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而无诗俨然禅

标签:
少木森诗与禅评述刘小云禅意诗文化 |
分类: 近期新诗作 |
诗而无诗俨然禅
少木森
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里第二次接到的从网络过来,要探讨“禅意诗”的“邀请”。此前,我不止一次在书集或文章里感叹过,写诗已算是被边缘化的“文学冷门”,而写“禅意诗”更是“冷门中的冷门”。诗评大家陈仲义教授在2009年7月的一篇诗评短文中都还感叹说:“全国写现代禅诗的凤毛麟角,福建省大约只有少木森一个,业已成为诗歌界的‘熊猫’……”几年之后,不仅民间有了专门的现代禅意诗刊,有了不断涌现的“禅诗选本”、“禅意诗选本”,还不断看到一些有影响的传统刊物也登载了冠为“禅意诗”、“现代禅诗”的诗作。现在,又有像刘小云一样的作者,也专意于“禅意诗”的写作,甚至出版了“禅意诗”集子,或要出版“禅意诗”集子了……显然,“禅意诗”在诗歌界已经不再是“冷门中的冷门”,而正在被更多人接受,正在逐渐扩散与普及。作为专意探索“禅意诗”二十余年的诗作者,我对这样连续接到探讨禅意诗的邀请自然十分高兴,决定为刘小云写点什么。
其实,“以禅入诗,以诗入禅”古已有之,“诗佛”王维“引禅入诗”而创造了“空寂淡远”、“静美澄清”的诗歌化境;“诗僧”寒山拾得“引诗入禅”而有了“清寒冷幽、率真拙朴”的寒山体。除此之外,古代大诗家词家也有大量“入诗入禅”的成功之作,在我看来,像贾岛、孟郊、李商隐、苏轼、杨万里、元好问等的诗词都因诗与禅的契合,而在诗坛禅苑标秀千年。明末清初的“画僧”普荷说禅说诗,说得透彻,他说:“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诗禅俨然。”诗与禅相通,以禅入诗,或许就是这样,不执着于禅时,便产生了诗;反之,诗而不执拗于诗时,诗与禅就相通相融了,就“接近禅”,“俨然禅”了。
我觉得以“俨然禅”这三个字来解读今古许多诗人的“禅诗”、“禅意诗”是合适的。我始终坚持一个一以贯之的观点:禅诗和禅意诗还是有界限的。“禅意诗,应属于禅诗的一类。禅诗,是指宣扬佛理、禅机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禅诗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禅理诗,内有一般的佛理诗,还有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示法诗、开悟诗等等。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以辨证思维见长。另一类则是禅意诗,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禅意诗的主要特色,富有情趣,表现的是空寂、淡泊、出世的情怀。”我仍然要说,许多人“以禅入诗”、“以诗入禅”,实是因为禅就浸漫在我们的身边,禅融于我们文化血液里,所以,多数人并不专意(刻意)写禅诗,并不以“写严格意义的禅诗”为目的和方向,只是写着写着,在诗里就写出了一点禅意,或写着写着,就想写出一点禅意来,就“俨然禅”呀!我最近在许多现代名诗人的诗作里,就读出了许多禅意来,像宗白华、废名、卞之琳等,自不必说;像冯至、辛笛、郑敏等等诗人的一些诗,也很有禅意,也“俨然禅”,正想做进一步研究。
用“俨然禅”三个字来解读刘小云的诗,似乎也特别的合适。
从诗与禅的“心性”上来看,禅强调自性本心,与“诗言志”、“诗言道”高度契合,使得所有“言说自性本心”的“言志诗”、“言道诗”,有可能“接近禅”、“俨然禅”。
