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标签:
大道至简刘先银博客太初有道刘先银悟《道德经》 |
分类: 老子道德经 |
老子道德经
原文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整理编绎
玄德 xuán dé
1. 指潜蓄而不著于外的德性。
《书·舜典》:“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孔传:“玄谓幽潜,潜行道德。”
《文选·刘琨》:“伏惟陛下,玄德通于神明,圣姿合于两仪。”李周翰注:“玄德谓潜行道德也。”
明·梅鼎祚《玉合记·宸游》:“陛下玄德格天,圣母徽仪应地。”
2. 指自然无为的德性。
能为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无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覧,能无疵乎?愛民治國,能无为乎?天門開闔,能为雌乎?明白四達,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释】①载营魄抱一:载,处的意思。营魄,河上公注:“营魄,魂魄也。”抱一,合一。②专:集中而不分散。③涤除玄览:洗垢谓之涤,去尘谓之除。览,通“鉴”,镜子。玄览,人的内心。④疵:毛病。这里指欲望,老子把欲望比做镜子上的尘垢,妨碍体道,必须涤除。修道之人,求静必须去除欲望,心无杂念。老子认为,有欲则不虚,不虚则不静;为外在物所动,便不能观物体道。《老子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⑤知:私欲。老子反对以一己之智加于法,反对以智治国,反对任术以求成。⑥天门开阖,能为雌乎:天门,指目耳口鼻,这是人身上天赋的自然门户。阖,关闭。开门为有欲,阖门为无欲。王安石注:“夫万物由是而出,由是而入,故谓之天门。有开有阖则有动静,有动静则有雌雄。惟其守雌以胜雄,守静以制动,故曰‘天门开阖,能为雌乎?’”⑦明白四达:不是指耳目口鼻的明白四达,而是指心如明镜的大智。⑧生之畜之:畜,养育、繁殖。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
【译文】
1.承载生命的形神相抱于一,能永远不分离吗?
2.结聚精气以致柔和,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3.洗涤玄修心灵之镜,能没有瑕疵吗?
4.热爱国家治理百姓,能达无为的境界吗?
5.感官自然开启,能不被引诱吗?
6.理事明白通达,能没有成见吗?
7.生成与养育之道,创造而不占为己有,付出而不自恃有功,统管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有识之士自问,处于精神与形体合一的状态,能永不分离吗?专精守气,把精气调合得十分柔和,能象初生的婴儿一样无欲纯朴吗?清除杂念,深入内心的明镜,能一尘不染吗?爱国爱民,能守法不用智术吗?感官接触自然界的变化,能退守柔雌吗?大彻大悟,明察秋毫,能守无为吗?具有以上德行的道家圣人,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了力而不恃其能,助万物成长而不宰割它们,这就是最深的“德”啊。
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一,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
养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飬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10.
【注释】:「德」,有品德、恩德、得著、感德、属性等意。用于大道者,当是恩德。
【译文】
1.大道规律生化了天地万物,大德规范养育了天地生命,物种的差异形成了生命万物各自的特点,化育得势而发育、成长。
2.因此,天地万物无不尊崇道而珍重德的。
3.大道之所受尊崇,大德之所受珍重,并不是因为什么强制与逼迫,而是依靠着永恒的自然规律。
4.所以,“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养育,
5.道生长万物德培育万物,道丰满万物德包容万物,道滋养万物德维护万物。
6.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成就万物而不执为仗恃,统管万物而不任意宰制,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题解】“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并繁殖,天地使万物得以成形,天地化育得势使万物得以成长成熟。因此天地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被尊崇,“德”被重视,没有情动一时、令出一时,乃是自然而然、永恒如此。
淳德章第六十五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1.古时以善行道的人,不是教育民众学会巧智诡诈的小聪明,而是感化民众传承敦厚朴实的大智慧。
2.民众之所以不服管教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巧智诡诈的影响。
3.所以说用计谋巧诈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不以巧智诡诈的方法来治国安邦,是国家的福音。
4.因此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
5.能永远应用这个法则,靠的是玄修而至的德性。
6.玄修而至的德性无比深远啊。与万物一道返朴归真,最后的符合大道必然大顺。
【题解】古时善于行道的人,不是使世人越来越小聪明,而是感化民众传承敦厚朴实的大智慧。世人所以难管理,就因为人的诡诈多端。所以若以人的诡计治理国家,必然祸国殃民;若不以人的巧智治理国家,则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这两条是不变的法则。能永远记住这个法则,就叫至高无上的恩德。这至高无上的恩德啊。这一章主张一个深远的德,与物反的这样一个德,然后才能真正的顺应自然,这样,就能符合自然而一帆风顺。
《老子》:“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王弼注:“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庄子·天地》:“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
