摄之而归炉温养,丹成九转,火候十分。所谓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软者是,有何虎兕兵刃之害哉?试观古人,深山僻处,虎兕为群,豺狼与伍,甘心驯伏,自乐驰驱者不少。又有单骑突出,群酋倾心,弃甲抛枪,敬如神明,爱若父母者。它如孝心感格,贼寇输诚;节烈森严,奸回恻念,皆由至诚之德,有以动之也。观上而兕无以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洵不诬也。要之一元之理气,非造化之阴阳。我能穆穆熙熙,至无光明,又何生死之有?彼有生死者其迹也,我能泯其迹,一归浑沦之命,太和之天,虽迹有存亡,而理则长存而不蔽,又何生之足乐,死之堪忧乎?古圣人舍生取义,杀身成仁,视刀锯为寻常,烹鼎镬为末事,此何以故?良以有得于中,无畏于外焉耳。故曰“无死地”。它注水之成数七,合为十三亦是。

道德经为道第六十二: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可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道”是深藏天下万物玄机的所在。善于遵循“道”的人懂得去珍视它,而不善遵循的人则因为它而有所依靠。合乎“道”的言语可以得到他人的尊崇,合乎“道”的行为可以令其有别去世俗之人。就算人不懂得如何遵循“道”,又怎么会被抛弃呢?因此,天子即位,三公就职,即使举行先丰拱璧,后丰车马的礼仪,我看都不如奉上“道”来作为献礼。古时之所以特别尊崇“道”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不是说,寻求就会得到,得罪也可以豁免吗?故而“道”才会被天下人所尊崇。 

在老子看来,“道”是“万物之奥”,也是“众妙之门”,就像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做任何事情都只能遵循它,而不能违背它。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道既是万物的起源,也是判断是非曲直的最高标准,它不但可以区分自然万物的良莠,而且还可以评判人类社会的善恶。自然之道在于无为,无为并非无所作为,而是指春风化雨般的潜移默化。儒道都重视教化的作用。儒家的教化主要通过自我克制和推行仁德来实现。老子也说:“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这是道家的教化方式。在老子看来,推行仁德实在算不上什么高明的做法,那就相当于强迫别人接受某种他不喜欢的东西。“克己”倒是与老子所说的“守其雌”有些相似,两者都主张使自己保持比较低调的状态,通过退让的处世方式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这一点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文化的一个方面。 

大“道”是所有人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世间之人无论善恶贵贱,没有不需要它的。儒家讲究向他人学习,“见贤思齐”,强调榜样的作用。老子从另一个角度说,“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美好的言论和行为都可以使自己赢得别人的尊重,从而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孟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把他抚养成人。一开始,孟子一家住在墓地附近,他总跟小伙伴学大人办丧事时样子,母亲觉得这里不适合孩子成长,就把家搬到了另一个地方。这个住处离集市很近,孟子又跟这里的小伙伴学大人做买卖的样子,于是母亲再次决定搬家。最后他们搬到了一所学校的附近,这里的孩子都知书达礼,为孟子成为儒家的一代宗师奠定了基础。“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反映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近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

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


​道者万物之奥。

前面两章,分别讲了内政和外交。本章接着讲,从治理一个大国,进一步阐述,治理天下,进行全球统治的道理。

道者万物之奥。道,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它既是创生万物的根源,也是推动万物造化的动力源,同时也是万物之理的设定者。

要明道,用道,此三者,不可偏废。天地万物,一切一切的奥秘和道理,都在道中。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善人之宝,善人,能理解道,能通达道,能掌握道,能使用道的人,称之为善人。对有道之人来说,得万物之奥,用之以定天下万化,如得天下至宝。

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人,不能理解道,不能通达道,不能掌握道,不能使用道的人,称之为不善人。对于无道之人来说,取得了天下,认为竭力的去靠自己的智慧去维护这一切,就可以长久的保有天下。

