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养身之道

(2009-08-25 16:09:03)
标签:

太初有道

刘先银博客

老子道德经

合道而行

刘先银易经研究

分类: 老子道德经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养身之道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守道第五十九精神内守。

刘先银校订编注《道德经》译文精简版 

体道章第一

道,可道(道,可以言辞表述的),

非常道(不是常道);

名,可名(名,可以求得的),

非常名(不是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无,是演化天地的),

有,名万物之母(有,是生化万物的母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常从无中,去观照道的奥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常从有中,去观照道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异名(无和有这两者,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都可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

众妙之门(是一切生演变化的总门)。

注:“无,名(动词:演化)天地之始。有,名(动词:衍生)万物之母”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养身章第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

斯恶已(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皆知善之为善(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

斯不善已(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

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促)、

长短相形(长和短互为显示)、

高下相盈(高和低相映衬)、

音声相和(音和声彼此应和)、

前后相随(前和后连接相随)。

是以圣人(所以有道的圣人),

处无为之事(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

行不言之教(教化人心于不言之中),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兴起而不加以倡导)。

生而不有(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为而不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夫为弗居(由于有道的圣人不自我夸耀),

是以不去(因此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安民章第三

不尚贤(不标榜贤能),

使民不争(使世人不起争念);

不贵难得之货(不稀罕珍宝),

使民不为盗(使世人不生盗意)。

不见可欲(不诱发邪欲),

使心不乱(使人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所以有道的人治理政事):

虚其心、实其腹(要净化人民的心思,满足人民的安饱),

弱其智、强其骨(减损人民的心志,增强人民的体魄),

常使民无知无欲(常使人民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争盗的欲念),

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

为无为(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务),

 

则无不治就没有不归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辞ci,生而有,为而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今译:天下都认同美而刻意塑造美,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都认同善而刻意表现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完成,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呈现,音和声互相和调,前和后互相随顺,这是永远如此的。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实行不言的教导;让万物兴起而不加倡导;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正由于他不自我夸耀,因此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题解】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因此,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集中讲述方法论,他举出美与恶的八事为证,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不断地在变动中。第二部分讲圣人行事。其方法论引入人事领域,则有为与无为,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也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圣人是在自觉中比众人先走一步的人,他们尊重顺依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的自然过程而不妄为,更不拔苗助长,任凭各自的生命开绽其丰富的内涵,圣人助事物生养而不居功,因此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注释】① 恶:这里指丑。②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③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产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④倾:同侧。⑤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⑥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⑦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逻辑环节的对比分析:

将四段结构用制图符号连接起来,泛演化逻辑图是这样的形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形式┼长短相形,

│并列├高下相盈,

┤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

知和行的统一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始,[生而有,为而恃,功成而弗居。

 

单一句型: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依据康德的菱形结构法绘制的逻辑图是这样的形式: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具体关系┤两种形式

│        └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理论┤矛盾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    └本质关系┼长短相形,高下相盈─┼本质两分,形式三分

│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道:形式知和行的统一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    ┌主体圣人┤两种形式

└实践┤        └万物作而不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本质属性: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题解:这是老子的方法论和自然主义的功德篇。老子的这一篇文章,旨在说明事物是互相对立而存在的、相生的,同时也说明为功而不居功,所以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因此,这篇文章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集中讲述方法论,他举出美与恶的八事为证,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一切事物都在相反的关系中产生,相生相成,彼此互补。相反的关系是经常变动着的,因而一切事物及其价值判断,也不断地在变动中。第二部分讲圣人行事。其方法论引入人事领域,则有为与无为,有言之教与不言之教,也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圣人是在自觉中比众人先走一步的人,他们尊重顺依天地间万物欣然兴作的自然过程而不妄为,更不拔苗助长,任凭各自的生命开绽其丰富的内涵,圣人助事物生养而不居功,因此功德永在的自然主义思想。
1.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
① 恶:这里指丑。
② 有无相生:存在与不存在相互依存而产生。
③ 难易相成:难和易是互相对产而依存,也是互相转化的。
④ 盈:包含,呈现。
⑤ 音声:人鸣曰声,物鸣曰音。
⑥ 圣人:老子理想中“与道同体”的典范。
⑦ 无为:顺应自然事物的生长,不以一己之智加之自然法则。