《隋书·经籍志三》:“圣人体道成性,清虚自守,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故能不劳聪明而人自化,不假修营而功自成。其玄德深远,言象不测。”
3. 天德。
《汉书·礼乐志》:“礼乐成,灵将归,托玄德,长无衰。”颜师古注:“言托恃天德,冀获长生,无衰竭也。”
《文选·张衡》:“清风协于玄德,淳化通于自然。”薛综注:“言帝如此清惠之风同于天德。”
宇宙自然之道
道(始终浑然一体)
自然易行:
物事化生:
我( 只能强言一二)
和合根本:
知己第一:
一身易行:
宇宙自然之道的三条基本法则,用来为人处事、修身齐家、治国理政就足够了。
这三条法则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2017年 北京
《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潜伏在体内的“佛医”自愈力。吃得简单,活得舒服。懂得自爱,亦懂得爱别人。保养心态,提升爱的灵性,让人生更加充满魅力。漫漫人生路上,总会有那么一个契机或者时刻;我们从书籍那里,感到了充实与幸福。由衷地希望,《黄帝内经的生命智慧》,陪伴您度过美好的时光,夫唯道,善贷且成。
——题记 刘先银 2017年
从“绵、中、慈”窥测老子清静无为的机制
作者:黄晓明
摘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老子是如何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清静为天下正”的?本文通过对“绵”、“中”、“慈”等关键字相应的章节的分析梳理,揭示老子清静无为的机制、奥妙,总结出无为三要素:节点、通道、能量,而能量的得到与增量在于修身。
关键词:慈 中 绵 清静 无为 圣人
一、绵,是大道与天地人的通道
06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前面两句,讲大道从玄牝之门生出天地人;后面一句: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一般会解读为:“无形而实存,用之不尽”;或者:“它连绵不绝地永存着,作用无穷无尽”;或者“绵延不绝好像永远存在,运行而不知懈怠”。这些解读值得商榷。
《说文》曰:绵,联微也。以上解读,只注意到连绵不绝,而忽视了“联”。既然是联,什么与什么相联?只能是指大道(母)和天地万物(子)之间相联着。微,很细,难以返观;绵绵,叠字,就更加难以返观,所以若存。好像能反观到,但是又很难返观到。用绵绵若存表示大道母亲对她的子女,天地人万物,那种无形的牵挂,简直是太传神了。当然,对老子,他很可能的确已经返观到了,仅仅是如实描述。
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指出:系统的熵值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一个对象要想在实践中获得存在与发展,必须不断地从外界引入负熵,以抵消对象体内正熵的增加,从而确保对象不断地走向更高层次的稳定有序结构。
天地系统存在了150亿年以上,而人类在地球上存在了大约50万年左右。为何天地系统还在正常运作?按照普利高津的理论,可见,如果没有大道源源不断地注入负熵流,天地系统最终都会走向死寂。
人们经常说:母亲对孩子有着无形的牵挂,这是因为我们的内心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么,自然理解,大道为天地万物的真正的母亲,自然就会如人间慈母一样,在无形中心里牵挂着她的子女们。绵绵,就是这种牵挂,非常的细微,很难返观,所以是若存;却又实际存在,且在这种牵挂之中,自然就有了大道之用,即大道能量和玄机不紧不慢地注入,维护着天地系统的稳定运作。
二、中,是圣人对天地的通道
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从这一章解读出,圣人有两重境界:一对百姓;一对天地。
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此境界对百姓,前提是天地格局工作正常、稳定,天清地宁。
05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此境界对天地。对天地时,不对百姓。何以故?此时,需要维护天地氣化的正常格局,即“天地之间其犹橐籥”的机制,保证“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这样才能做到32章所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而有了好的天地氣化环境,自然就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所以,就能理解,此时圣人的言,显然是对天地。言,指干预、影响天地氣化,辅助、促进天地氣化的正常进行与稳定;也暗示,圣人既然发“言”,说明天地处于不稳定、不正常状态。而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多言,就是具体干预多了反而不好,能守住“中”即可。
守中何解?解经的一个原则就是不孤立于本章解读,又符合全文的义理。所以守中就一定要跟本章有关。结合上文,中,还可以理解为橐籥,是天地之间相互往来的通道,圣人平时要关注这个通道是否畅通;同时,也是圣人身心感应天地,并作用于天地的通道。
三、慈,是圣人对百姓的通道
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既然慈为三宝之首,则需要深究。
《說文》:慈,愛也。《精薀》:父母之愛子也。以前孩子多,所以,父母内心有各种牵挂,连着许多孩子,用2个玄,代替n个孩子;心与n个孩子的心相连,即慈。玄,即父母的牵挂,是心与心之间的无形的通道,传递着父母的慈爱的能量。
大道与天地万物之间,有个绵绵若存的通道,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且大道用之不勤;而“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故圣人的心,连着所有的百姓的心,所以两个玄,代替了无数的玄,也是慈;自然两者之间,有无数的通道,流动着圣人清静的能量,传递给百姓。这是圣人对百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机制,也是圣人之用。
四、什么是无?什么是无为?什么是无为而无不为?
