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韩愈为了鼓励儿子读书,特地做了一首长诗,其中说到:“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意思是说,一个动物的“人”,要变成社会的“人”,肚子里应该有“诗书”。肚子里的“诗书”不能靠嘴巴。饕餮之徒大嚼山珍海味的做法,只能造成大腹便便的下水。腹中“有诗书”,还是要靠读书。
台湾作家叶庆炳在《品诗词,悟人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如果在求学时代的读书量超过离开学校以后的读书量,此人从书本上所获是极有限的;必须离开学校以后的读书量远超过求学时代的读书量,才能毕生受用不尽。人生在世,有读不完的书,正好像有赚不完的钱。”因此,生活时时要赚钱,就像人生时时要读书。虽然读书多少与挣钱多少并不绝对成正比,但是,不读书想赚钱,应该很难了。
有一种读书状态必须很认真:每一个概念要搞清楚,上下文的逻辑要理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等。有人对这种读书法有乐趣,称之为“精读”。很多为了应付考试的读书,也属于这种状态。读书如果总是这种状态,真的比较苦;还有一种读书状态,只需要理解作者想说什么,理由是什么,搞清楚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读书状态,作者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从作者的文字里获得了什么。书中的文字、语言可能只是你自己的钥匙;还有一种读书状态,你发现书是随时可以经常查询的知识仓库;还有一种读书状态,是让自己轻松,“不求甚解”,走马观花,也是一种读书的快乐;……;读书的状态很多,关键看你希望从读书行为中获得什么。
读书的种种乐趣、好处和必要,在过去的纸媒体年代确实很重要,因为,在纸媒体时代,广义的书籍几乎是知识文化唯一的载体。那么,在网络时代呢?读书是否因为网络的普及而改变?改变是肯定的,但是,重要性依然如故。网络可以部分解决书不多、书不够的问题,网络还可以改变纯粹文字的单调,网络甚至可以使谷歌之类的网站,决心建造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网络“图书馆”,……,但是,网络能改变的,更多只是载体,很少能改变“读”的行为。网络可以让我们“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我们依然喜欢、需要“读”。网络时代,读书依然是一种生活方式。
而且,在网络的技术难题还没有充分解决的时候,纸张做成的书,依然是我们重要的选择。它让我们的读书更加自由、随意。它避免我们被动接受网络提供的内容,使我们更加主动地寻找真正的需要;它让我们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触摸到别人的精神;当我们自己被触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放下书,走一走,想一想,在纸边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感言,仿佛与作者的一次跨时空的对话;它会令你沉思片刻,考虑一下日常琐碎之外的问题,令你有一次感动或震撼;令你产生珍藏的念头,不是为了等待古董的升值,只是为了今后有机会重温这种感动;……
除了用心阅读外,网络时代还提供了其他“阅读”方式。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但是,它们依然不能取代用心阅读。眼睛看、耳朵听,更多都是一次性的流动,它不会为你停留,它总是浅浅地飘过,像是纸媒体时代“不求甚解”的轻松消遣。而用心的阅读,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拥有,让我们安静下来,让我们真正关照一下自己的灵魂。
不读书的人是乏味的。常年不读书的人,也许不值得成为朋友。除了为考试、业务、晋升之外,每个人都应该不带功利性地读一点书。少洗一次桑拿,少做一次美容,用这笔钱,买一本爱读的书;少去一次歌厅,少参加一次聚餐,用这段时间,读一本爱读的书。你会发现其乐无穷,受益多多,读书甚至能改变你的容貌。
早就有人问我,应该读哪些书?现在的书实在太多了,良莠不齐、鱼目混珠,而且还那么贵。说实话,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难。曾经有一个人说,他只读100年以前的书。他认为,至少要经过100年,才能确认一本书是否有价值。如果100年后,这本书留下来了,那就应该值得一读。他的这个说法虽然比较保险,但也不能绝对。还有一种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如果一个作家的人品是可爱、可信、可靠的,一般来说,他(她)的书也值得一读。反之,如果一个作家人品有问题,读他的书就要当心。但是,最好的办法是,多读书以后,翻一下目录,看一下简介,大致就会知道一本书是否值得自己花钱、花时间。
不管网络之类的新媒体如何发达,读书仍然会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简单活动。读书还是唯一不依靠别人就能提升自己的简单方式。它可以使你的生命价值、生活境界得到呈现。更加实际一点说,如果当初与你同时起步的人,现在远远甩开了你,有一个原因肯定是他比你多读了很多书。所以,如果你经常读书,将来被羡慕的人,很可能就是你。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老话虽然庸俗了点,但它确实是读书能够产生的一个副产品。然而,当你真正爱上了读书的生活,你就不会在乎这种老话。
相关文章:
网络时代的读书生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