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2012-07-10 13:59:27)
标签:

刘先银博客

太初有道

刘先银悟《论语》

刘先银悟《道德经》

分类: 悟《诗经》《尚书》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从《道德经》的無中体会到天道与人道的存在与存在者

从《论语》的语中体会到走在通向语言的道路上的存在与存在者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兰亭序: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智慧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评论:刘东黎作品“曲水流觞的往事”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题记

东黎先生这篇佳作“曲水流觞的往事”如文化与记忆的一叶轻舟无声滑过…… 

春天来了,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记住,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复存在,就连那最坚韧而又狂乱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现实。
                                                      ——题记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东黎先生的“曲水流觞的往事”
带着三千年的浪漫,
在晴明爽朗三月,随着风飘飘而来……
有青春的地方就有浪漫,有雅集的地方就有浪漫。
这是春水边,这是芸芸众生寻欢作乐的时节,快乐的水花,汇入到洪流之中,这是自然的青春的气息。大自然在复苏,欢度上巳节的众男众女的欢乐的场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窃窃私语的女与士,自然之春,男女之春,雅集之春…… 
情动于中的,是心动的场面的春水浩浩,潺潺的水声…… 
带着通往幸福的喜悦,和在幸福进行时的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心境:
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春水之自然的婉转的转折,方涣涣兮。同样的转换,自然之春,转到了人生之春,转到了风土人情,方秉蕑兮。这既是转换,又是延展,以自然的背景延展了人物的喜悦。人是自然之子,自然是人的母亲,我们的苦乐,我们的休憩与大自然的节令是不可以相违背的。
东黎先生的“曲水流觞的往事”总能使我在目光触到的瞬间心醉神迷。我看到了一片深而清澈的水,水波澹荡,在阳光下闪闪烁烁。高峻的山峰,茂密的竹林,清澈湍急的溪流……
东黎先生的一觞一咏的修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刘先银 2020年3月31日 北京


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道德的心境: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高峻的山峰,茂密的竹林,清澈湍急的溪流…… 

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 东黎先生的一觞一咏的修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

知幽明之故,知鬼神之情状。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那时的我们,就像今天的你们

兰亭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智慧是由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非智力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生理机能与心理机能、直观与思维、意向与认识、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智力与非智力、显意识与潜意识、已具有的智慧与智慧潜能等等众多要素。

1.聪明才智。愚兮以勤养智,智兮以勤慧。

2.梵语“般若”(音bo-re)的意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智慧这两个字,它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智是头脑,慧是心灵。

西方人偏重于头脑——智,中国人偏重于内心——慧,求慧就是要修炼内心

知识多者是属有“智”,心灵感受力强者为有“慧”。

放弃杂念、感悟生命与自然,手与心相连的画,才是“文人画”,在画上有“慧根”的人。

《论语》第一段学而时习之…”,学什么?不是读书,孔子讲的学是学道德。

道是正确方向,德是人内在的东西,是慧。

每天内省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了,不是求外在的,是内心要追求的一种东西。

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是什么,同道为朋,你是追求自我修炼,我也是,当我们坐到一起在聊道德这个话题,不是吃吃喝喝,而是你讲你的体会,我讲我的体会,是很愉快的事。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因为你是追求内在的人,当你修炼自己没有人理解时你不会痛苦,那你就是个君子。你可以理解,我们做艺术的应该是那个目标。所以要修炼,修炼到人健全,那是中国艺术的一个很高的目标,也许是最高的目标。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兰亭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全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永和九年,是癸丑之年,阴历三月初,(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是为了从事修禊祭礼。众多贤才都汇聚在这里,年长的年少的都聚集在一起。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高大茂密的竹林。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以令人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意。

    我们)(清流激湍)来作为流觞曲水,人们排列而坐在曲水旁边。“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引申为追求光明,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力更生和勤奋。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一天,晴明爽朗,春风和暖畅快。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借以纵展眼力,开畅胸怀,尽情地享受视听的乐趣,实在是快乐呀!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们彼此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自己的志趣,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任何拘束,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取舍爱好各不相同,安静与躁动不同,(可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自足,不觉得老年即将到来;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等到(对于)那些所得到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改变,感慨随着而产生。过去感到高兴的事,转眼之间成为旧迹,仍然不能不因它引起心中的感触,何况寿命的长短,听凭造化,最终归结于消亡!古人说:“死生也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悲痛呢?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的大事)发生感慨的原因,(和我所感慨的)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他们的文章而感叹悲伤的,(却)不能明白于心。因此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无知而任意胡为的后代的人看现在,也正如同我们今天看过去一样,这真是可悲呀!