养身章 第二【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音】天(tiān)下(xià)皆(jiē)知(zhī)美(měi)之(zhī)为(wéi)美(měi),斯(sī)恶(è)已(yǐ),皆(jiē)知(zhī)善(shàn)之(zhī)为(wéi)善(shàn),斯(sī)不(bù)善(shàn)已(yǐ).故(gù)有(yǒu)无(wú)相(xiāng)生(shēng),难(nán)易(yì)相(xiāng)成(chéng),长(cháng)短(duǎn)相(xiāng)形(xíng),高(gāo)下(xià)相(xiāng)倾(qīng),音(yīn)声(shēng)相(xiāng)和(hè),前(qián)後(hòu)相(xiāng)随(suí).是(shì)以(yǐ)圣(shèng)人(rén)处(chù)无(wú)为(wéi)之(zhī)事(shì),行(xíng)不(bù)言(yán)之(zhī)教(jiào),万(wàn)物(wù)作(zuò)焉(yān)而(ér)不(bù)辞(cí),生(shēng)而(ér)不(bù)有(yǒu),为(wéi)而(ér)不(bù)恃(shì),功(gōng)成(chéng)而(ér)弗(fú)居(jū).夫(fū)惟(wéi)弗(fú)居(jū),是(shì)以(yǐ)不(bù)去(qù).

【解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注意:美 对应的是 恶 是丑。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善 对应的 是 不善 就是不擅长 不善于,不是恶的观念。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这个道理相信大家仔细看了上面所说就应当明白,凡是都有两面,就像上面的话一样,“有无相生” 就是说有和无是并存的,没有有就没有无,相生相克,难易相成”也是一样的道理没有难那里来的简单,要是没有简单何以体现难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上面所讲的“有无相生”有指具体实物,无指抽象虚拟的。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所以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所以他无所不为。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不断的探索发现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圣人不会认为这些事从自己就开始有的,也不会据为己有,圣人还是不断的探索虽然,已经功高而不会居功自傲,所以圣人都不居功自傲得到了百姓的支持,所以也就解释了下面的话“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中的哲学内涵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也是中国唯物辩证法的典型例子。

古时候,塞上有一户人家的老翁养了一匹马。有一天,这匹马突然不见了,大家都觉得很可惜。邻人来安慰老翁,老翁并不难过,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邻人以为老翁气糊涂了,丢了马明明是祸,哪来的福呢?过了一年,想不到老翁丢失的那匹马自己又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们纷纷来道贺,老翁并不喜形于色,却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邻人又迷糊了:白白添了一匹小马驹,明明是福,哪来的祸呢?小马驹渐渐长大了,老翁的儿子很喜欢骑马。有一次,老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竟把腿摔折了。邻人们又来安慰老翁,老翁十分平静地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邻人这回不响了,心想,儿子瘸了腿,怎么可能有福呢?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老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在战争中死亡,老翁和他的儿子却免于难。“塞翁失马”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千百年。他告诉我们,无论遇到福还是祸,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超越时间和空间去观察问题,要考虑到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这样,无论福事变祸事,还是祸事变福事,都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老子的智慧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希望慢慢体会《道德经》。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

上一章讲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的道理。与之相反的呢,则是有言之教,有为之身。本句里的名,指有言,对应的是不言之教的反面。身,有为之体,对应的是无为之益的反面。先有不言之教,后有无为之益。其反面,也是如此,先有名,有名之后,可言可说,进而,人以这些名教言说,构建成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就是身。在道德经看来,人的自我,只是后天的一种发明,是知识的产物。

人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道德经认为,所谓返璞归真之人,无名无欲无身无为,能同于道未生无,无未生有,有未生万物之前的那种虚境,从而可知道之大,虚之通,这就是大通之境。

名,就如同积木一样,人用它们来搭建自己,组成了一个我,这个叫做我的事物,本来就是外部世界的素材,人用外部世界的素材,来搭建了一个和自己无关的我,这个自我之身,和那些构成这个自我之身的素材,都只是身外之身而已。

名是你呢,还是身是你呢。既然都不是你,那么又和你有什么关系呢,既然没有关系,那又何亲之有呢。

身与货孰多?