什么是无?
11章前三句的有无,还在形而下;到了最后,无之以为用,则悄然升华到了无的密意。01章“无,名天地之始”,则将“无”定义到了天地初始的状态,也就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而徼为有无的界面、转换机制;04章“湛兮似或存”,则指出了大道的本体;14章“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则指出了世界除了有眼睛耳朵身体等可以感知的形而下的世界外,还有人的五官七窍无法感知的世界,即无。大道本体当然属于无,为无之极致,最深度;这是老子能返观到的最深处:“湛兮”。
所以,从道到一,都属于无。而“有无相生”,则更可能是在混沌和基本粒子(乃至科学最新发现的天使粒子)之间来做定义。
什么是为?什么是无为?
为,从爪从象,含义为驯服大象。可见,为,表示有所作为、有所变化,且要做成。那么,无为,是在无的层面去为,且要做成。为无为则无不治。
05章指出了圣人无为的天地境界,即守中,守住天地上下往来的通道“橐籥”,圣人对天地发言而辅助管理;且思维进一步跃迁,中,也是圣人与天地之间的感应、作用通道。
67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即圣人与百姓之间无形的心与心的通道。49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似将通道折叠,境界更为玄妙。
说文:圣,通也。通,不仅仅理解为思维上想通了,还真正能触及到,有了相应的作用通道了。25章描述了道天地人的巨系统,圣人与大道的通道为“绵”;与天地的通道为“中”;与百姓的通道为“慈”,还有清静的能量,即无,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
五、圣人清静的能量从哪里来?
45章:清静为天下正。什么是清静?
39章:天得一以清。04章:湛兮似或存,象帝之先。湛,比清还清。说明要清,就需要得到一以上更高级别的先天元氣,或者感应大道级别的元氣。
16章:归根曰静。一般人内心总是充满各种噪声、杂念;需要对大道有所感应,即归根,才能安静下来。犹如老款的指针式短波收音机,开始收到电台信号了,噪声就逐渐减少;当调到信号最中心的时候,噪声就没有了,内心安静了。
故清静天下正的过程为:感应大道,内心安静,始终保持一种清静之氣。当内心感受到躁动,有种宠辱的自然感受,说明受到了天地与百姓的影响。顺着躁动来的方向、通道,对天地为中,对百姓为慈,传递过去清静之氣,则平息了无形的躁动,天下又自然回到了正常的轨道。
六、能量的来源及如何得到?
