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2017-02-22 07:59:59)
标签:

刘先银博客

善待自己

太初有道

文化内涵

元亨利贞

分类: 老子道德经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守微章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翻译】安然平稳,便容易持守;未见兆端,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细微不显时,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发生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时治理。合抱的粗木,是从细如针毫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迈出来的。人为努力的,必然失败;人为持守的,必然丧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为,就不失败;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丧失。世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慎,就不会 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世人以为愚拙而不学的,将众人从过犯中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为。

【评析】本章紧承前章,是对如何保持系统化工程的合意稳态的论述。老子认为系统在稳态时容易维持,异变在微弱时容易散失,所以,他认为要以预防先于治疗的原则来保证系统合意稳态的维持,并通过这种稳态的保持来求得工程目标的渐进实现。

这个对修身养生也是一样。对渐进的演变过程,老子既主张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渐,加以利用以求事业的成功,又主张加以因顺以保持平稳的演变,并要求圣人充分发挥他的调节指向作用以保证事态的匀称自然发展。


注解:其安易持。

事物在安静的时候容易把持,如动荡起来,就难以把持了。修身者,更为切要。在内念未发,外物未接的宁静之时,洗心澄虑,万念俱消,才能达到清静真一,元神自在,母子相抱,神气相守,坎离相交,水火既济的境地。如不然,情欲一起,外物牵动,以致“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长沉苦海,永失真道”。

“其未兆易谋,其脆易破,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治国、谋事、修身亦然,均应在安静之时,未兆之先,脆弱之际,微小之期,未发生,未动乱之时,防患于未然。

《周易·系辞下传》曰:“子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又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君子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

又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天地间万物芸芸,千难百乱,它的产生发展,都是从未兆开始的。人的成形,或善或恶,或福或祸,或正大,或邪僻,在初生时,同样是一个无知无识的素体婴儿。其性体如一张洁白的素纸,无污而纯洁。如欲教他成才,首先其父母在素日的举止运念中,以道德给孩子做表率,再在言行仪表上公正无私,不狂不妄,庄重端严。这就给孩子在视听上作了一个楷模。久而久之,其孩子渐长,情欲渐开,在无形中不知不觉地成了才。反之,如在微小细脆之时不着手,待久习成性,那就不易解决了。合抱的大树,是从微小的毫末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的土垒起来的;千里之远行,一步步走才能到达。

此段的中心旨意,是教人在安泰时要有预防危险的准备;国家在大治时,要有预防变乱的准备;存在时,要有消亡的准备。不能在大治时,贪求享乐,在安静时横行逞狂,在富裕时挥霍浪费。贪其享乐,横行逞狂,挥霍浪费,不能认为是小事。如不在未兆、微小时纠正,而放任自流,将会蔓延发展,铸成大错,不可收拾。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背理徇私的有为之为非败不可,违逆人伦的有执之执非失不可。因此圣人“知微知彰”,体虚无之妙道,循天理,顺人情,符物之自然而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常人则不然,始以道德戒慎,行至中途,因贪世情而忘其道,往往将近成功而败之。如能始终如一,则定能成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主自然,而不敢为。”

常人之所欲者,是功名货利,口得美味,耳闻乐音,目视丽色。孰不知功名显达,货利色味,皆快于一时。圣人所欲,不是常人所欲,而是无为、无味、无事的无欲之欲。常人贵难得之货,圣人已知因贵以致祸端,故“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有的人以奸诈诡怪为学,是奇是巧,弃真效伪。圣人所学的是清静无为虚无自然的不学之学。我要回复到众人所过的无味之地,顺乎万物的自然生息,不敢有丝毫的故意造作和任性妄为。

事物在安静的时候容易把持。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情势未明朗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微小时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未开始时就有所打算,要在祸乱未发作之前就早作预防。

合抱的大树,长成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堆垒于土坯;千里的远行,开始于脚下。对于这些渐进的过程,如果妄逞权能而揠苗助长,就会导致失败;如果执意于某一情态而加抗拒,就会反而使局面失去控制。