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天下之事,为而执之,无有穷尽。怎么做,也做不完,怎么追求,也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

人的一生,一旦落入了这个有名之身,他就坠入了有限之中。人即便有再大的能力和精力,即便生命也足够长,那也只是多点和少点的区别。本质上,也根本摆脱不了这种有限性。

货,就是人要去追逐的事物。事物总是在变幻,在时间纵深上没有止境,在多样性的广度上,也没有止境。人以有限之生命,在面对这么多无穷无尽的外部世界的对象时,显得是那么的无助。你来追我呀,怎么追,都比你多无穷倍。

得与亡孰病?

尽管是那么的眼花缭乱,还是去追了。就如同走进了一片欲望的森林,森林里什么都有,看到什么都想拿,都想拥有。可是,怎么也无法一次把所有的漂亮衣服都穿完,把所有好吃的东西都吃完,得到一个,就意味着错过了其他的所有。这么看,得难道不是失吗。

既然注定不能得到所有,那么错失过的那些,就真的比手里现在得到的这个好吗?要不干脆,把所有的都失去呢,会不会心里没那么多遗憾呢。

以有名之身,行有为之事,既不可能得到全部,也不可能失去全部。在得失之间,不管进退,都是亏。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本来,域中什么也没有。那时候天地万物,还没有被生出来。接着,天地万物被生了出来,不同的事物之间,别有了差异和天性,于是要标划描述这些不同的事物,只能分门别类,这是这个,那是那个。

既然有了彼此,那么自然的就会有是非。有了是非呢,人就会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喜欢的呢,就想越多越好,不喜欢的呢,就希望越少越好。道生万物,万物初始为一。有了名相和是非呢,一就被裂为万。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如果万物为一,何为此,何为彼,何为是,何为非?一裂为万,道之亏也。穿梭于万种碎裂细物的杂多乱亡之间,是其是,非其非,爱之所以成也。

爱之甚,必藏之多。藏之多,道必亏之尽。道亡,藏之愈厚,祸败愈烈。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之不亏,为全。一之不裂,为足。能明白这个道理,那么就不会役累于物,而是以道御物,使万物自来归附于自己。物为君,己为臣,物为上,既为下,此谓大辱,失道而不可御物。

既明万物为一,又知万物之所名。不亏道,对万物应而不遣,观而不乱,静静的看着它们归附自己,而不动不燥,不欲不为,不厚不薄,以静笃而守之,是谓知止。知止,则道不亏,德不悖。道全德足,故可以长久。

------------------------------------------------

立戒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孰親?

身與貨孰多?

得與亡孰病?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译文】

1.对虚名与身体的抉择,哪个更亲?对身体与货物的关爱,哪个更多?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 

2.过于爱惜虚名必定大费其神;过于收敛货物必定大伤其身。 

3.所以知足者不会自取其辱,适可而止者不会陷入困境,这样才可以长泰久安。 

【题解】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个更有害?贪得无厌的人必有大损害,囤积财富的人必有大失丧。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

菩提本无树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养身之道
刘先银书禅宗偈句,2008年,北京。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养身之道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守道第五十九精神内守。