刘小云在一首诗中写道:“从日暮到天明/一个人独坐山水草木之间//一屋/一灯/一明月//今夜/我不是入定的禅者/我是大山唯一跳动的心”(《山中》)。可以看出,刘小云于“独坐”之中,于平实亲切的语言之中,流露着“自性本心”,他知道自己“不是入定的禅者”,却融于山水草木中,融于山里那一轮明月中,融于尘凡世界中,是宇宙一微尘、一沙粒,“从日暮到天明”都是“大山一心跳”。这样,诗人虽然自说“不是禅者”,却融在一种寂静禅境之中,就“俨然禅”了。刘小云的不少诗作,就是这样在不说禅、不解禅中对禅意与禅境做了一种把握、一种贴近,使之“俨然禅”,流露着禅的遗响余韵。请读:
晨光轻启,草叶含露
这里,静得只剩下鸟声
高一声,低一声
一声接一声,随后
已连成一片
仿佛
这是一场音乐会
百鸟来朝,众生来听
谁
挥舞着指挥捧
让这尘世的梵音化作漫天浓雾
久久不肯散去
从诗与禅的“妙悟”上来看,禅悟方式是非理性、非分析、直觉体悟的,这与诗的灵感激发、灵视妙悟、潜意识挖掘,等等,有着“相通妙性”,使得许多“灵感妙悟”的诗,天然地接近禅,“俨然禅”。
刘小云写诗时,无疑很注意开发他的直觉与灵感,他说:“这相思的月色病了/瘦成苦竹/褪色的树影,苍白如幽灵”,结果是“恍惚中拿起一把乐器/四月水草涌动/这绝去的歌,犹如月下奔马……”(《绝弃的琴》)这是写相思,还是写“琴声”你可以不去在意,不去推敲,只需由直觉引领,而进入一种“妙觉体验”就够了,犹如听一曲天籁般的琴音了……不是说“诗要犹抱琵琶半遮面”、“诗要大珠小珠落玉盘”吗?而禅“要直指人心,看清一切幻境”。如此诗化的直觉与妙悟,让“琴声”或“相思”这两种本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下子变得具象了,犹如喷珠溅玉,犹如月下马奔……这样力图指向人心,看清幻境的手法,接近了禅,“俨然禅”了。请再读《之约》:
抬眼是春色的熏晕,长廊
一段扶手滑向曲径走向花园
天使的面孔倦于思维
闪亮着灿烂而忧郁的光泽
嫩芽,突破严冬的力量
一支金色的歌,狂想
成为太阳的影子而星落在枝叶间
装饰或点缀,一个依偎和笑容
一路清香,溢于足下草色
跟踪我的光线,深印着
脸颊羞怯的吻痕
直抵达幽暗的寓所
在刘小云笔下,对诗意和禅意的表达不刻意,甚至是很随性的,写的是眼前景,但指向的却是景深之处的“虚幻妙觉”,幽暗的“灵魂寓所”。这诗句因此有了禅所言的“标月指”的特征,顺着它,或许可见禅的“月轮”。我建议,这本诗集别叫《初恋》,而更名为《之约》,或许更适合这禅意诗集子,更接近禅。
从诗与禅的“语境”上来看,禅一直处在一种矛盾的语境中,它主张“不立文字”、“不可说”,可又往往必须说,必须以语言做为接引的工具之一,否则,如何把禅悟妙蒂传达到人心呢?所以,禅语言是非传达性的,于是,就有了机锋棒喝,有了忘言除故,有了秘响旁通。这一些一旦为诗所采用,诗语言就活泼、跳脱,甚至挣脱了语言的藩篱,产生了不可思议的神奇感。如周梦蝶“在未有眼泪之前/就先有了泪”(《二月》),洛夫“晚钟/是游客下山的小路/羊齿植物/沿着白色的石阶/一路嚼了下去……”(《金龙禅寺》)看似“无理”,却神奇跳脱,而引人进入“禅意妙境”。
刘小云的诗语言总体是平实的,却也不时有跳脱的“禅语”出现。譬如,“一张蓝色的脸/与灯盏交换红唇”、“树木低垂,像宿鸟痴迷着/他们的影子”(《夜行者》),“青苔漫过你的唇/一片落叶卡在喉间/我仍然保持着思念的暖意”(《石阶》),等等。这种表达,在刘小云那里,已经驾驭得比较熟练了,因此,刘小云也就创造出了一种与禅意禅境契合的“语境”,接引着读者在“此在”与“彼意”中流动与穿梭,从而“接近禅”,从而也使他的诗“俨然禅”。