这里的善人,不善人,都是指治理天下的统治者。

美言可以市,行可以加人。

美言可以市,不善之人贵其师之意。天下至尊至贵,道德而已。不善之人,自尊自贵,是贵己而灭天,贵己而弃天下。

行可以加人,不善之人爱其资之意。不善之人,认为自己可以发明出来一套一套的“治理天下之道”,并践行自己的“道”,行不善之行,自认为是对天下百姓有益的政治之举,其实不过是以一己的巧伪加之于人,使人离失道德,损害其天真之性,所谓美行,不过以故灭命而已。善行不美,美行不善。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有道之人善救人,故无弃人,无弃物。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使天下百姓见素抱朴,复归其天真。是谓救人。

不善之人则相反,弃人弃物,绝弃天下之真,而保仁智伪巧。不善道之人,为了巧伪之物,整个天下都离失了道德,而丧其根本,他还有什么更多的东西可丧弃的呢?

弃道德之宝而保人智巧伪,无异于把珠玉都扔掉,去稀罕一堆破砖烂瓦。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可遗弃的呢。故曰,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駟马,不如坐进此道。

天子,昊天上帝的嫡长子。昊天上帝,也叫皇天上帝,上帝,帝,太一。象征天,代指天,最高的自然神,非人格神。西方并没有上帝的概念,只有中国文化,才讲上帝。他们只是靠文化捆绑,文化入侵,文化盗窃,偷走了我们文化中的“上帝”这一个专有概念和形象。

这样的有为而治,也治理不好天下。真正的尊贵是遵道贵德,以道德治天下,让天下无为而治,而无不治。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上古圣人,之所以道为贵,是为什么呢。老子是周朝之人,他也要称之为上古圣人,不外乎是三皇时期。老子的道,和三皇之道,一脉相承,而且,在老子的心目中,三皇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美好的理想社会。

古之圣人认为这个治理天下的大道,到底宝贵在什么地方呢?就在于:“善行,无辙跡;善言,无瑕謫;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而不善之人,恰恰是相反,与此道南辕北辙,走向了去“寻求”治天下之道。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治天下之道,其宝贵就贵在,求不得。而不是可以去求而得之,保而有之。

道如果是可以求而得之的,并且得到之后,还能够以此去取得天下,那么这个道,也太珍贵了。如果真是这样,天下之人,没人不想不得到它,不到处去谋求它,找寻它。

而且找寻到了之后,还会秘密的藏起来,自己死了,就遗传给自己的儿子。有儿女孝敬父母的,也都会把道找出来,献给他们的父母。当臣子的,也都会找到这个道,献给他们的君王。于是,天下顿时就变得很滑稽了。

咎莫大于欲得,罪莫大于不知足。而试图获得“道”,并以此而取天下,这是最大的欲得,最大的不知足,也是最大的咎和罪。如果真的找到了这个“道”,是不是说,这个最大的罪,也可以免除呢?

故为天下贵。

得道有道,有天下至宝,用道之理而治天下,善救人而无弃人,故而能为天下贵。

反之,自是自贵,并企图以智巧保有天下,治理天下,那么就会和天下两相弃。虽有尊贵之名,却为天下所弃,这样的统治者,不足以为天下贵。


附:《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市,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以求得,有罪可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