老子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
  謂人君治理人民。
  事天,
  事,用也。當用天道,順四時。
  莫若嗇。
  嗇,愛惜也。
  治國者當愛〔惜〕民財,不為奢泰。
  治身者當愛〔惜〕精氣,不為放逸。
  夫為嗇,是謂早服。
  早,先也。服,得也。
  夫獨愛〔惜〕民財,愛〔惜〕精氣,則能先得天道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先得天道,是謂重積得於己也。
  重積德則無不剋,
  剋,勝也。重積德於己,則無不勝。
  無不剋則莫知其極,
  無不剋勝,則莫知有知己德之窮極也。
  莫知其極〔則〕可以有國。
  莫知己德者有極,則可以有社稷,為民致福。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身同也。母,道也。
  人能保身中之道,使精氣不勞,五神不苦,則可以長久。
  是謂深根固蒂,
  人能以氣為根,以精為蒂,如樹根不深則拔,〔果〕蒂不堅則落。
  言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使無漏泄。
  長生久視之道。
  深根固蒂者,乃長生久視之道。

    啬:【(啬)sè】

    解释: 小气,该用的财物舍不得用:吝~。
    ◎ 古同“穑”,收割庄稼。
    汉英互译:◎啬miserly stingy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立戒 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释要】本章告诫统治者不要追名逐利、欲壑难填,要知足知止,无为不得,这样政权才能长久。贪污腐化,好大喜功,甚爱形象工程,必然"大费""厚亡",万岁沦为万碎,身亡名灭,被人唾弃。
  【通解】声名与生命哪一样更亲近?生命与财货哪一样更贵重?得与失哪一样更有害?声名爱得过甚,必定会破费也大;财货敛藏得越多,必定会损失也多。所以,知足,你的声名就不会受辱;知止,你的财货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是长久之道。
  【消逝的字符】今本《老子》第44章与本章文字一致。老子一书多为人主训,"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淮南子·人主训》),本章即对君王的训教之辞。
  "身与货孰多"。
  多,重要,贵重,重视。以货为多则害身也。
  "得与亡孰病"。
  病,苦,有害,担忧。执着于得失的人,当然是有病。老子一再讲"不得",不得而有德(见第一章"上德不得,是以有德"),以得为病。可叹的是,世人一辈子都在为获得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声而孜孜以求,不懂得洒脱、放下,生活得简朴一点,可谓病得不轻啊。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此处"爱"字,坊间注家多训做"吝啬"、"吝惜"。说过分的吝啬反而会招致更大的破费。笔者认为,此句"甚爱"、"多藏"为倒装,故其正过来就很好理解了。即"爱甚必大费,藏多必厚亡"。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知足,就不会大费,就不会身名受辱。知止,就不会厚亡,就不会招致危险。所以,不要求名大,不要求财多。知足知止,不辱不殆。
  【砚池堂夜话】
  三个老头、三只老鼠和一对老夫妇
  一名妇女发现三位白须飘然的老先生坐在家门前歇脚。妇人邀请他们进屋,三位老先生笑呵呵地谢了她,身子却没动。妇人惑然。其中一位老先生指着身旁的两位解释:"这位的名字是财富,那位叫成功,而我的名字是健康。我们不能同时进屋呀!不过,你可以去和你的家人商量,看你们最需要我们中的哪一个。"
  妇人进屋便将此话告诉了丈夫。丈夫惊喜道:"既然如此,我们就邀请财富老人吧,请他进来,让我们的屋里装满财富!" 妇人不同意:"亲爱的,我们为什么不邀请成功老人呢?做一切事情都能成功,那感觉会有多好!" 这时,在一旁倾听的女儿建议:"请健康进来不好吗?这样一来我们一家人身体健康,就可以幸福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了!" 丈夫对妻子说:"听我们女儿的吧。去请健康进屋做客。"
  于是妇人出门,邀请健康进屋作客。谁知健康起身,成功和财富也都站起身来,紧随其后。妇人感到惊讶:"我们邀请的是'健康',你们两位怎么也一起来了?" 三位老先生乐了:"哪里有健康,哪里就有财富和成功!"
  故事中的妇人一家,面临的就是"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选择。懂得知足,懂得健康是幸福的前提,财富与成功也就随之而来。
  说完三位老先生结伴的故事,我们再来讲个三只老鼠偷油吃的寓言。
  有3只老鼠一起去偷油喝。可是油缸特别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香,喝不到油。于是它们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很棒的主意,就是运用"长尾理论":一只咬着一只的尾巴,依次吊到缸底去偷油喝。
  第一只吊下去的老鼠在缸底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和那两个傻鸟轮流喝多不过瘾。今天算我好运,先下来了,不如自己喝饱了再说。" 吊在半空中的第二只老鼠看第一只老鼠喝油的架势就想,"下面的油那么少,万一让那个操蛋的喝光了,那我岂不是白费力气一场。我看还是把它放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在上面把舵的第三只老鼠也在琢磨,"油看上去不多啊。等那两个逼痒的吃饱喝足,只怕早就没有我的份了。倒不如就此松口,仍下它们,自己跳到缸底海喝一气,解解嘴馋。"
  于是三只老鼠以类似一米板、三米板、五米板连台跳水的方式,相继跌入油缸里。浑身被油湿透,虽然油是都喝饱了,但谁也逃不出这深深的油缸了。
  这就是多藏必厚亡的事例。
  有一对同龄夫妇,一齐欢度他们的60岁生日,正在热闹时,突然,天使出现了。
  天使说:"我祝福你们的60岁,你们许愿吧,我一定成全。"
  60岁的老婆说:"我好想环游世界。"
  天使说:"成全你。" 当!太太手上多了一张环游世界的飞机票。
  天使问60岁的老头:"你呢?许什么愿?"
  老头问:"真的一定会成全吗?"
  天使说:"我从不反悔。"
  老头高兴万分的许愿:"我希望我现在能抱着比我小30岁的女人。"
  天使说:"成全你。"
  当!老头变成了90岁。
  不知足知止的,必然辱矣殆矣。
  >>>超级大链接>>>
  生于乱世,贵而能贫,可以后亡。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人能知于知足,则福禄在于己。治身者神不劳,治国者民不扰,故能长久。
  (汉·河上公)