彭指的是彭祖,长寿的象征。殇指的是未成年而死,短命的象征。“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会是人类永远都要承受的痛苦么?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参加聚会的人,抄录下他们作的诗赋,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是人们兴发感慨的缘由,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有感慨于这次集会的诗文。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刘先银说:智慧的最高境界是里仁的心境
 译文】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解读

  王羲之,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史称“书圣”。他的《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兰亭序》《楔序》,因其文辞清新自然、感情真挚、识见高远而流传千载;又因此文由王羲之用绝妙行书写成,于是《兰亭集序》又成为后世推崇的著名法帖,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被尊为“墨皇”。

  一、《兰亭集序》序文的情感线索

  《兰亭集序》作为一篇书序,依体例先叙聚会原因:“修楔事也”;介绍参加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济济一堂之盛况。再叙写聚会之处兰亭周围的秀丽景色: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加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景语皆情语,更显名士贤才相聚,其乐融融!“一觞一脉,亦足以畅叙幽情”,“畅叙”即尽情地、充分地叙述言说,而“幽情”即幽深内藏不宜言说的情感;“畅叙”与“幽情”的寓意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对比,再加“一觞一咏”,从细微之处展现了名士贤才此次聚会的尽情、尽兴、尽致!也使读者体味到王羲之叙事、写景、抒情的清微淡远。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仰”“俯”之中,王羲之“游目骋怀”,超然于现世万物之上而引发思考,透露着玄理。“信可乐也”:信,确实、的确。一个“信”字把文章的欢乐之情推向了高潮。

  在欢聚之时,王羲之寓目山水,由眼前情境而体认宇宙之无穷无尽,顿悟自然万物的生生不息,继而进入玄理的思索:人与人在世间交往生存,与生生不息的自然相比,人的一生多么短暂,因此种种感慨油然而生:尽管人们生活态度不同,性情癖好静躁不同,但是当人们为所接触的事物感到快乐自足,竟然不知衰老即将到来时的感受是一致的;而当以前感到快乐的事情转眼间变为陈迹,人们怎能不因此而生感慨?更何况人的寿命有长有短,随着天地造化最后都将终归于尽呢?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揭示了自然万物与“我”在“物我泯一”的心境中相感相通时,人的情感会自然地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这一哲理;因而千百年来使后世读者感叹不已。

  序文再引《庄子•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转入对人生的思考:死生也是人生变化中的大事情啊!在这里“死生”实际上是一个偏义复词,词义着重在“死”字上。“岂不痛哉”既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短暂、死生不由人意的无奈和哀痛,又与前文“信可乐也”遥相呼应,鲜明对照,使文章感情陡起波澜,令人感慨。

  由山水感发而悟玄理的心境,《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每当看到前人产生感慨的缘由与自己感叹情怀的缘起相契相合时,王羲之不能不面对前人的文章嗟叹哀伤,可是心里又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在这里,前文既已表明“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使作者“临文嗟悼”,且又“不能喻之以怀”,也即不宜明白言说或难以明白言说呢?王羲之给后世读者留下了疑问!

  接着,作者批评了前人观点,认为“一死生”是不真实的,“齐彭殇”是妄造的,这不仅超越了老庄,也超越了与他同时代崇尚清谈的一般士大夫文人;而且使我们体味到:王羲之内心深处渴望着在有生之年能多做实事而不应空谈玄理的志向。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尸在这里,“悲夫”既与“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相呼应,又与前文“信可乐也”“岂不痛哉”一一照应,使文章形成了“乐——痛——悲”三层情感波澜;而序文结束在“悲夫”,不能不再次引发我们对书圣难以言说之悲的疑问和思考。

  最后,文章依体例补记了诗文结集成书的经过,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煞尾,又与前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照应。在一段之内的反复述说分明使我们真切感到:书圣胸中必有块垒难以消解且又不宜诉说,只能寄托“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希望穿透时空阻隔而与后世读者心灵交流,呼唤着后世读者的理解。

  二、书圣之悲疑解

  王羲之品格高洁,德才超凡,时人称其“清贵人”;在庾亮(晋明帝穆皇后之兄)任征西将军时王羲之被“请为参军,累迁长史”。庾亮“临薨,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鉴裁,观察和衡量他人的才能与德性。唐太宗李世民倾慕王羲之的人品和书法技艺,“心慕手追,此人而已”,亲笔撰写《王羲之传》载人《晋书》。评价王羲之性格“以骨鲠称”,骨鲠,耿直、正直。“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称赞王羲之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并且全文收录了《兰亭集序》。

  王羲之“既少有美誉”,被朝廷“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复授护军将军,又推迁不拜”。面对挚友扬州刺史殷浩的劝说,王羲之回信表明心迹:“吾素无廊庙志……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

  “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晋宣城郡即今安徽宣城),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从以上史料可知,王羲之渴望能去关陇、巴蜀等边地有所作为的心愿未得实现,转而希望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做些实事的请求也未得朝廷准许,才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两段史料引发我们思考的是:王羲之所说“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的“疑”指什么而言?即朝廷会为什么而疑?退而“苦求宣城郡,不许”,其中的原因又是什么?