贵生,生生之厚,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贵生,生生之厚,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刘先银题写书名《美丽中国筑梦行》
      色彩的调和,色彩的力度,构成一幅色彩和谐的画。  
      色彩是力量。在光给予的彩色世界中,敏感的艺术家们早就在研究色彩的运用和表达了。在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艺术中,着色只局限于黑、白、灰三种,为了使画面生动一些,也会节制地多使用几种彩色,有一种现实主义的严谨效果。
      西方人把墨不当色,而中国人却把墨当成色的总括。中国人很明确地告诉你"墨分五色",就是说色法就是墨法。墨法是一个整的概念,所有的中国色彩都可以称作墨,这就是为什么叫"墨分五色"。要明白中国色彩发展的途径和道路,才会明白中国人为什么这么重视笔墨。笔墨不是不谈色,谈墨就是谈色,谈笔就是谈形。因此,当代中国的创作就是从笔法和墨法来探讨形和色的问题。
      达·芬奇反对强烈对比的着色方法,他用极细微的色调层次作画。伦勃朗被认为是明暗对照法画家的典范,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变成物质化了的光能,具有令人振奋的力量。
      印象派画家们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使得他们在光与物体之间的色彩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壁画色彩粗犷、有力;绢画色彩细腻、富有光泽。传统的颜料(石色和草色)加上特殊的笔、墨、纸、绢、砚等,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色彩的独特风格。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29/0b4f21874df745f79d9f4fc787552354.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d21bac69e7df4a109770d02679a2c19d.jpeg

刘先银题写书名《树蕙百亩》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134aee23463c4588a4ef034789e8fa97.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登高望远》

亲近自然,一组迷失在世界地图的唯美印象……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906/899b1b94d5b449ccb0ea7cbc89779f94.jpeg刘先银题写书名《太初有道》

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数字,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行者无疆:走进春的温暖,感受最自然的气息,迷失在世界地图-唯美印象……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1]。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释】:[1]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

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也有人将「十有三」译为「百分之十三」,不和此章深意。

【翻译】: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十有三】:

1.韩非子解释为四肢九窍。四肢指人的四肢。九窍指两耳、两鼻孔、两眼、口、前阴尿道。

2.十分之三。

3.百分之十三。

请读者自己领悟。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50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翻译】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不会遇到老虎,打仗不会受到伤害。在他面前,凶牛不知怎么投射它的角,猛虎不知怎么扑张它的爪,敌兵不知怎么挥舞他的刀。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已脱离了死亡的境地啊!

【注释】从韩非子注:不论生死,人皆有四肢九窍;送生致死,亦以此四肢九窍。联系上句「出生入死」的总概括,以及后面的「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的总结论,此意顺达。有人将「十有三」译为「十分之三」,不和此章深意。

养德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翻译】:万物都是由道所生,又有恩德去蓄养,化育为物形,得势而成长。所以万物没有不敬畏大道、不珍惜恩德的。大道的可敬和恩德的可贵,在于他不是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所以说,道生出万物,又以恩德去蓄养,使它们成长发育,给它们平安稳定,对它们抚爱保护。然而他这样创造养育却不强行占有,他这样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己功,他是万物之主却不任意宰制,这可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注释】:[1]「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归元 第五十二【老子·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地万物本身都有起始,这个始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如果知道根源,就能认识万物,如果认识了万事万物,复归万物的根源,那么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欲念的孔穴,闭起欲念的门径,终身都不会有
劳扰。如果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事件,终身都不可救治。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做“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做“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不绝的“常道”。
[注释]
1. 始:本始,此处指“道”。
2. 母:根源,此处指“道”。
3. 子:派生物,指由“母”所产生的万物。
4.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 勤:劳作。
6. 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 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明”
8. 强:强健,自强不息。
9. 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明”,照向外物为光。
10. 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 袭常:袭承常道。
 
[引语]
本章是继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评析]
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母”、“子”这对概念。在这里,“母”就是“道”,“子”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张松如认为“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了。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反映到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领域中来,就很容易带上一种以‘道’观物的特点。这是老子在认识上失足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但又认为老子的确是强调抽象思维,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关系讲得不够清楚,这是我们从本章内容中所得知的,不过不能把这一点加以夸大,相反,我们感到,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引用了辩证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麻烦。

【翻译】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的意思。

益证 第五十三老子·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翻译】这使我对大道确信不疑,行于其中,唯恐偏失。大道非常平安,世人却偏行险路。朝廷已很污秽,田园已很荒芜,粮仓已很空虚,却穿著华美的服饰,佩戴锋利的刀剑,吃腻佳肴美味,囤积金银财宝,这不就是强盗头子吗?这个背离大道的世代啊!