  广谓受曰:"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宦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相随出关,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汉书·疏广传》)

  名者,禄位也;争者,忘其身。货者,财宝也;贪者,轻其死。夫名疏于身,身多于货,虽其愚者,犹必知之,及在得丧之间、与夺之际,则中智之徒尽未能免其惑也。故唯圣人能知战斗之可息,不争其名,知财货之可足;不害其身、不多藏、不厚亡。是终厥身而辱,殆所不能及,故可以长久也。  (唐·王真)

  物有聚散,性无古今,世之人以物易性,故好名而徇利,名辱而身危,圣人尽性而足。天下至大也,而不以害其生,故可以长久,而与天地并。  (宋徽宗赵佶)

  君子之亲,日亲於道,多多於道。小人之病,病不务学道,贪非理之名,多藏货物。其非理之名易夺,货藏多而必恃,故厚亡。君子守有命之名,藏合得之物,是谓知足不辱,知止不危,可以长久,云永不坏也。  (明太祖朱元璋)

  世界上人扰扰攘攘、奔波劳碌,无非求得名利,无非求享大名得厚利。且人情无非是得名利就欢喜,失名利就忧愁。不知求名必耗费精神、损了身体;求利以身发财,也是这样。放于利而行多怨,得利必遭危险;得大名遭人的嫉妒破坏,也是这样。名利皆身外的物,为求名利损了身,哪个亲?哪个过?哪个多?哪个少?且说有得必有失,得失何必计较。得还是从失来的,必然先失了才能得。就像一草一芥,是至小的了,还必得用眼看着,屈了身体用手拾起才能得着。虽然得了,眼光气力却先失了。就像值一文钱的东西,是至贱的了,还必须用钱才能买得。虽然的了,金钱却先失了。至小至贱的,还必然先失而后得,大的贵的可想而知了。
  所以天地间的事情,没有无故就能得的。得何足喜?失何足忧?君子坦然自乐,就能脱开得失;小人忧苦烦劳,就是患得患失。不知得不是求了来的,失不是患所能免的。惟有超出得失以外,尽上为人的天职,自然先难而后获,不求得而自得,且一得永得,万古不失。像孔子当日存老安少怀救济天下万世的心,周流列国,一辈子没有得志。有说他似丧家之犬的,有说他迂阔的,有说他何德之衰的,有说他何为是栖栖的,是将名誉失了。从鲁国辞了司寇走了,到各国皆没有做官,穷困一生,是将利禄失了。就因为失了名利,却得了万世师表,生民未有的大名;得了俎豆千秋、宗庙享之、子孙保之的厚利。回想到列国时那些得名得利的,反倒皆是失了。孔子固无心求名利,然而有实就有名,有德就有禄。看到这里,人也就求实行修大德就是了。何必然求名利?何必然算计得失呢?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体道 第一 老子·1章】 道可道非常道

