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落的国保级文庙--山西清徐清源文庙(国6)--2019.2.17
清源文庙为山西境内国保级文庙之一,位于太原清徐县清源镇北,与城隍庙相连,构成文庙城隍庙古建筑群,据清光绪八年(1882年)《徐沟县志》载,清源文庙城隍庙始建于金大定年间(1161-1173年),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经过历代战乱与地震等灾害,文庙城隍庙古建筑群均进行过重建和修缮,现存建筑大多为清代结构,东西宽99米,南北长100米,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其中文庙在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修。庙坐北朝南,有悬山顶黄琉璃建筑的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及两庑等殿宇33间,围廊22间,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现仅存照壁、大成门和大成殿几座建筑,而且因年久失修,均已破败不堪。文庙门前黄绿相间的蟠龙琉璃照壁,是清源文庙一大特色,其蟠龙雕刻虽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颜色依旧不改,但龙口、龙身部分现已损坏,就连照壁的根基也出现风化现象。与文庙相连的城隍庙也是相同命运,经明清两次焚毁重建,现为清代楼阁,目前仅存15米高的山门乐楼——栖霞楼,由于长期得不到修缮,楼上长满蒿草,檐顶琉璃瓦尽数脱落。

清源文庙就坐落在这青山垂扈、碧波安澜的清源古城赵家街西北隅,占地6000余平方米,是清源古城中保存至今规模最大、且较为完整的一座庙宇。据《清源旧志》卷之五记载:“文庙在城之西,金泰和三年(1203)知县张元德建。”明洪武年、天顺二年、嘉靖年、崇祯十六年相继续修。清顺治十七年,知县和羹增修,规制较之前更为宏敞。乾隆二十九年、嘉庆二十五年、道光二十五年续修。清源文庙历经五朝十代,重修一次,续修达八次之多。足见历代主政者对她的重视与崇拜,及古城仕民对儒家文化的尊崇与爱戴,同时也显示了清源文庙的历史价值与辉煌历程。
自光绪三十二年(1907)梗阳学堂扩大占用文庙,改称清源第一高等学堂,民国二年改称清源县国立第一高等学校,五十年代为清徐县城内第一完全小学校,1973年“文革”后期改称清徐县迎宪中心校,直至1991年迁岀为止,文庙由学校占用达90载,面貌有所改变。尤其“文革”期间,学校擅自拆除明伦堂及后院厢房,并将大多建筑改得面目全非。九十年代初,又由民营木厂占用,备受破坏。1996年1月,清源文庙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收归文物管理部门。1998至1999年进行了历时一年多的修缮。2006年3月国务院正式公布清源文庙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清源文庙,始建于金泰和三年(1203年),元、明、清均不断加固维修。三进院落,大成殿为金泰和三年遗物。中轴线依次为棂星门、状元桥、泮池、戟门、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全国的文庙格局都大体类似,清源文庙也如是。
一、地图
清徐县县城赵家街西北隅,赵家街15号,火神庙对面
二、大门
三、一进院
棂星门不存,状元桥、泮池、戟门尚存。
文庙南向,三进院落,东西宽41米,南北长159米,占地面积6519平方米。东中西三座牌楼一字排开,为文庙第一道山门,名棂星门,相传古代棂星为上天之文曲星(是将孔子比喻为天庭上主管文化的星宿,可见其地位崇高及后人景仰之盛),故以此为名,寓人才辈出之意。山门东侧原有魁星楼,楼内供奉“魁星点斗”雕像。古人从组成“魁”字的“鬼”和“斗”中得到灵感,创造出一个赤发蓝面的鬼面人物,他右足独立,左腿后翘如钩,一手捧斗,另一手执笔,似在用笔点定及第者的名字,这就是“魁星点斗”的来源。明清时,常常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融合在一起,使魁星立于鳌头之上,而鳌的形象颇似鲤鱼,大概是把占鳌头和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互相糅合的结果。
沿中轴线向里依次分为四个节点,分别为:1)状元桥、泮池;2)大成门;3)大成殿,及配殿、厢房;4)明伦堂。