因此,圣人不妄逞权能,所以不会失败;不抗拒渐进的演变,所以不会使局面失控。吞津养肾也要坚持再坚持。

防微杜渐。提肛收腹也要渐渐成为习惯,相亲相愛也要好好呵护舒舒服服的体会舒舒服服的感觉……

人们做事,常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如《华严经》所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慎终如慎始,就不会有败事。持重守静,庄严神圣的舒舒服服的大智慧菩萨的舒舒服服的感受舒舒服服的因此,圣人要别人之所不要,不使稀贵资源的供应更形紧张;学别人之所不学,以便牵正人们的偏激过失。借此以辅导万物行于其自然而不强加干涉。

在现代系统理论角度看,一些渐进的量变因素,特别是那些处于系统反馈盲区之中的细小量的积累,往往造成最难以避免的突变。

对这种渐进的演变,如果执意于原先的稳态而人为地加以抗拒,就会导致系统势能的蓄积,把系统推向高势位使突变前景更不确定而增长了局面失控的危险。

所以,老子的“执者失之”、“无执故无失”的说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老子所提出的或防微以杜渐、或积少以求成、或顺变以自保的处置方略不失为对渐变过程所可能施行的正确方略。持重守静,庄严神圣的舒舒服服的寳貝大智慧菩萨的舒舒服服的感受舒舒服服的。

本章提出的“慎终如始”地“辅万物之自然”即如《华严经》所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是老子一系列思想的高度概括。通过见微知著的“味无味”,并通过投身介入的“辅万物”,使之“之自然”而退步抽身,构成了“为无为”的入世、在世、出世三步曲。通过审慎的介入以求得悠闲的退出是道者的一大理想;不求独揽大权,但求天下安康,成了道者的人生准则。


“故致数誉无誉”宠辱如惊

在西方交易技术中有个非常另类的经典指标--媒体指标,即某事物在媒体的曝光率达到极致的时候,往往是该事物(股票或期货)的头部!! 

    这一伎俩后来被国内的某些主力和所谓庄家利用,大造一番声势后,拉高出货套完人就跑了,居然屡试不爽!以致至今。所以当读到“故致数誉无誉”时,觉得人世间的真理被老子表达得淋漓尽致,无有言说!!!

    当对一个人或事务的赞誉达到一定份量的时候,这些赞誉就会转向相反面,从而形成这个人或者事务的事业的“头部”,相当于没有,甚至相当于反面的评价。

     这样的例子,联想到周围的事或物,简直举不胜举。

     这也算是叫“捧杀”吧!

     投资市场上的黄金、白银、茅台、房地产等等,都可谓”数誉无誉“活生生的现实解释,也成了活生生的反面教材。

     所以,老子才会提到”有无相生“,这本来就是事务的”一体两面“,很可惜的是众生只看到别人希望我们看到的一面,而没有看到或者不相信”另一面“的客观存在。

    所以,老子才会提到宠辱如惊,要有”大患若身“的警觉,才可避免悲剧的发生!

    在别人看来求之不得的”誉“和”宠“,通通被老子视为”下“(宠为下),得失都为之一惊(得之若惊,失之为惊),非历经沧海之变者,怎么会明白这一点呢?

    人之迷,其日固久!

 

说明】:数誉无誉”有的版本作“数车无车,更好理解,你可展开体会,不做解释。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道德经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

刘先银题写书名《道德经》

我们常说《周易》是群经之首,是“原道之书”。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周易》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累才形成的,从伏羲的符号易、周文王的筮术易、到孔子的儒门易,凝聚了夏商周三代聪明人的智慧和见识,是上古文化的集大成般的累积。第二,《易传》融合了儒家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体现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的思路,以乾坤两卦、阴阳二爻象天法地,从天道和地道运行的大格局中阐述人生问题。《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周易》是“经天纬地”之书,处处留意于天和地变化的大规律,讲的是人如何和天地结合起来,顺应天道、地道来行人道。这三者要运行不悖,《系辞上》说:“六艾之动,三极之道也。”郑玄注:“三极,三才也。”每卦六爻的变动,都是围绕天、地、人的秩序展开的。所以,《周易》中乾坤两卦代表天地,而其余六十二卦则处处说的是人。可以说,《周易》是一部人生之书,是用来指导人如何为人行事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