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销量少 订单多 哪些车成了早产车?

(2009-12-17 08:18:26)
标签:

订单多

销量少

新车早产

现象背后

汽车

丹东晓程

焦点评论

晓程

分类: 汽车评论散文随笔

 销量少 订单多 新车早产现象背后

文/丹东晓程

某款与北方某公司合资的德系车,订单上万了,可10、11月销量只有2009、1954辆;某合资日系车,订单也是上万,11月销量却只有2041万辆。还有多款刚刚上市新车,订单多,销量少,玩起了有市无车和加价卖车。有的车型订单据说已经排到了明年6月份。这已经是2009年的奇闻了。

订单多,销量少,只能说明产能不济,不具备达产能力或不具备大批量生产能力。

但不具备大批量生产能力为啥要生产呢?还不是赶着抢先上市,怕错过了卖车时机最好的2009年?

在车市井喷年,新车热热闹闹地上市,博得众多眼球,营造浓烈的舆论氛围,知名度关注度一时间突飞猛进,这可是有大利而无害的好事啊。可是苦了消费者,交上了定金,眼巴巴望着新车,左等不来,右等不来,连续数月被忽悠,买和不买左右为难。

那些还没上市的新车,“T”字号的,舆论早就出来了,什么速腾T、明锐T、迈腾T等等,连菲亚特T的舆论都出来了。但消息蜂拥而至,新车迟迟不来。新车也想热身呢。还没准备好上市就开始着急啦,总想玩点儿“未成曲调先有情”。也许,他们中间不久的将来也会出现早产儿呢。

早产儿早一点呼吸人间的空气,可以抢占市场,但毕竟处于不成熟阶段,产能脆弱,规模很小,难以形成销售冲击波,可怜的销量与轰动的舆论形成强烈的反差,等车的煎熬让消费者见异思迁。

成也早产,败也早产。

汽车产品的生产有其严格的科学规律,有严格的时间限定。笔者曾就生产一款新车究竟需要多长时间采访过一位专家,他说,制造产品平台需要30个月,有了平台还需要30个月,最快20个月;模具准备、8万公里测试、做样车、作造型设计、展出、修改等等,是新车必须经过的程序。

量产准备不充分而提前推出,造成产能不足,能量不够,生产线长量少,市场供不应求,客户大量流失。等产能充足,新车满足供应之时,销售的高峰期差不多已经过去,舆论温度销售温度也差不多开始下降。抢先早产的收获,可能只剩下无从兑现的订单了。

新车的市场预热是必要的。车型没有上市,怎么预热都不过份。但一旦上市,大量接收订单,又没有兑现能力,让客户苦苦等候,就很难获得消费者的耐心支持了。再优秀的品牌也受不了这么折腾。品牌优势如此挥霍糟蹋,让企业诚信度影响了品牌的形象,其吸引力和号召力和与消费者的亲近感将大打折扣。

想抢先上市,不能走捷径,不能耍心眼儿,只能把握市场趋势,适度超前研发设计,踏踏实实步步为营。

要相信,好车,任何时候都有竞争力。除非对自己的产品不自信,匆匆上市,手忙脚乱。

车市的另一个极端是,新车不错,但舆论宣传不足,造势不够,知名度和关注度没有达到让新车产生吸引力的程度,网络基础薄弱,营销力量不足,就匆匆上市,结果销量迟迟上不来。这也是一种早产现象。这样的“早产车”也不在少数。

 

(新浪汽车独家专稿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最新焦点:

百万人口中国特大边境城将崛起在中朝边境

车价走低购车时机越来越好 何必年底抢购新车

从11月销量看哪些冤家车型捉对撕咬近身肉搏(下)

政策调整威力尚在 汽车降价速度必将加快

车市越红营销越黑 价格越高风险越大

小型大众高品位 QQ两万六抵挡新赛欧

一个符号救了一款车 新君威成功背后的潜规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