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

标签:
大道之行老子道德经刘先银博客太初有道 |
分类: 老子道德经 |
守微章第六十四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1.事物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事物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事物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事物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
2.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
3.合抱之粗的树木,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4.九层之高的楼台,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5.千里之外的行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6.内心浮躁者必败于急功近利,执迷不悟者必失去前进方向。
7.所以圣人,有无为的境界所以不会失败,无执著心所以不失方向。
8.有些民众做事,往往是持续到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如能始终谨慎如一,则无失败之事。
9.所以圣人,追求的是清心寡欲,所以不会看重世人的难得之货;
10.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以此来辅助万物回归自然,而他们始终不敢妄做非为。
【题解】安定之初容易把持,朦胧之初容易谋化,脆弱之初容易破碎,微小之初容易分散。要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要在国家还没有出现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参天的大树,是由小苗一点点长成的;九层的高楼,是由一筐筐土筑起的;千里的行程,是开始于脚下的。如果不按照规律勉强地去做事,必然就会失败;如果穷奢极欲地占有,必然会有损失。所以圣人不强力妄为,因而不会失败;不随意占有,也就无所损失。人们做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属性去帮助它们成长和发展,而不是去随意干涉。
【评析】本章紧承前章,是对如何保持系统化工程的合意稳态的论述。老子认为系统在稳态时容易维持,异变在微弱时容易散失,所以,他认为要以预防先于治疗的原则来保证系统合意稳态的维持,并通过这种稳态的保持来求得工程目标的渐进实现。对渐进的演变过程,老子既主张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渐,加以利用以求事业的成功,又主张加以因顺以保持平稳的演变,并要求圣人充分发挥他的调节指向作用以保证事态的匀称自然发展。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华严经》所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在现代系统理论角度看,一些渐进的量变因素,特别是那些处于系统反馈盲区之中的细小量的积累,往往造成最难以避免的突变。对这种渐进的演变,如果执意于原先的稳态而人为地加以抗拒,就会导致系统势能的蓄积,把系统推向高势位使突变前景更不确定而增长了局面失控的危险。所以,老子的“执者失之”、“无执故无失”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渐、或积少以求成、或顺变以自保的处置方略不失为对渐变过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确方略。
本章提出的“慎终如始”地“辅万物之自然”即如《华严经》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见微知著的“味无味”,并通过投身介入的“辅万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构成了“为无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过审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闲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独揽大权,但求天下安康,成了道者的人生准则。
无为章第二十九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译文】
1.想用人为的努力去赢得天下,我看达不到目的。
2.天下是神圣的信器,不可能人为的改变一切。
3.人为想改变的必然失败,人为想持守的必然丧失。
4.因为万物既有独行的也有群随的;既有热血的也有冷血的;既有强大的也有羸弱的;既有天上飞的也有水中游的。
5.所以圣人摈弃一切强求的、奢侈的、骄恣的东西。
配天章第六十八
善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译文】
1.真正的勇士不会杀气腾腾;
2.善于打仗的将不用气势汹汹;
3.神机妙算者帅不必与敌交锋;
4.善于用人者相甘居于人之下。
5.这就叫不争不竞之美德,这就是得人用人之能力,
6.这就算相配相合于天道。上古之时便如此啊。
【题解】这一章是专从用兵的意义上讲战略战术的原则,推导出王者的驭人之道。人才有“士、帅、将、相”,他们给人在各自方面发挥能力,王用“不争”的品德对待,让他们的能力能够最大的发挥。这是符合“道纪”的王道。其中心意思在于阐明上一章所讲“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的道理。他要求人们不逞勇武,不轻易激怒,避免与人正面冲突,充分发挥人的才智能力,善于利用别人的力量,以不争达到自己的目的。老子认为,这是符合于天道的,是古老的准则。本章不仅有“兵道”。里面还有“士道”、“相道”。士不武、帅不怒、将不与、相善下,王不争而用其力,这是一个“配天古之极”的“王道”。“善为士者,不武”中“士”是文职人员,当“绅士”讲,“绅士”“不武”的“武”肯定不会是武力战争,只能是行为粗鲁。“善战者,不怒”这里“战”是与“怒”关联的,肯定不是战争,那就只能是“打架”,就是善于打架的人,“不怒”就是沉着冷静,眼明手快。“不与”的“与”就是对面,正面冲突。“善用人者,为之下”的“下”与“大国下流”的“下”一个意思。
戒强章第七十六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参看:去用章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译文】
1.人活著的时候,身体是柔弱的,一死就僵硬了。
2.草木活著的时候,枝叶是柔脆的,一死就枯槁了。
3.所以,坚强的,属于死亡的途径;柔弱的,属于生命的途径。
4.因而,军队一强大就要被消灭了,树木一强盛就要被砍伐了。
5.强大的处于下势,柔弱的处于上势。
【题解】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了;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也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了。这说明坚硬的东西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机一类。所以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壮就会遭受砍伐。强大者反而居于下风劣势,柔弱者却可以处在上风优势。不要以为人家弱势会被瞧不起,其实,正因为人家不被看在眼里,反而是生长的好契机。生命的原则是看内里的,不是看外表的;是看生长的,不是看既有的。真正的强者是柔弱的,是「骨弱筋柔而握固」,像婴儿一般。死板板的,有什么好;活生生的才好呢。
天道章第七十七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译文】
1.上天的道,就像满弦的弓吗?高了的自然会抑制它,低了的自然会托举它;多余者必然受到损耗,不足者必得补充。
2.上天的道,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
3.世间的道却不这样,是损害不足的,加给有余的。
4.谁能把多余的奉献给天下?只有得道的人。
5.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称赞自己有才能。
任信章第七十八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无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謂天下王。正言若反。
【注释】「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国之污垢,即罪恶;担其罪,即受辱。不祥,即凶殃;承其凶,即受难。
【译文】1.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而攻坚克强的能力,却没有能胜过水的,这是因为水柔弱得没有什么能改变它。
2.这个弱胜强、柔胜刚的道理,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却没有能实行的。
3.所以圣人说:那为国受辱的,就是社稷之主;那为国受难的,就是天下之王。
4.正义的言辞应当令人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