养身 第二 老子·第2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安民 第三 【老子·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无源 第四 【老子·第4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象帝之先

虚用 第五 【老子·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成象 第六【老子·第6章】谷神不死

韬光 第七【老子·第7章】天长地久

易性章第八老子·第8章上善若水

运夷 第九 【老子·第9章】持而盈之

能为 第十【老子·第10章】载营魄抱一 玄德

无用 第十一【老子·第11章】三十辐共一毂

检欲 第十二【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

厌耻 第十三 【老子·第13章】 宠辱若惊  

赞玄 第十四【老子·第14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 道纪。

显德 第十五【老子·第15章】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归根 第十六【老子·第16章】致虚极,守静笃。

淳风 第十七【老子·第17章】功成事遂

俗薄 第十八【老子·第18章】国家昏乱,有忠臣。

还淳 第十九【老子·第19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异俗 第二十【老子·第20章】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

虚心 第二十一【老子·第21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纪。

益谦 第二十二【老子·第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虚无 第二十三【老子·第23章】希言自然

苦恩 第二十四【老子·第24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象元 第二十五【老子·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重德 第二十六【老子·第26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巧用 第二十七【老子·第27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反朴 第二十八【老子·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

无为 第二十九【老子·第29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俭武 第三十【老子·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偃武 第三十一【老子·第31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圣德 第三十二【老子·第32章】侯王若能守之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辨德 第三十三【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任成章 第三十四【老子·第34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仁德 第三十五【老子·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微明 第三十六 【老子·第36章】柔弱胜刚强。

为政 第三十七老子·第37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论德 第三十八【老子·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法本 第三十九【老子·第39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

去用 第四十【老子·第40章】反者道之动

同异 第四十一【老子·第41章】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化 第四十二【老子·第42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偏用 第四十三【老子·第43章】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立戒 第四十四【老子·第44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洪德 第四十五【老子·第45章】清静,为天下正。

俭欲 第四十六【老子·第46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鉴远 第四十七【老子·第47章】圣人不行而知

忘知 第四十八【老子·第48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任德 第四十九【老子·第49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贵生 第五十【老子·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

养德 第五十一【老子·第51章】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玄德

归元 第五十二【老子·第52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益证 第五十三【老子·第53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

修观 第五十四【老子·第54章】善建者不拔 第七层面:五德

玄符 第五十五【老子·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玄德 第五十六【老子·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淳化 第五十七【老子·第57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顺化 第五十八【老子·第58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

守道 第五十九老子·第59章】治人事天

居位 第六十【老子·第60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谦德 第六十一【老子·第61章】大国者若下流

为道 第六十二【老子·第62章】道者万物之奥。故为天下贵

恩始 第六十三【老子·第63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73以圣人犹难之。

守微 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淳德 第六十五【老子·第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後己 第六十六【老子·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三宝 第六十七【老子·第67章】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配天 第六十八【老子·第68章】善胜敌者,不与

玄用 第六十九【老子·第69章】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知难 第七十【老子·第70章】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知病 第七十一【老子·第71章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爱巳 第七十二 【老子·第72章】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任为 第七十三【老子·第73章】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制惑 第七十四【老子·第74章】大匠斲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贪损 第七十五【老子·第75章】贤于贵生

戒强 第七十六【老子·第76章】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天道 第七十七【老子·第77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任信 第七十八【老子·第78章】正言若反 