修观 第五十四【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翻译】完善的建造者,其建造的不能拔除。完善的保守者,其保守的不会失落。应当祭祀敬拜这完善者,子子孙孙永不停息。一个人若这样,他身上的恩德必真实无伪。一家若这样,这一家的恩德必充实有余。一乡 若这样,这一乡的恩德必深远流长。一国若这样,这一国的恩德必丰满兴隆。若以此教化 天下,其恩德必普行于天下。所以,将上面的道理用于一身,则知一身;用于一家,则知一家;用于一乡,则知一乡; 用于一国,则知一国;用于天下,则知天下。我从何知晓天下之事呢?就是从这里。

玄符 第五十五【老子·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玃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翻译】含容道德深厚的人,得到道的呵护,与婴儿得到母亲的呵护一样。对于婴儿,有毒之虫类不来蜇害,凶猛的野兽不来扑捉,善抓善捕的鹰鸟不来攻击。他们筋骨柔弱却能把东西牢固地握住,不知道两性交合但是生殖器官却能自然兴奋起来,因为他们精气纯正。他们整天哭号却不会嗓音沙哑,因为他们与自然的呼吸一样和谐。知晓自然的和谐之气,也就理解了永恒不变之道。人们知道了永恒不变之道,就有可能达到明察的境界。但是,人们却想要增加自己的生机,认为这是可以达到长生目的的;然后,人们又根据自己的心愿而役使精气,认为这样可以变得更强大。看起来,从婴儿到成人,似乎是越来越强大了,但是,万事万物都是一旦强壮了就开始衰老了,追求强壮是不符合大道的,不符合大道就会提前导致死亡。也就是说,失去了自然之道而追求强壮,反而会加速死亡,不如复归于婴儿。

玄德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 天下贵。
【翻译】真正了解大道的人不去多加解说,一定要把大道解说清楚的人不是真正知道大道的人。因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文字解说清楚的。堵塞自己的口耳,关闭自己的眼鼻,不去受道听途说的干扰;解除自己的棱角,排除纷杂的头绪,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贵的。

淳化 第五十七【老子·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翻译】治理国家要用正道,用兵打仗要用奇变,治理天下要不有意做什么事。也就是要掌握正变与无为之道。我什么知道应该如此呢?根据我今日所见的情况。现在的天下充满着忌讳,有太多的教条,但是百姓却更加贫穷;百姓有太多的权谋计较,国家政治却更加昏暗;人们有太多的技能智巧,离奇古怪的东西却越来越多;法律命令越来越清楚,盗贼却照样非常众多。所以,圣人说:我不凭个人私心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生化;我喜欢清静虚灵,但百姓能自然按正道而行;我不有意去做事,但百姓能自然富裕起来,我没有个人欲望,但百姓能自然保持其质朴的本性。

顺化 第五十八【老子·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翻译】天下的政治好像不清楚,但是百姓能风俗淳朴;天下的政治好像明明白白,但是百姓却有太多的缺憾和疏懒。灾祸是福气产生的根源,福气是灾祸藏伏的处所。这样祸福相互交替,有谁知道何时是极限呢?
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闷闷」是代表“浑厚”。如果你所带领的政治、施政,或是在公司当主管、在家里,对人、处事也是一样,「其政闷闷」做事情的原则要「闷闷」,就是浑厚。「其民“淳淳”」你的百姓会展现敦厚、忠厚的质量。如果你的待人处事、施政方式「其政察察」,什么事情都要查的清清楚楚,法纪很严明,就「其民缺缺」,百姓的人情会越来越薄。