我们可以用《道德经》的思想分析一切问题,主要有三个思维方法:
1.有无徼
2.道天地人
3.身家乡邦天下
此时用道天地人的思维模式来分析圣人能量来源,无非大道和天地;而来源于人是不可能的,做零和游戏没有意义。对人,可以使用天地级别和大道级别的能量;对天地,只能使用一以上级别的能量,即“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的一、“见素抱樸”的樸,才能做到如39章所言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为先天,故《易经》曰: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大道能量如何得到?无私奉献。
77章: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54章:修之于家其德乃余。《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07章: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19章:见素抱樸少私寡欲。结合这几章的奥义,得出结论:能做到修之于家其德乃余,有余之后帮助他人,就是无私,就在少私寡欲,逐渐就能现出生命的本色“素”,自然就逐渐感通大道“樸”。81章: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结合06章: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理解到:无私,就开始疏通了与大道的通道,逐渐感通的大道的清静的能量越来越多,清静之氣越来越厚重。平时多感应,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镇之以无名之樸。
天地能量如何得到?主要是站桩。
一开始修身,还谈不上得到大道能量,还需要得到天地能量。此时,结合3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来理解如何得到天地能量,及其相应的效果。
天地相合:指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合,有刚刚好配合上的意思。甘露:天地之氣相逢形成的冲氣。为何用甘?因为修身实践之中,如读经、站桩,都会出现津液,即甘甜的口水。借助天地阴阳玄机,天氣下降,带动心火下降;地氣上升,带动肾水上升,体内的阴阳和合,自然有甘甜的津液出现。此为以体内阴阳氣化出现的有形现象,反征天地阴阳氣化的无形氣象。也因此可以窥见,老子修身相当精湛,并以此返观天地氣化。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天氣下降,氣流于地;地氣上升,氣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里指出,天氣下降与地氣上升,两者是相互召唤,相互为因的关系。也就是如果天氣下降了,自然地氣也会上升;反之亦然,形成一种动态的关系。
站桩是最重要的得到天地能量的方法,好的桩法以顶天立地为原则,逐渐找到与天地的通道,即中,是可以感应到天地能量的。
同样,在《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王冰注: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虚者,广生化之器宇也。所以,身,与天地一样,同样具备了升降出入的功能。这个升降的通道,也为“中”,与天地之“中”可以对接上。此时,即建立了与天地连接的“中”的通道。
与天地的“中”的通道逐渐建立起来,为以后“赞天地之化育”⑤打下基础。站桩,一开始需要取法与人,并效法、实践,逐渐对天地有所感应。有了天地之氣的参与,生命元氣开始逐渐增多,人的能量(生命元氣)就开始有了增量。此时,逐渐会感觉到精力旺盛,神也比较饱满、清晰。这是精氣神相互转换的机制,在此不展开描述。
七、无为三要素:节点、通道、能量
深奥的经典,要做到普及,一定要做到: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故,总结出无为三要素:节点、通道、能量。
圣人对百姓:通道为慈,能量为大道能量和天地能量,体现在67章和49章。
49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注意,要看到圣人德化百姓的过程,即百姓:由不善到善;由不信到信。
圣人对天地:通道为中,能量为无名之樸的大道能量(一以及以上)。05章指出了圣人用言辅助天地相合的整个过程。
圣人对大道:通道为绵,从大道源源不断得到能量和玄机,表现为:精力充沛、柔和之至(55章)。
八、圣人隐藏的修行进阶
13章:贵以身为天下,45章:清静为天下正。结合54章:身家乡邦天下的逐次进阶,综合理解、思维跃迁之后,解读出圣人隐藏的修行进阶。
修之于身:以身为身,清静为身正
修之于家:以身为家,清静为家正
(----行于大道的分界线----)
修之于乡:以身为乡,清静为乡正
修之于邦:以身为邦,清静为邦正
修之于天下:以身为天下,清静为天下正
根据《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所以,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之后,有了多余的财货和精氣神,到了修之于乡,开始帮助除了家人以外的乡亲们了,就是行于大道的开始。此时,自然是在“少私寡欲”,自然会感通大道,恢复本来具备的与大道的通道“绵”,逐渐“见素”,逐渐“抱樸”。
随着清静之氣的不断增加,也就逐渐从修之于身,逐次递进到修之于家、乡、邦,最终到达修之于天下的境界,即圣人境界,此时为贵。