不过,细读刘小云的“禅意诗”,也不难发现,他对“诗”的把握胜于对“禅”的把握,一些话说得太满了,太坐实了一些,做为诗,或许并不影响诗意,但往往就更难接近禅、“俨然禅”了。例如,在《空楼梯》里,他写道:“楼梯旋转,向上/……一阶一阶/从底层把自己一直搭上去,直至高处//攀爬,我们总是拾一阶丢一阶/站在高处向下看/草芥丛生//一旦上去,忘了楼梯,忘了攀登/也不想下去,时感/‘高处不胜寒’呀”。整首诗很不错,但收尾急了些、满了些,“参禅”的空间似乎就被挤占了,就少了圆融空灵、清虚跳脱的禅味。这集子内,这一类的诗一多,就难免削弱些禅意禅味,削弱“诗而无诗俨然禅”的效果。
自然,禅终究是永远不能抵达的,禅永远只可接近。“俨然禅”或许是写禅意诗者终身的追求,也是终极的追求,我们永远在路上。是为序。
几只鸟在江上飞,它带来了
水面宽阔,天空辽远
使波涛为之动容,海天
相接。我忘了——
海岩、沙滩、卵石、贝壳……
忘了自己,忘了
去飞
《风铃》
《夜行者》
夜行者
拖着乳色的睡袍
覆盖田野、池塘的是
一张蓝色的脸
与灯盏交换红唇
我们在穿行的林间迷失
树木低垂,像宿鸟痴迷着
他们的影子
长林中的静寂
只有草履下,碎石
一阵喧哗
歇息虫鸣,微风告诉我:
开在夜间的花
最为清香
《车站》
时间被定在看板上
哦,班次,流水一样
谁也不愿逗留,而转入人潮
波浪推着波浪
一种爱无法流入,蓝色的血管和盲肠
欢笑和泪,无法释怀
输送和移动
车辆,饥饿的嘴巴,吞食
涌向的鱼虾,不断载向异地
像个劫掠者
道别,挥动的手僵在半空
抓不住奔去的背影
放逐人生多少个来回
《石阶》
青苔漫过你的唇
一片落叶卡在喉间
我仍然保持着思念的暖意
在这条寂静的乡间小道上
石匠将月光折叠成手风琴
邻家小妹,白丝袜小腿
来回的蹦跳着,像个演奏家
我仍然保持着这样的微笑
渴望重逢,试着模仿大师
两只手放在琴键上……
《绝去的琴》
这相思的月色病了
瘦成苦竹
褪色的树影,苍白如幽灵
天边清冷的眸子
一丝寒意升起,凉入脊背
岁月的跫音如期而至
冥色撩人,极目远山更显寂寥
这星梦并非唐城
轻薄羽翼,明灭于星火
恍惚中拿起一把乐器
四月水草涌动
这绝去的歌,犹如月下奔马……
《空楼梯》
楼梯旋转,向上
……一阶一阶
从底层把自己一直搭上去,直至高处
攀爬,我们总是拾一阶丢一阶
站在高处向下看
草芥丛生
一旦上去,忘了楼梯,忘了攀登
也不想下去,时感
“高处不胜寒”呀
《抓紧生活》
打开手掌然后抓紧
握住拳头再打开
再握紧
重复做着同一个动作
没什么发现
只是愈抓
愈能感觉空气的力量
《有一种这样的心理 》
《一只杯子摔碎了》
一只杯子摔碎了
其碎片
装在另一只杯子里
可以说
一只杯子容纳了另一只杯子
或许
只有破碎
才能被容纳
这是又一本新书。但是,书里的却不是新作,而是多年来的“旧作”了,是我这多年来,出差福建各个市县,从事文化活动或业务活动时留下的痕迹,是这些活动的“副产品”。
回想起来,似还可以为自己得意一下——哈,看来,我还算是一个有点儿恒心的人!
多年前,我给自已立了一个小小心愿:每到福建的一个县区,就为这地方写一首或一组诗!(当时,归在《寻路问禅》的系列里,陆续在各地报刊发表。)嗨,我还真做到了,整理一下,我竟然基本写遍了福建,除周宁县和金门县外!这两个地方,我至今没有去过,也就没有留下诗。想想,对周宁还是有感觉的,因为那儿有鲤鱼溪,于是,后来就用资料和听闻,补写了周宁的一首诗;金门仍缺如!其他地方,以县域为单位,我都去过,也就都拿出一组或一首诗来了。如今编成了这一本书,叫《福建:诗与禅之旅》。已经到了出版社,就要出版了!
从今天起,先把这书在这里“连载”吧!诸位看官请关注。书出来时,也请到书店去买一本,这应该是值得您买的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