有一位同修的先生是一位法学博士,在大学里面当法学教授,在法庭里面也像是在当检察长,把当法官、检察官的这一种习性、观念带回家庭,造成太太、小孩子在他面前就好像是犯人,常常要接受审判,小孩子过得也很苦,没有亲情、没有爱情,夫妻之间也是一样,法律、纪律严明,就是「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有一句话「水清则无鱼」,越是什么事情都要清清楚楚的交代、要怎么样…,法律越严明,人情就越淡薄!如果你对人处事是一种浑厚、憨厚,别人对你也是一种忠厚、忠诚。待人处事掌握一个大原则就好,假如你是公司里面的上司、董事长,如果对待属下是完全的信任,属下对你也会是完全负责。如果上司对属下是怀疑的心态,在背后不信任的监督,属下对上司会忠心耿耿吗?所以大家要将心比心去体会。

不要以为当公司的董事长,对员工就是大大小小都去注意、都去叮咛、都要怎样…,这样当属下的也会做得很苦。而且他们也是「好啊!你有看到的时候,我就表演给你看;如果没有看到,我就摸鱼啊!」所以,我们真的要彼此信任,掌握大原则就好,做人浑厚、憨厚、信任,大家才拥有超越以金钱去衡量的信任与情份。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如果以哲学推理,就没办法了解!如果A代表:是的、对的、好的、白的、善的,B代表:非的、错的,坏的、黑的、恶的,众生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包括再伟大的逻辑家、哲学家,还是一样用二元对立思考答案,如果用逻辑观点去推理,用是非、善恶二元对立去推理,AB之间是不会相等的。

A是不会等于B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是就是是、非就是非,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善人就是善人、坏人就是坏人,你会严格划分出来,所以逻辑推理就是白就是白、黑就是黑,白不会等于黑,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用二元对立去界定。人类常常用「自我」界定,如果一个人在五年前给你坏印象,到现在早就浪子回头,但是在你的心目中仍然把他认为是坏人。

所以,老子就提出很重要的法则,认为AB之间是会互动、变化的,A有可能会变为BB也有可能变为A,包括你认为这是福的、好的事,或是祸。福,也有可能变成祸;祸,也有可能变成福。像刚刚看到新闻报道,一个人本来很贫穷,在经营彩券,剩下一些彩券卖不出去,于是抱着那些彩券在哭,怨叹生活要怎么办?没想到隔天开奖,竟然中了大奖,一夕之间成为“暴发户”。

本来是住在铁皮屋,现在改住高楼洋房、大厦,拥有轿车。本来卖不出去是祸、悲事,结果现在突然中奖了,变成是好事、福事。但是,有了这些横财之后又不知惜福,开始浪费福报、花天酒地,没多久、几年之后又欠下很多债务,因为展现挥霍习性。

「世间法」是活的在变化。人类的头脑推理,都是死板板的教条。但是现象界实相是不断变化,白天会变成黑夜,黑夜也会变成白天。白天跟黑夜的明显界线在哪里?福跟祸是会不断变化,如果能够体会原来「是非、好坏、对错」那种很深的观念,你会慢慢松动,不然都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没办法来到超越,怎么溶入一体的世界呢?!

「一体世界」不是不知好坏,是非、好坏都很清楚,但是跟一般众生不同之处在哪里?一般众生是从「自我」界定是非、好坏,一个真正开悟的解脱者所认定的是非好坏,不是从「自我」去界定,而是从事情的实际、实相来看,是「如实观」。一般的生认为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会有交集,但是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知道好的也会变成坏的,坏的也会变成好的,它是不断在变化,除非超越、跳脱二元对立,才能够来到一体世界。

「祸兮,福之所倚」,同样的「福兮,祸之所伏」你以为中了爱国奖券或是中了彩券,成为暴发户!你以为梦想成真,但是却没有看到背后潜藏多少祸害,包括修行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贪、瞋、痴没有断尽,有神通未必是好事,就好像你不懂得惜福,成为暴发户未必是好事,极可能会害了你。所以「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谁能够预判最终结果?这是无法有一个确定的答案。

