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的初葬地仍然是一个迷团【张一冰】

标签:
鸿鹄在天张一冰玄奘白鹿原初葬地 |
分类: 佛学宗教 |
《旧唐书·僧玄奘列传》、《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史籍都记载了玄奘归葬于白鹿原,但都没有说明初葬地的具体位置,只有唐释道宣的《续高僧传》记载最为详细,指玄奘法师“乃葬于白鹿原四十里中” 、“其茔与兄捷公相近”, 并且“苕然白塔,近烛帝城。”这三句话较详细的说明了玄奘的初葬地。
《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596~667)是与玄奘同时代的高僧,被尊为律宗初祖。由于一生中多居住在终南山中,也被称为南山律祖。道宣著作丰富,多为传世之作。唐、宋二代,分别追加谥号“澄照律师”和“法慧大师”。道宣曾应诏参与玄奘主持的译经,长玄奘几岁,晚于玄奘圆寂。其对玄奘初葬的记录应十分可靠。
如何解读道宣对玄奘初葬的记录,我们的考古专家还没有给出答案。主要是“白鹿原四十里中”这句话较难理解。这句话应是说明玄奘初葬地南北向坐标的,如果唐代一里和现代相同,四十里可从白鹿原到达终南山下,四十里中就超出白鹿原的范围了,明显解释不通。
2012年3月,西安市文物考古保护研究院在航天大道建设工程中发掘了中唐名将郭子仪之孙郭錡的墓葬,墓主人夫妇的墓志铭分别描述距郭曜墓葬的距离,并使用了不同的距离单位,揭示了唐代一里为280步。从而也使解读“四十里中”这句话有了可能。遗感的是没有发现郭子仪之子郭曜的墓葬,还不能确认唐代一里的具体长度。
限于当时的条件,道宣所讲的四十里可能也是一个目测估计的数字。唐代一里=280步,通常人们将一步计为0.75米,据此可算出四十里的大约长度。我们发现正好是人们从唐长安城可以看到的白鹿原西畔从北到南的长度。也就是说从唐长安城看去,白鹿原西畔南北约长四十里,玄奘的初葬地就在其中部,并且和其兄长捷法师的墓葬很近。从而解决了玄奘初葬地南北向坐标的问题。也有人认为唐代的一步是一个复步,即一步为1.5米,以此计算,四十里也超出了白鹿原的范围。
“苕然白塔,近烛帝城。寻下别敕。令改葬樊川。”“苕然白塔,近烛帝城。”这句话在原文中是说明玄奘迁葬原因的。但也说明了玄奘初葬地东西向坐标的问题。
白塔虽苕然,也高不过五层、21米。现兴教寺玄奘塔由此迁建而来,提供了这方面的证据。要在长安城能看到这个塔,就限定了其东西向的位置,只能靠近白鹿原西畔。也只有建在白鹿原西畔上,在长安城才能看到玄奘塔。
绝大部分史籍中没有详细记录玄奘初葬地的位置,主要原因应是周围没有参照物。还有二个原因,由于玄奘初葬地的特殊位置,当时整个长安城的人向东眺望就可以看到玄奘墓葬,作者就认为不需冗笔了吧。在迁葬时,重点自然为新的安葬地,也就没有再详细地描述众人皆知的初葬地了。讲究“字”力、一字千金就是文言文的特点。
笔者对道宣所记录的玄奘初葬地的解读就是:①、从唐长安城可以看到的白鹿原西畔长约四十里,玄奘初葬地就在其中间;②、和玄奘法师的二哥长捷法师的墓葬很近;③、玄奘初葬地靠近白鹿原西畔。符合这三个条件才能确认其为玄奘初葬地。
我们发现从白鹿原西畔上原的几条路中,有条路正好居“白鹿原四十里中”。沿这条路上原后向东南不远就是汉薄太后陵。当年营建墓葬、举行葬礼,想必都是利用了这条道路。玄奘葬礼也应是利用了这条路,而葬于原畔道路的一侧。
纵观唐代寺院牛头寺、华严寺和兴教寺的选址,玄奘初葬地在白鹿原畔下的二道原上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也就是说有可能是在原畔下的一个台阶上,可能唐时的人们己经掌握了一定的防雷知识。
现在西安市的开发还未涉及到白鹿原西畔,一个废弃的墓葬及长捷法师这样一个僧人的墓葬对盗墓人也没有什么诱惑,发现玄奘法师初葬地也许还是一个可以实现的愿望。
阅读相关文章请点击:
【原创】阿尔山、徐总和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