  王羲之的家族琅琊王氏曾为西晋士族。“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守创其议。”晋元帝“永嘉初,用王导计,始镇建邺(南京)”,东晋建立,王导官至丞相。由此可知,当时的王氏家族是可以对朝政施加影响的望族。《晋书》对王氏家族的主要成员:王导、王舒(导之从弟)、王廙(导之从弟)、王敦(导之从父兄,曾图谋擅政)等人及他们的子孙辈均有传文记载,惟独对王旷只在儿子王羲之的传文中略被提及。一种说法:王旷曾率军战于山西,在恶战中数百名战将阵亡,而王旷未战死沙场且下落不明;他的名字从此便从史书中消失了(央视10频道:中华文明五千年•书圣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中,身赴国难,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马革裹尸还,还是封建官吏和士大夫文人的不二选择;在如此沉重的文化背景中,无论何种原因,一位有影响的官员没有战死沙场,却“下落不明”,他的后人怎能不被统治者“疑”呢?

  永嘉南渡,异族入侵,半壁江山沦入敌手。士人们弃家别土,仓皇南奔,真正体味到了国破家亡的悲痛。少年王羲之由叔父王导抚养成人(一说由王廙抚养)。因此,“以骨鲠称”的王羲之渴望着去边地建立功业,为父亲洗雪耻辱,便成为他可能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一方面,王羲之希望东晋王朝北伐并获得成功;另一方面,他也清醒地看到了社会政治的弊端、国力的空虚,不宜仓促北伐。

  在殷浩北伐失败后,王羲之在与殷浩书中分析:“自寇乱以来,虚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希望朝廷修明政治:“任国钧者,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

  在与会稽王笺陈浩不宜北伐并论时事中写道:“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今功未可朝,而遗黎歼尽,万不余一。且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人黄河。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

  当时,南方地区发生饥荒,“羲之辄开仓振贷。然朝廷赋役繁重,吴会尤其,羲之每上疏争之,事多见从。”

  在与谢安书中,王羲之为吏治的腐败担忧:“仓督监耗盗官米,动以万计。”“近检校诸县,无不皆尔。余姚近十万斛,重敛以资奸吏,令国用空乏,良可叹也。”

  由以上史料可知:正直、清醒、务实,救百姓之急难是王羲之的为官之道。但是,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东晋王朝多数贵族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国家无力恢复;王羲之渴望有所作为而不能,其内心无法明言的悲哀和无奈便可以想见了。

  而家族的遭遇更让王羲之悲愤之极。在《丧乱帖》中他写到:“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罹)茶毒”,“痛贯心肝,痛当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中国自远古以来就有崇拜祖先、崇拜鬼神的伦理文化传统,祖先的坟茔一再遭到毁坏,这对于家族和后世子孙来说是不能容忍的摧残和耻辱!

  《丧乱帖》中的“临纸感哽”与《兰亭集序》中的“临文嗟悼”不仅仅是行文句式的整齐对称和呼应,更是王羲之内心悲愤之情的共鸣和进发。

  永和九年的兰亭聚会是王羲之任会稽内史两年后的第一次聚会,也是他一生中组织的惟一一次兰亭聚会。源于战国时的三月三禊日在晋代也不仅仅是一种祈福消灾的仪式,还是迎接祖先灵魂归来的节日和仪式。此时,东晋王朝国力日渐衰败,再也无力北伐了;王羲之的地位变得十分微妙。出于对时局深深的失望,加上官场之中人事倾轧,“以骨鲠称”的王羲之耻于屈人之下而受制于人,“誓墓”之后,于永和十一年辞官回归山水,带着他的悲愤、失望、遗憾与无奈,永远地离开了官场。但是,时势却为中国书法史造就了一位伟大的书法家。

  三、《兰亭集序》书法的艺术价值

  兰亭修禊,曲水流觞,文士兴会,遗世神驰。王羲之在人事、情境、山水的诸美之中深悟人生诸味,沉浸在浓酣忘我的境界中信手挥洒,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并嘱家人作为绝品代代相传。

  自晋以降,历代书法大师及研究者公论《兰亭》书法是以美的法则建构而成的。其文字每一构件无不经过智慧的过滤与浸渍,各尽字之真态。

  “《兰亭集序》中的横画有露锋横、带锋横、垂头横、下挑横、上挑横、并列横;并列横中,每画笔法、倾仄、粗细、长短都有不测之变化,美不胜收。”