「其无正」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答案,它都会不断的变化、变化,就是「无常法印」。「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的,也会变成弯的;对的,也有可能变成错的;错的,也有可能变成对的…,都有可能变化。「善复为妖」善也有可能变成恶。「人之迷,其日固久」众生不知道法界就是不断在变化,众生迷于二元对立,不知道实相的奥妙无穷变化,众生就是在愚痴、无明的世界里面。

「其日固久」已经很久、很久了,「是以」,所以「『圣人』方而不割」,真正体道、悟道的解脱者,他的内心是方正的。有时候我们会鼓励大家要直心,「直心是道场」,但是我们一般人说话就变成很直。如果没有看因缘情况,有时候直心很容易伤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言者无意,但是听者有心-「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直心里面还是有刚强,不够柔软,也会伤到人。

当我们身心的不够柔软,「直」就容易伤到人。「直心」要有智慧,当因缘情况不允许我们说,不该说、不必说的时候,就保持沉默。所以,圣人是「方而不割」,他的内心是方正的。以前在学生时期就勉励自己要「内方外圆」,做事方面要有原则,我们是方正、正直的,但是在世间方面要稍微圆融一点,但不是狡猾。如果没有这样,一方面会处处碰壁,还有很多棱角也会伤害别人,就是「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廉」就是锐利,但是不会去伤害别人。「直而不肆」内心是很正直的,但是又不会很放肆的去伤害众生。「光而不耀」你是有内涵、有光芒的,但又不会去炫耀,正直而不伤人。如果内心没有方正,就是很狡猾,根本就不用说,老子提供我们在为人处事方面的原则,要怎么做、才比较理想。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翻译】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能够拥有了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大道,就可以使国家更加长久,这叫做根深蒂固,是保持生命长久、保持明察的总原则。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译文]

人始出于世而生,最终入于地而死。属于长寿的人有十分之三;属于短命而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之路,也占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受不到武器的伤害。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老虎对其身无处伸爪,武器对其身无处刺击锋刃。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注释]

1出生入死:出世为生,入地为死。一说离开了生存必然走向死亡。

2生之徒:徒,应释为类。生之徒即长寿之人。

3十有三:十分之三。

4死之徒:属于夭折的一类。

5人之生,动之于死地:此句意为人本来可以长生的,却意外地走向死亡之路。

6生生之厚:由于求生的欲望太强,营养过剩,因而奉养过厚了。

7摄生者:摄生指养生之道,即保养自己。

8兕:音si ,属于犀牛类的动物。

9入军不被甲兵:战争中不被杀伤。

10无死地:没有进入死亡范围。

[引语]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娇奢淫佚,故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评析]

对于此章中以其无死地一句,庄子是这样解释的:子列子问关尹曰: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行乎万物之上而不栗。请问何以至此?关尹曰:是纯气之守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无隙,物奚自入焉?夫醉者之坠车,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而犯害与人异,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坠亦不知也,死生惊惧,不入乎其胸中,是故物而不慴。彼得全于酒,而犹若是,而况得全于天乎?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这句话对老子的以其无死地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只要人能够依照天道行事,那么外患就不能侵入其身,他就不会走向死亡的领域。所以任继愈先生说:老子看来,这个世界到处埋伏着危险,生命随时受到威胁。他主张处处小心,不要进入危险范围,只有无所作为,才最安全,最足以保全性命。(《老子新译》)老子生逢乱世,他看到人生危机四伏,生命安全随时随地受到威胁,因此他主张不要靠战争、抢夺来保护自己,不要以奢侈的生活方法来营养自己,而是清静无为、恪守的原则,他不妄为,不伤害别人。别人也找不到对他下手的机会,这就可以排除造成人们寿命短促的人为因素。老子以本章文字对人们进行劝说,希望人们能够做到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任自然。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注音版—————————

