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2015-12-31 07:07:07)
标签:

刘先银博客

太初有道

老子道德经

合道而行

分类: 老子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译文 注释 引语 评析 解读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道德经原文译注全集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深邃的哲理、高超的智慧和丰富的人生经验,是古往今来历代学者难以穷尽的思想宝藏。《道德经》一书对“道”的阐释,老子的“无为”思想、运动与转化思想、老子的社会政治观念、老子的人生哲学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纷杂而精密、多元而深刻的思想体系。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道德经》呈现给全人类大智慧的先圣老子,以其至高无上的视点,以其五千二百三十五言,光耀中华,其内含博大广纳,囊括天地人间,象一座宝库,闪闪发光。

阅读《道德经》,明白四达,涤除玄览,唯道是从,开启自在快乐的心境;阅读《道德经》,执古之道,与时偕行,御今之有;阅读《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難易相成,長短,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2難易相成63

恩始章第六十三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矣。

 

参见:第七十三章是以圣人猷难之

[注释]
① 恶:这里指丑。
② 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
③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立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
④ 倾:同侧。
⑤ 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
⑥ 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⑦ 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译文

1.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念头

2.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

3.所以有无因相而生,难易因相而成,长短因相而形,高下因相而倾,音声因相而和,前后因相而随。

4.所以圣人,以无为的境界从事自己的事业,教化众生于不言之中。

5.兴起万物于无声的开始,有所作为于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于无驻的境界。

6.因为心无所,所以永

养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这样就埋下了恶的念头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这样就派生了不善的行为。因此,存在和非存在互相对立而生成,难和易由互相对立而成立,长和短互相对立而体现,高和低互相比较而形成,声和音互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互相对立而形影相伴。因此,圣人,顺应自然的法则而去做事情,行不言之教,就如万物形成了而没有感知它们的开始(原因)是怎样来的。圣人做了事,有功德而不自恃,有功劳而不自居。因此,圣人的功德就永远存在。

归元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又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16】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生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複歸其明,无遺身殃,是謂襲常。

注释

1. 始:本始,此处指

2. 母:根源,此处指

3. 子:派生物,指由所产生的万物。

4. 塞其兑,闭其门:兑,指口,引伸为孔穴;门,指门径。此句意为:塞住嗜欲的孔穴,闭上欲念的门径。

5. 勤:劳作。

6. 开其兑,济其事:打开嗜欲的孔穴,增加纷杂的事件。
7. 见小曰明:小,细微。能察见细微,才叫做

8. 强:强健,自强不息。

9. 用其光,复归其明:光向外照射,明向内透亮。发光体本身为,照向外物为光。

10. 无遗身殃:不给自己带来麻烦和灾祸。

11. 袭常:袭承常道。

译文: 

1.天下万事都有它们的初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 

2.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 

3.若能这样,永远安然无恙。 

4.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终身不会疲惫。 

5.开启感官之窍,增添纷扰之事,终身不可救药。 

6.能洞察细微可以说是圣明,能保持柔弱叫做刚强。 

7.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留下身后的祸殃。 

8.这就是承袭永恒、得著永生。

【题解】世界有一个开始,那开始的,就是世界的母亲。既晓得有一位母亲,就知道我们是儿子。既知道我们是儿子,就应当回归守候母亲。若能这样,纵然身体消失,依旧安然无恙。塞住通达的感官,关闭认识的门户,你就终身不会有劳苦愁烦。敞开你的通达感官,极尽你的聪明能事,你便终生不能得救了。坚守这一根本,就会终生没有危险。闭塞贪欲之门穴,终生不会遭受辛苦。放纵奢望,碌碌多为以求过多的外物,终生不得安宁。能见著精微才叫明亮,能持守柔顺才叫强壮。藉著大道洒下的光亮,复归其光明之中,就不会留下身后的祸殃了。不给自己招致灾祸,这就是遵循了大道。
 
[引语]本章是继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离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 
[评析]在本章中,老子又一次使用了这对概念。在这里,就是就是天下万物,因而母和子的关系,就是道和万物;理论和实际;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本和末等关系的代名词。张松如认为所谓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正是把概念形成的理论证明,当作对具体事物认识的方法了。西周以来,中国已经产生了例如五行说那样原始、自发的唯物论。当老子第一次试图把那种元素化的物理性形式推进到更高阶段的理论性的形式时,他的理论形式的唯物主义思想,也因受到了历史与科学条件的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成熟性,这种不成熟性,反映到更为复杂的认识论领域中来,就很容易带上一种以观物的特点。这是老子在认识上失足落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基本上同意这种观点,但又认为老子的确是强调抽象思维,对抽象思维和感性认识的关系讲得不够清楚,这是我们从本章内容中所得知的,不过不能把这一点加以夸大,相反,我们感到,老子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引用了辩证的方法,他的知母知子的观点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精华之一,不仅在春秋末年甚至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思想水平是许多哲学家所不及的。本章的言外之意在于,世人都好逞聪明,不知收敛内省,这是很危险的事情,他恳切地希望人们不可一味外露,而要内蓄、收敛,就不会给自身带来麻烦。

玄德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为天下貴。

译文 

1. 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于言词,夸夸其谈的人并不知其中奥妙。 

2.只有堵塞感官之窍封闭欲望之门挫去盲目锐气摆脱迷惑纷忧.和顺生命光景认同尘土本相,通过玄修才可以进入与道大同的境界。 

3.而达不到这个境界必然产生亲近疏远利益损害高贵低贱等分别心。 

4.所以唯有达到与道大同的境界才是真正可贵的。 

【题解】掌握道的人往往不善于言词,夸夸其谈的人并不知其中奥妙。抑制人们的贪欲,绝断人们的妄念,挫去人们的锋芒,排解人们的纷争,互补人们的长处,同化人们的弱项,让自己的心灵与自然之光相和谐,与大地尘土同在,也就是说物我合一而不强调自我的存在,这可以叫做与玄妙的的天道同一。能够与天道同一,那么,也就不必再求亲近,不必在乎疏远;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利,也谈不上对自己是否有害;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尊贵的,也不必把什么看作是卑贱的,这样才能成为天下真正最为尊贵的这样的人为天下人所尊崇。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

道德经说:大国者下流。皆得其欲。善行要妙。

尊道而贵德,读《道德经》第51章“道生之,德蓄之”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道经全文译注全集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言81章德经全文译注全集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老子: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虑。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 刘先银 編註

【30】物壮则老【76】兵强则滅【23】希言自然【5】多言数窮

大 逝 远 反 =道 天 地 人 

《老子》又叫《道德经》,历史上《老子》一书有众多版本,最为流行的是魏晋时期的王弼本,现在的通行本就是以王弼本为底本的,但通行本也有不同的版本,它们之间存在文字和断句上的差异。

林大略主编刘先银校订的《道德经》5235字是在河上公、王弼本的基础上参照《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老子注译及评价》以及林如雅坤白云出岫的朗诵编校而成。

20185月北京

《道德经》【123爲【107無61处天下【33聖人【20萬物【12無爲+無爲章第二十九【5天之道【83【54德【4玄德+玄德章第五十六】【2執者】【8執】

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20萬物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61处天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
【33聖人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
【5天之道天之道也。

淳徳第六十五

【15】【68】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楷】式。常知稽【楷】式,是谓【10,51,56】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4(10,51,65)玄德+玄德章第五十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