  “《兰亭集序》中的点约有十多种写法:斜点、出锋点、曲头点、平点、长点、带钩点、左右点、上下点、两点水、三点水、横三点、带右点等……各具形态,意趣盎然,无一雷同。如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绝岸颓峰……奇妙同于自然,达到了非人工布排的境界。”

  最为人们称道的是“之”字的不同意态:唐代何延之《兰亭始末记》:“字有重者,皆构别体,其中‘之’字最多,乃有二十许字。变转悉异,遂无同者。”宋代米芾《题永徽中所摹兰亭序》中赞道:“二十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似。”

  唐太宗赞曰:“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兰亭集序》的书法意境融彻而深邃,是诸多美质的和谐统一。

  《兰亭集序》第一本为最好。王羲之在酒醒之后,“他日更书数十百本,终不及之”。同为一人,再书《兰亭集序》已不复妙手再得,是因为诸美“共振点”已逝,也即“情随事迁”了。《兰亭集序》第一本因此被誉为书法中的神品,遂为墨皇。

  书法家沈尹默曾云:《兰亭集序》乃“当时逸少本天全”。天全者,上天所成全也。它揭示了王羲之书法意境之创造原为书圣积年蕴蓄且与时、人、情、境撞击融合而成的灵感神异火花之结晶,非他人所能企及。千百年来,无数书法家、学者孜孜不倦地释读《兰亭集序》书法之意境,也未至穷照底蕴的境界。《兰亭集序》书法艺术意境遂成为留给后世不尽探索与争论的书法智慧的迷宫。

  “书如其人,心正笔正”。王羲之用书法艺术唤醒了民族的自尊与自豪。从唐太宗到乾隆皇帝,历代帝王以明心志者无不收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已经成为可观可鉴的实实在在的中华民族之精神。

  有唐一代,关于《兰亭集序》的“萧翼之赚取,昭陵之殉葬,流为稗说,写入画图”,又为《兰亭集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围绕着《兰亭集序》真迹的存佚,演义了无数的故事和传奇;但是,无论何种版本之演义,自唐太宗葬人昭陵,《兰亭集序》真迹便从中华大地上消失了;后人所见均为摹本!现如今,昭陵早已文物尽失,成为一座空坟!

  千百年后的今天,作为“后之览者”的我们,面对《兰亭集序》,又何尝不是“临文嗟悼,有感于斯文”哉!

 注音 

   永和九年,岁在癸(guǐ)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kuài jī)山阴之兰亭,修禊(xì)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tuān),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 qū)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shang)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chěng)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hái)之外。虽趣(qǔ)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xì)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jiē)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简介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50岁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xì),各有诗,辑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书写序文手稿,曰《兰亭集序》。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五十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 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世人也常用曹植的《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传说王羲之小的时候苦练书法,日久,用于清洗毛笔的池塘水都变成墨色。

《兰亭集序》原件用的是鼠须笔写在蚕茧纸上,全文28行,字数总计324字,全文用字206个,其中:“之”:1字,令世人称奇的是全文共有20次,合计20字,但各不相同;“不”、“所、“一”、“以”:4字,各7次,合计28字;...

全文28行,字数总计324字,全文用字206个,其中:
“之”:1字,20次,合计20字;
“不”、“所、“一”、“以”:4字,各7次,合计28字;
“怀”、“其”、“於”:3字,各5次,合计15字;
“人”、“为”、“也”、“亦”:4字,各4次,合计16字;
“感”、“事”、“视”、“虽”、“兴”、“修”、“仰”、“有”、“足”:9字,各3次,合计27字;
“畅”、“大”、“夫”、“俯”、……等33字,各2次,合计66字;
余者各1次,合计152字。以上字数总计:20+28+15+16+27+66+152=324。

别字8个:
1.稧:二行“修稧(楔)事也”;
2.领:四行“崇山峻领(岭)”;
3.趣:十四行“趣(取)舍万殊”;
4.怏:十五行“怏(快)然自足”;
5.以:十八行“以(已)为陈迹”;
6.揽:二十一行“每揽(览)昔人兴感之由”;
7.由:二十五行“亦由(犹)今之视昔”;
8.揽:二十七行“后之揽(览)者”。

同字别写2个:
1.于:二行“于(於)会稽山阴之兰亭”;
2.俛:十八行“俛(俯)仰之间”。

补字:1处2字:四行“崇山”。

涂改:6处8字,即:
1.十三行:“因”(外);
2.十七行:“向之”(於今);
3.二十一行:“痛”(□);
4.二十五行:(□可);
5.二十五行:“夫”(也);
6.末行:“文”(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