(chū)(shēng)(rù)(sǐ)
(shēng)(zhī)(tú),十(shí)(yǒu)(sān)
(sǐ)(zhī)(tú),十(shí)(yǒu)(sān)
(rén)(zhī)(shēng),动(dòng)(zhī)(yú)(sǐ)(dì)
(yì)(shí)(yǒu)(sān)。夫(fū)(hé)(gù)
(yǐ)(qí)(shēng)(shēng)(zhī)(hòu)
(gài)(wén)(shàn)(shè)(shēng)(zhě)
(lù)(xíng)(bù)(yù)(sì)(hǔ)
(rù)(jūn)(bù)(pī)(jiá)(bīng)
(sì)(wú)(suǒ)(tóu)(qí)(jiǎo)
(hǔ)(wú)(suǒ)(yòng)(qí)(zhǎo)
(bīng)(wú)(suǒ)(róng)(qí)(rèn)
(fū)(hé)(gù)?以(yǐ)(qí)(wú)(sǐ)(dì)

[译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人从出生到入死。寿者,有百分之十三;短命者,有百分之十三;本可长寿而因自己行为不当跳入死地的有百分之十三。

夫何故?以其生之厚。

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奉养太厚,享受太多。(记得有句话说的好:势不可去尽,话不可说尽,福不可享尽,凡事太尽,缘分早尽。)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所闻善于养生者,行路不会遭遇猛兽的攻击,入战场不披战甲,犀牛都不愿用其角,猛虎都不用其爪,敌兵无法向他下刀。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是为什么呢?因他未处死地。

[长篇大论]

没找到与本章符合的故事下面故事上签

上签

两座相邻的山头,北山和南山;两座相似的庙宇,北庙和南庙;两个同样老的和尚。不同的境况,南庙终年香火不断,佛香缭绕,北庙却冷冷清清。北边的香客宁可翻山越岭爬过两座山,或者开着私家车绕过两条盘山公路,也要到南庙烧香。眼看香客越来越少,香火越来越薄,北庙的老和尚坐不住了,带了足够的干粮,独自下山、上山,他想到南庙看个究竟。

入夜,山里一片静寂,两个老和尚坐在庙外的石桌前品茶。北庙的老和尚一脸迷惘说论庙宇,北山比这儿修得要好,论诚意,我认真接待每位香客,不敢丝毫懈怠。为什么这儿香客如织,而北山却寥寥无几呢?”主人笑而不答,起身续了一壶竹叶青,袅袅水雾中,取出了白日所用的佛签说道:来,抽一签!”北庙的老和尚犹豫了一下。认真地取了一支说:上签。主人看也不看签上的内容说:再抽一签!”又取一签还是上签。主人把签放到一旁,还是不看说:再抽!”仍是上签。

北庙的老和尚拿签的手停留在半空中,狐疑地看着主人说:怎么还是上签呢?接着抽!”这次,北庙的老和尚索性取了三支,全是上签!“难道……”他大惊,而后大怒,这不是愚弄香客吗?世上之事天有阴晴,月有圆缺,事有成败,为何不按佛意如实相告呢?”

主人笑着摇摇头:香客何以求佛呢?或为情所困,或为功名利禄所扰,心乱如麻,举棋不定,需要佛祖指点迷津,授以佛意。一支上签,对处于灰色中的世人来讲,无异于一世的佛光,它带给世人的是人能全、事能圆的坚定信念,世人会因为一支上签点亮心灵之灯,挣脱纷扰,分辨是非,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迎接生活。心有七窍,还有什么比信心更重要呢?世上之事本一善一恶,告诉世人摒弃恶念,一心向善,方可成功,如此而已,怎能说是愚弄呢?”

 

原标题:李志松阔笔焦墨的魂与灵 

——深圳2016李志松书画展览作品赏析

刘先银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6年03月16日  08 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