九、37章指出圣人“无为而无不为”的整个过程
结束语
以上通过几个部分的分析,对老子清静无为的机制做了初步的探索。此为一得之见,错误之处在所难免。本文抛砖引玉,恳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①《老子绎读》:任继愈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12月第一版
②《老子今注今译》:陈鼓应注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12月第一版
③《老子》:饶尚宽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
④《黄帝内经素问》:何永等整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⑤《大学·中庸》:王国轩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9月北京第一版
⑥《礼记·孝经》:胡平生、陈美兰译注,中华书局2007年12月北京第一版
⑦《普利高津与耗散结构理论》:湛垦华、沈小峰等编,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7月第一版。
(一)
天可度,地可量,唯有人心不可防。
但见丹诚赤如血,谁知伪言巧似簧。
劝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为参商。
(二)
劝君掇蜂君莫掇,使君父子成豺狼。
海底鱼兮天上鸟,高可射兮深可钓。
唯有人心相对时,咫尺之间不能料。
(三)
君不见李义府之辈笑欣欣,笑中有刀潜杀人。
阴阳神变皆可测,不测人间笑是瞋。
虽说白居易提倡写的诗要让市井百姓都懂得,还拿着自已写的诗读给百姓听,通过了才能定稿。但这首诗里却用了三个冷僻的典故,不说明一下恐怕有碍于对诗义的深刻理解。
第一个典故是“掩鼻”。说的是战国时魏王送给楚王一个美人儿,楚王非常溺爱她。楚王的原配郑袖看准了楚王爱美人之深,也对美人宠幸有加,甚至超过了楚王之爱美人。于是楚王对郑袖赞美她毫无妒嫉心理。郑袖知道楚王对自己已非常放心,就对那美人说:楚王虽然认为你很美,但对你的鼻子不大满意。所以以后你见楚王时一定要掩着鼻子才好。这美人儿果然在以后见楚王时都掩着鼻子。后来楚王问郑袖,为什么美人儿见我总掩着鼻子。郑袖答道,她说因为讨厌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楚王闻言大怒,立即下令卫士把美人儿的鼻子割去。了解了这个典故,那么“教君掩鼻君莫掩,使君夫妇如参商。”的诗句就明明白白了。当然,你还应该知道参、商是两颗从不见面的星宿。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写道:“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笫二个典故“掇峰”:尹吉甫在周朝为卿,他儿子伯奇的母亲早逝,尹吉甫娶了后妻,后妻生一子名伯封。为了能让伯封独呑遗产,后妻对尹吉甫说,伯奇看我生得美貌,对我有非份之想。尹吉甫回答道,伯奇生性忠厚老实,绝不会做出这种事的!后妻说,你不相信的话,把我放在空房中,你在楼上察看着好了。
一晃过了十几年,尹吉甫的妻子得了重病,离开了人世。尹吉甫和伯奇都十分伤心。这时,伯奇已长成一个英俊青年,父子俩相依为命,度过了一段苦涩的日子。
不久以后,尹吉甫又娶了一个年纪很轻的妻子。她是一个心胸狭窄的女人,认为有前妻的儿子伯奇存在,她的丈夫会时时想起前妻,她得到的爱就不完整。因此她非常讨厌伯奇,一心想把伯奇赶出家门,但看到尹吉甫和伯奇父子情深,一时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一天,她不幸被毒蜂蛰了一口,又痛又痒,不由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她悄悄捉了两只毒蜂藏起,然后对尹吉甫说:“伯奇简直不像做儿子的样子!”
尹吉甫听了,吃惊地问:“伯奇难道做错了什么事吗?”
“伯奇手脚不规矩,你不在的时候,他看到我比他没大几岁,老是动手动脚地调戏我。”后妻无中生有地说。
尹吉甫不相信,疑惑地说:“伯奇为人一向正派仁慈,怎么会调戏你呢?”
后妻冷冷一笑,说:“伯奇正派?他是当着你的面装出来的!他见我长得年轻凛亮,一直不把我当母亲看待。你如不信,你可先离开家门,然后悄悄回来,就可在门缝中看到你那正派儿子的不正派行为了!”
尹吉甫同意了,便找了个借口,对伯奇说他有事离家,说完便走了。
过了一会儿,伯奇正在自己房中读书,忽然听到后母叫他,便来到后母房中问有什么事。后母说:
“有两只毒蜂飞到我的衣领里,蛰得我很痛,快帮我捉!”
伯奇上前一看,后母衣领里果然有两只毒蜂,就一只手扶住后母的肩膀,一只手伸进后母的衣领里去捉毒蜂。这时,尹吉甫刚好悄悄回到家门口,从门缝中看到了伯奇伸手到后母衣领里的那一幕。
尹吉甫十分气愤,以为伯奇真的行为不轨,调戏后母,便不问情由,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伯奇赶出了家门。
后来,“伯奇掇蜂”这一典故,用来形容耍弄阴谋,离间骨肉之情。
笑中有刀潜杀人”也不难理解了。
养德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飬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能为章第十
載營魄抱一,能无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覧,能无疵乎?愛民治國,能无为乎?天門開闔,能为雌乎?明白四達,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