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活神仙宣于修之助刘聪摆脱尴尬
接连死去的呼延氏兄弟都是刘渊手下的得力干将,且都是他妃子的娘家人,这对刘渊打击很大,战场上的失利对军心也有所动摇,刘渊下令刘聪撤兵从长计议。这体现了刘渊性格以及策略上不成熟的一面,而刘聪先前在对晋军作战过程中不但积累了经验也积累了信心,深知对手内部的虚弱,上奏刘渊说胜败乃是兵家常事,军队里有点惊变也不足为奇,如今陛下倾力问鼎中原,万不能因呼延翼、呼延颢的阵亡而草率决定退兵。
刘渊不同意刘聪的主张,以为晋朝气数尚未耗尽,此时灭晋时机尚未成熟。刘聪力荐无果最终采取一个妥协的办法,请求自己率领的一支队伍留下来继续进攻,刘渊同意。
此时汉军的确面临不小的困难,一则,洛阳城十分坚固,虽司马氏一家忙于内耗乱的一窝糟但是在抵御外族入侵上不管是领导层还是普通士兵心力多少还能“同仇敌忾”,不然一旦落入匈奴人手里前途命运将是个大大的问号,是遭屠城还是沦落为奴隶都让人忐忑;再则,汉军的后续部队在行军支援与先遣部队的衔接上并不顺畅,因为道路崎岖狭窄,被晋朝的地方军队频频袭击,损失也不少;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汉军的后勤补给出现了不小的问题,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这是行军作战的常识,粮草供给不及时军心就会大乱,后果不堪设想,然而此时汉军的运粮车还停留在陕地,通往洛阳的道路不但不平坦而且还很容易被袭击,这也是刘渊此行欠缺考量的一个重大疏忽。
刘聪决意留下来应该说还是颇具有战略眼光的,假如撤走的部队将粮草给他留足,说不定刘聪强攻之下真有可能有所斩获。
事实证明光有战略眼光是远远不够!
刘渊领大部人马撤走之后,司马越长舒一口气,但前车有鉴,为提防刘渊再搞个突然袭击,便趁此喘息机会加紧修补城墙加固防守,而刘聪虽留了下来却不是召集谋士们商议攻城策略,而选择亲自到嵩山去做祈祷(这也有情可原,毕竟匈奴人骨子里就对神、对天心存虔诚的信奉和膜拜,有信仰是好事,但是,信仰有时候也会害人尤其是信错了对象!),其实匈奴人传统信仰的宗教是萨满教,敬奉日月天地,每逢行军作战必占卜吉凶、伴随的还要请法师做巫术以驱邪避恶、请神仙诅咒加害仇敌,但是嵩山乃地处中原,中原地区压根就没有萨满教的信众,也就是说刘聪去祈祷求保佑的其实是一个陌生的神,素未谋面也没有给人家积下功德,自然不会赐福,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刘聪是在打仗的间隙做了一场名义上冠冕堂皇的出差旅游!
刘聪的这一神来之笔导致的结果就是让他可圈可点的战略眼光黯然失色!
刘聪出行之前让刘厉、冠军将军呼延朗留守,洛阳城中探得消息,以为这是天赐良机,太傅参军孙询建议司马越应该乘虚而入攻其不备,司马越听允,果断出击,结果呼延朗被杀,刘厉仓皇之际掉进洛水,可怜这个草原上的雄鹰落进水里后连只鸭子都不如被活活淹死。
刘聪得报,火速终止旅程,但经此一败军心大乱,成事几无可能,王弥劝说刘聪:现在军队吃败,士气再难聚集,而且洛阳城防守依旧很坚固,我们无后援、后勤保障也不稳固,军中余粮支撑不了几日了,眼下不如先跟龙骧将军刘曜一起退还到平阳,等在那里筹足了粮草再做进一步打算,我也去衮州、豫州等地边筹粮边随时候命!
刘聪说: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我刚刚力荐要留下来攻打洛阳,如今一无事成就又要跟他们一起退兵,这让我多没面子,情何以堪呐!
幸好,宣于修之进言刘渊说:到了辛未年洛阳城才能被攻破,现在晋朝的气运还狠旺盛,大军应该撤回来,不然一定吃败!
宣于修之真是活神仙!
刘渊下令让刘聪撤兵,刘聪长舒一口气——终于有台阶下了!