任契 第七十九【老子·第79章】和大怨,必有馀怨。

独立 第八十【老子·第80章】小国寡民

显质章 第八十一【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刘先银说: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夫唯道,善贷且成

刘先银说:研究《道德经》,至少要过七个层面 

道德经的时间哲学:20.绝学无忧。4… 

道圣老子《道德经》成语53个精读 

无为而治不召而自来——看不见的潜 

道德经说:绝学无忧。中国人啊,“ 

道德经说:有『道』者不处。推动 

道德经说:大国者下流。皆得其欲。 

道德经: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 

道德经: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 

道德经说: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 

宇宙自然之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知不知, 

道德经说:多言守中。要妙在时间的 

道德经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说:生命秘密,物或恶之,故 

道德经说:燕处超然。穿过云朵直至 

道德经说:合符於聖人之心。无为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尊道而贵德。道纪:研究与理解《道 

《道德经》有言:天道五德 

心情越愉悦,人的心脏分泌的荷尔蒙 

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道德经说:善道者的行言数。德交归 

道德经说: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 

道德经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写 

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体道章第一【老子·1章】道,可道 

道德经5235说:少则得,多则惑。人 

《道德经》,《河图》《洛书》《易 

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金屋藏 

道德经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 

道德经说:天下之至柔,道也。道的 

道德经说:昔之得一者。老子道德经 

既己为人己愈有,既己与人己愈多……… 

贵生【老子·第五十章】穿越时空, 

知難【老子·第七十章】知病【老 

道德经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絕 

3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第63 

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看不见的 

道德经说: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说知足:体会通达大道,是谓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道德经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 

道德经说:知雄守雌,大制不割。 

老子道德经原文五千二百三十五字 

厌耻章第十三【老子·第十三章】无 

道德经说: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

道德经55章: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国学经典】老子道德经523581 

【文化诊断学】三生万物。智慧的最 

老子的自然哲学思想总纲:道是無,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论德章 

合道而行:读【老子·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异俗章绝学无忧,虚无章希 

函关天地外,大道有无中。 

没身不殆:道德经讲述天道演化地德 

道德经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甚 

伊尹与商汤的对话,治大国,如烹小 

执一为天下牧:信善知,多言多败, 

天地有大美:古之所谓『曲则全』者 

66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64慎终如 

天地有大美: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 

生活中的悲欢离合,《道德经》只四 

37章:無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德 

道德经说:柔弱胜刚强。水善利万物 

60以道莅天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註繹刘先银 

上善若水,水的七善研究与理解《道 

天地有大美:天之道,利而不害;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花开花落又花开有信有望就有爱!

                  相信:

    不是拥有幸福的人才幸福,只是能够感受幸福的人才幸福;

    人,之所以快乐,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因为计较的少包容的多!

    人,之所以充实,不是因为拥有的多而是因为赏识的多感受的多!

    茫茫人海,燃点生命,照亮他人,快乐无私。

在希腊神话中,eros是宇宙诞生之初首先被创造出来的东西。但它又以爱神阿芙洛迪特的儿子的面貌出现着——— 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孩拿着弓箭随时准备射向有情人的心。几乎很少有一个来自古代的符号在现代取得了如此时髦的地位,以至于人人都明白“一箭串着两颗心”代表着什么。现代人所不知的是,对于柏拉图而言,eros绝非现代人所理解的那样贫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将万物联系起来的力量。它出于两性之爱,关乎两性之爱,又大大超越于两性之爱(这点被神话象征性地表达为爱神的儿子)。libido是两性之爱;philia是父母赋予子女的爱或友情;而eros则更象是艺术家见了美女就想把她升华为一件作品。通过eros,客体、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绘画材料这三者融合在了一起,而产生出一个新的令人销魂荡魄的东西,那就是美。

孔子问礼:老聃,真吾师也!

孔子与老子是师亦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范曾: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与鹿邑老君台的传说

花开花落又花开  有信有望就有爱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养身之道

   刘先银书法《近者悦远者来》 

 刘先银用逻辑分析法解析老子《道德经》养身之道

  刘先银书法《福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