状元桥亦称泮桥(因其为泮池之上架设的石拱桥),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形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泮池源自周礼,取《周礼·王制》“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之意。按照西周礼仪制度,周天子所建立的大学称为辟雍,四面围墙,墙外环绕着圆形的水池,而诸侯所设立的学宫只能取其半,即半面环水,称为泮宫,它是官学的标志。孔子生前虽不是诸侯,死后却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极高封赏,所以成为文庙特有的建筑,象征孔子讲学的学宫。池上石桥为泮桥。古时候,泮桥平时封闭,一般人不能跨过,只能从两边绕行,只有状元及第方可从桥上走过去祭拜孔子,故又称“状元桥”。昔日学子成为生员称入泮;中秀才时,绕池三周,而后行谢师宴;中举人时,在桥上挂满灯笼,自桥上走过,取登龙门谐音之寓意。
泮池一般设置于棂星门内,外形状为半圆形,外圆内直,池上架石拱桥,为文庙的特有形制。其形状半圆不盈不亏象征中庸之道,外圆内方寓意“君子和而不同”。孔子提倡学无止境就像这半圆的水池永远不可能成为满圆形的,也暗合中国古代“花未全开月未圆”的人生哲学。
大成门为文庙的第二道门,亦称戟门。戟为古代兵器,寓意配力士把守之门,本地学子只有科举中榜,才有资格由大成门通行,而后进入大成殿进行朝拜。大成门两旁设金声、玉振二门,为学子平时出入通道。为什么叫金声、玉振呢?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
3.1、状元桥、泮池、戟门
这是修复前照片,大成门(戟门)因为曾改变用途,被砖石封闭起来过。
3.2、东偏房
3.3、西偏房
四、二进院
4.1、东配殿
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大成殿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主要有东、西庑,祭祀孔门弟子和儒家历代先贤;名宦祠,供奉历朝历代曾主政本地而事功、操守俱佳的外地籍官员;官厅,参加祭孔典礼的官员斋戒、休息和进行准备活动的场所;乡贤祠,祭祀当地已故的社会贤达。此外还有祭器库、乐器库及神厨等。
4.2、西配殿
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
五、大殿
文庙大成殿是珍贵的早期建筑遗构,在金代建筑遗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成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斗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结构规整,殿顶琉璃剪边,前有月台。
修复前照片,可知大成殿如今的门窗是新补,东西厢房改动更大。老照片更容易体味到当年辽金风格的大气舒展,明清修补后的几个殿则世俗繁缛,
过了大成门之后就来到了大成殿。该殿琉璃九脊歇山顶剪边,四周筑有高约1米的方形台基。殿前设宽大的月台,月台上置有雕刻精细的石桌石凳及铸造的香炉。整个建筑古朴大方、宽阔恢弘。大成殿是朝拜孔子的地方,为文庙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斗拱五铺作,双抄计心造,殿内梁架为彻上露明造,其断面之比为3:2,为宋金建筑特点。该殿面阔三大间,进深三大间,呈方形。孔子塑像端居于中,身后立有花梨木雕画护屏,庄重典雅。上方悬挂“万世师表”蓝底金字匾额,台座前两侧殿梁柱挂着一副木质楹联,黑漆底鎏金字,上书“文章瀚海悬日月,道德清风写春秋”,将孔夫子一生的政治抱负、道德修养、学识气度、历史地位凝炼于此联。流芳千古,万代景仰。夫子拱手相向,面容慈祥而庄重,目光执着深邃,栩栩如生,彷彿洞烛世事,又彷彿殷殷期盼后辈学子读书进取、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六、三进院
左右各置配殿七间,厢房各五间。大成殿之后为明伦堂,传说是孔子讲学的殿堂。孔子塑像端坐于书案旁,两厢列坐“三千徒弟子,七十二贤人”中的颜回、子路等一众高足,凝神注目,恭聆赐教,神态各异,形象逼真。
七、
庙后还有一民国时代建筑划给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